《三國演義》與正史的比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少人看《三國演義》,得出作者「擁劉反曹」的結論。
這個「不少人」的集合,也包括文學界的名家和學術界的名人——為了避免另一場爭論,具體的人名就不列舉了。
單單細讀演義,將演義的前後情節相對照,應該能看出作者的立場與「擁劉反曹」相反。
讀懂《三國演義》的路子有很多,比如說,可以將最後的《古風》作為研究起點,也可以從「伐吳三表」所主張的「凡事當以利害相校」為主題,看看演義對曹操、劉備、孫權的評價詩,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傾向性(參見《評說劉備》)。
要掌握《三國演義》的主旨,最簡便的法子是將它與正史略作對比。
《三國演義》里很多文字與《三國志》(含附錄部分)、《資治通鑑》相同或相近,這證明作者是研究過正史的。
正史中的不少情節被作者作為素材寫入演義時,明顯發生改變或作了嫁接,其效用與「擁劉反曹」相左。
以下是幾組正史記載與小說情節的對比。
一、關於劉備是否識才。
演義中的劉備是不識才的。
汝南之敗,他稱孫乾、簡雍等為王佐之才,司馬徽則評為「白面書生」。
如果孫乾諸人也可稱為王佐之才,則孔明、龐統、荀彧、周瑜等不知為何物。
正因為劉備不識才,對人才的渴望遠不如曹操、孫權,也沒有求才的勇氣,所以司馬徽問他何以落魄無成時,先推說運氣不好,再推說「未遇其才」,遭到對方用孔子之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搶白。
劉備遇司馬徽,也是襄陽赴宴逃難的結果,不是出自誠心主動問才的。
而《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載:
建安十二年,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
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一句「訪士於襄陽司馬徽」,說明劉備是主動求賢的。
《資治通鑑》奉魏為正統,則前述所載應該可信。
《襄陽記》亦有類似記載。
《三國演義》借周瑜之口,道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如果羅貫中真的「擁劉」,何以不按歷史的本來面貌讓劉備「思賢如渴」呢?不重人才而欲稱王圖霸是緣木求魚。
二、關於徐庶薦才的時間先後。
演義中,徐庶主動投效劉備後,沒有向劉備推薦任何人才,直到中了程昱的計策後,才薦孔明自代。
《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載:
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可見,史書中的徐庶推薦賢才的誠心遠比演義中的徐庶強得多。
如果演義以劉備、孔明為正面形象,大可將徐庶按正史的面貌來寫。
三、徐庶母親被擄的時間。
演義中,徐庶的母親是在曹操南征前被賺到許昌的。
《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載:
俄而(劉)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遂詣曹公。
兩相對照,演義中的劉備用人不安其心,失徐母在先,也未吸取教訓。
後來孔明是自行安頓家小的,叫曹操報復不成,與劉備無關,至少演義未點明。
四、曹操謀士的薦才時間。
演義中,曹操在山東起兵,荀彧、荀攸叔侄就棄袁紹相投,荀彧隨即推薦程昱,程昱到後,兩人向曹操共薦郭嘉,將眾謀士薦才的心腸寫得十分熱乎。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載:
太祖(曹操)遂到洛陽,奉迎天子都許。
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彧言:「荀攸、鍾繇。
」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
志才卒,又進郭嘉。
《三國志》「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傳第十四」: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
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
早卒。
太祖與彧書曰:「自志才卒後,莫可與計事者。
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郭嘉。
召見,論天下事。
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表為司空祭酒。
正史中的曹操謀士薦才之心,沒有演義所寫那般熱烈。
可見,曹操及謀士的愛才形象是被作者拔高了。
五、東吳謀士的舉賢時間。
演義中,周瑜向孫權推薦魯肅後,魯肅即薦諸葛瑾。
《三國志》卷五十二「張顧諸葛步傳」載:
諸葛瑾字子瑜,琅琊陽都人也。
漢末避亂江東。
值孫策卒,孫權姊婿曲阿弘咨見而異之,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後為權長史,轉中司馬。
在正史中,對東吳十分忠誠也做出貢獻的諸葛瑾,是孫權的親屬推薦的,而不是魯肅。
從這個對比也能看出,東吳謀士的舉賢形象也拔高了。
以上五組正史與演義相關情節的對比說明,與曹操、孫權兩方相比,演義中的劉備方面是不大愛才的,至少對文才是如此。
而與歷史記載相比,在對待人才問題上,劉備遜色許多,曹操、孫權的形象反而有所拔高。
面對作者這樣處理,居然不少人認為《三國演義》的立場是「擁劉反曹」,豈非咄咄怪事?
