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劉秀能夠一統天下,而劉備卻不行,只因劉備有個致命弱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生於涿郡,原以賣草鞋為生,卻憑藉著個人魅力,贏得了關羽和張飛的支持,後來又請得諸葛亮出山,成為了地跨荊襄,雄據巴蜀的割據勢力,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到了晚年更是建立蜀漢稱權,成為一國之君。

很多人在談起劉備的時候,都會認為他的人生像開了掛一樣,非常的傳奇。

但是恐怕劉備本人並不這麼認為,他的志向是一統天下,而非偏安一隅。

只是他失敗了,而且敗的非常徹底,這是不爭的事實。

劉備有地盤棲身,有人才輔佐的他,為什麼會失敗呢?

劉備從起事之初,就以中山靖山之後自居,以匡扶漢室為己任。

從他的這種說法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志向,那就是向先祖劉邦和劉秀那樣,掃滅群雄,一統天下,重新建立一個完整的,鼎盛的大漢。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劉邦和劉秀起事之前,條件比劉備好不到哪裡——劉邦原本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以無賴著稱;劉秀雖是正規皇室,卻在沒有一兵一卒的情況下,被派去河北平叛,但是他們都成功了。

可是與他們差不多的劉備,終其一生卻困在了巴蜀之地,未能突破,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也許有人會提到劉備的個人能力比較差,起點又比同時代的曹操、孫權等人低,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如果仔細分析劉備的一生,我們就會發現這個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劉備從起事之初,先後依附過袁紹、呂布、曹操、劉表等多股勢力,但他一直沒有被完全吞併,而是自為一體,後來得諸葛亮相助,更是據有了不小的地盤,發展前景一片美好。

所以他的失敗不是敗在能力,也不是敗在起點,而是另有原因,那就是因小失大。

遙想當年,劉邦屈居巴蜀,只擁兵三萬,卻在一年之內,發展壯大,號稱有五六十萬大軍;劉秀隻身一人前往河北,無數英雄豪傑前來投奔,兵馬也召集了數十萬。

劉備在起事之初,雖然不比這二人,卻也有達成此成就的徵兆——文有諸葛亮、徐庶等人投奔,武有關張趙追隨,一些士家大族、豪強也紛紛支持,他離開荊州的時候,「琮之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只是這種盛況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而將其打斷的,不是他的任何一個對手,是他自己。

公元211年,曹操打算攻打張魯,身居益州的劉璋感到不安,於是請劉備前去相助,把劉備當兄弟一般對待。

結果劉備卻打著取而代之的念頭,開始厚樹恩德,收服人心。

後來他的盟友孫權被曹操盯上,向他求救,他趁機向劉璋索要一萬兵馬。

劉璋派來四千人,並提供了輜重,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他卻以此為藉口,向劉璋開戰,一面在益州反客為主,一面棄自己的盟友於不顧。

他此舉辜負了太多的人,當初孫權與其結盟,是為了共伐曹操,於是將荊州南郡借於他;劉璋請他入益州,並待之甚厚,也是為了兄弟齊心,結果他看中了眼前的小利,不惜與劉璋、孫權反目,也要將益州收入囊中。

在這之後,他更是將自己的大志束之高閣,先稱大司馬,後稱漢中王,最後直接稱帝,窩居在了西蜀。

在他忙著收取小利益的時候,曹操在不斷的擴大地盤,孫權與他撕破了臉,天下名士也知道了劉玄德假仁義的真面目。

也就是說他用自己一生經營的信譽,和未來的前途,換取了益州,正如他自己所言:「今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奈何?」

根據他所言,我們不難得知,他在取益州之前,就知道自己會失信於天下,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失信於天下意味著什麼,他只知道自己又占領了一塊地盤,又滅掉了一方諸侯。

但是回顧漢高祖劉邦與光武帝劉秀,他們都並非一塊地盤一塊地盤的去打,一個諸侯一個諸侯的去滅,而是憑藉自己的成就,形成號召力,使天下歸心。

劉備本可以效仿,但是他自己放棄了。

這只能說明他的格局不夠,根本看不透這些。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劉邦從巴蜀地區打進關中之外,可以迅速的一統中原;劉秀與更始帝決裂之後,可以僅用十二年結束亂世;劉備卻只能困於方寸之地,終生未成進軍中原。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客觀評價諸葛亮的隆中對

「失敗」的定義從何而來,僅僅是因為蜀漢後來亡國了嗎?但蜀漢並非亡在劉備與諸葛亮手下,而是亡於劉禪之手呀。如果這都算失敗的話,那麼劉凖亡國,是不是證明劉裕也是失敗的?宋欽宗亡國,是不是證明趙匡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