這些對比也說明,對比法是思維的基本方法。
缺乏對比意識,真相就只能存在於迷霧裡。
諸葛亮身後的隱形高人:看赤壁之戰真相
「赤壁之戰」有很多種版本,筆者認為羅貫中的創作最為複雜、深刻,箇中是非曲直、情理邏輯至今讓人匪夷所思。比如轉戰了大半個中國的曹操為何突然放棄武力方式而相信勸降?青年才俊郭嘉為何偏偏在赤壁大戰前染...
徐庶被曹操騙回許都,諸葛亮為何沒有看出曹操之計?
徐庶作為劉備的謀士,因為其母被曹操俘獲,最終被迫離開劉備,投奔了曹操。當時,司馬徽聽說徐庶去了曹操那裡,立即識破曹操之計,而為何徐庶對諸葛亮說了其母被曹操所獲之後,諸葛亮卻沒有看出是曹操之計呢?
曹操三大謀士都有誰?單看三國志 郭嘉可能連前十名都進不去
聽說郭嘉比諸葛亮還厲害,水鏡先生司馬徽還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看看,把諸葛亮都嚇得縮在隆中種地,直到看見郭嘉的訃告,才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放下鋤頭。可是敲破腦袋,也想不起郭嘉到底哪裡比諸葛亮...
看正史而疑惑:如果劉備不用諸葛亮 是一統三國還是早早被滅掉?
在《三國演義》中,唯一被手下謀士「搶戲」的主公,就是劉備劉玄德了。自從有了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成了提線木偶——戰鬥前每人領取一個裝著布條的小口袋(錦囊),然後照著諸葛亮的話去做就能百...
徐庶投奔曹操之後,為何被徹底埋沒?原因其實很簡單,與劉備無關
喜歡三國文化的朋友,可能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即「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倒不是說徐庶本身少言寡言,而是讚揚他的忠義。因為,在《三國演義》中,他本是劉備身邊的謀士,卻被曹操和程昱,模仿其母親的筆...
《三國演義》里哪些情節是虛構的?
虛構是指凌空構作;憑空捏造;虛幻之實化體現。捏造創造,並不代表不存在,人知曉也是一種存在。對於文人來說,在寫作的過程中,根據行文的需要,憑藉自己的聯想、想像合理地虛構出一些故事、情節或有關細節,...
為什麼三國人物中戲份不多的郭嘉卻有很多粉絲?
恕我直言,在網絡上,郭嘉和趙雲,有一點是類似的:大家之所以喜歡他們絕大多數來自三國演義或者其他小說和周邊遊戲等。喜歡一個人之後,什麼都是優點;連正史里荀彧清雅、荀攸忠厚,都不如郭嘉的不拘小節顯得...
《軍師聯盟》|曹操一生最挂念的男人,不是曹植也不是荀彧更不是司馬懿
無論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三國志》中,對於曹孟德求賢若渴的特點,都有著近乎一致的描寫與評價。而說到曹操對於人才的重視,關羽無疑是最好的例子。用演義的話說,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封官許願,美...
《三國演義》當中被吹過頭的牛人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問世以來深得中國人的喜愛,加上現如今《三國演義》早就被搬上大螢幕,其影響力也就愈發的大,大到讓人以為《三國演義》便是正史,而忘記其僅僅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其...
謀臣徐庶為什麼沒有被曹操重用?其實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南下依附荊州劉表的時候,獲得自己人生之中第一個重量級謀臣,那就是徐庶。劉備非常器重徐庶,然而因為母親被曹操軍所擄,不得已離開劉備,轉投曹操。然而才華橫溢的徐庶,為什麼沒有被...
《三國演義》中劉備身邊最令人惋惜的三大謀臣!
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時勢?三國是個英雄與梟雄並存的年代,才子風流,指點江山。讀過《三國演義》或是看過電視劇的觀眾,只要提及劉備陣中的謀士團們,諸葛亮、龐統、徐庶無疑是其中名氣最大,讚譽最高的三...
三國中十大謀士,諸葛亮司馬懿既然都未上榜,你都知道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謀士|是誰在下三國的這盤棋,謀士們背後似乎早就有了方向,玩的都是套路
【開篇】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的大漢朝早以不是那個盛世的年代。宦官外戚對大漢朝廷的步步蠶食讓這個鼎盛時期雄霸中國的朝代走向了衰落。從那裡說起呢?本人想近期連續寫一些三國的故事,都是自...
細數魏蜀吳著名謀臣,諸葛不算最厲害
爭天下者,不僅要有吞九州席捲天下的雄心,決斷千里之外的能統帥精卒勁弩良將。還要有足智多謀的謀臣。三國謀臣奇士輩出,大浪淘沙,誰才是最厲害的謀臣呢?也許會有人說,這還用說,臥龍一出天下驚,誰能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