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Witty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戰三國,演繹義薄雲天,演繹計謀於心,演繹恩怨情仇。

人分三六九等,書分劣次優品。

接下來Witty介紹的這幾個經典人物,你最喜歡誰呢?

首先談談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

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

」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他聰明、狡猾、善於分析。

赤壁之戰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靜,祁山之戰表明了他的機智,執著,忠心.

一、不貪權勢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

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聵無能缺德無才的阿斗,自己稱王稱帝,可以說上合天理,下順民心。

但是,他對後主堅持執君臣之禮,決不擺相父架子。

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是以禮規勸、得後主同意才進行的。

二、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在《誡子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

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他擇婦擺脫了郎才女貌的陋習,選擇了黃承彥的醜女。

黃承彥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

」關於這樁婚事和黃氏的才美,《三國演義》在描述諸葛瞻戰死綿竹時曾有簡要的介紹,其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對這位醜女黃月英給予了熱情的讚美。

趙雲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

趙雲原效力公孫瓚,因見其無遠大志向,改投劉備。

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係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剛毅謹細,劉備軍曾俘獲夏侯敦部下夏侯蘭,蘭乃趙雲同鄉,雲知其明於律法,推薦他為軍正,但不安排為自己屬下,其慎慮如此。

蜀軍街亭失利後,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雲親自斷後,所屬兵將及軍資什物都無甚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餘物資獎賜趙雲將士,趙雲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反而受賞,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讚賞。

昔日平定桂陽後,趙雲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范之寡嫂有天資之色,范欲將寡嫂配趙雲,趙雲認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後來趙范果然逃走。

巴蜀初定時,劉備欲將巴蜀田宅分賜諸將,趙雲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房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從其言。

趙云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關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漢中皆有上佳表現的老將黃忠外,再舉一例:孫權請求迎娶他的女兒,不嫁也就算了,還以當時南方人最忌諱的北人罵語辱罵之。

所以有學者說,關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劉備、諸葛亮假借曹、孫之手除去,很有見解。

關羽能鎮守荊州多年,要感謝一個人:魯肅。

就是因為魯肅堅決主張聯好西蜀,才有關羽坐鎮荊州的局面,否則,不要說早逝的周瑜,呂蒙早就瞄準了荊州,只是在魯肅生前,孫權一直聽從了魯肅的主張罷了。

所以,關羽只是逞匹夫之勇,身擔重任,而不知事事當以孫劉聯盟戰略為重,他的敗亡是早晚的事。

關羽攻擊襄陽曹仁,由於連降大雨,令既無防備、亦不擅水戰的曹魏援軍--于禁部隊措手不及,以致崩潰。

但接下來,關羽就對堅守孤城的徐晃軍隊卻一籌莫展,可見他的能力止及此,直至被呂蒙端了老家。

關羽在民間的信仰極深,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統治者的刻意拔高,也就是為了宣揚所謂的忠義。

在三國志中,他和張飛一樣,是「萬人敵」的猛將形象。

馬超可以說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他和曹操的相爭以失敗告終,從此和曹操結下不共戴天之仇。

其實以曹操的肚量,有殺子之仇(曹昂)、失將之痛(典韋)的張繡和賈逵都可以接納,何況威鎮西羌的馬超?

但馬超先投張魯,後在劉備圍攻堅城成都時投奔劉備。

隨後成都不戰自降,原因是劉璋見大勢己去無心再戰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馬超的歸順劉備。

要知道,馬超在當地有著無人能匹的威望和號召力。

事實上,劉備先派人去勸降馬超,當時並無把握,後聽說馬超願意歸順,本來圍攻城堅糧足的成都劉備並無勝算,此時卻心中大喜,立馬說了句「我得益州(成都)矣!」此後,馬超投降劉備不到10天,成都不戰而降。

在劉備時期,馬超還是挺受重視的。

劉備稱漢中王時,領銜上表、排在第1位的就是「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此時的諸葛亮排在第5位。

但可能馬超一家老小都為曹操所殺,心中怒氣難平,年47歲就亡,一代猛將,在西蜀沒有能夠建立功業,只是臨終將其弟馬岱託付給了劉備。

當然,馬超如果能夠活得長一點,劉備對他肯定亦多防範。

如前所說,孫氏家族在當地屬於地頭蛇性質。

孫堅看上了當地的美女吳氏(即後來的吳夫人),但吳氏親戚認為孫堅名聲不好而反對,而吳氏擔心惹禍上身而同意,所以馬植傑先生在《三國史》中說多少帶有逼婚性質。

孫權的功業,在於開創了孫吳政權和以陸、顧為首的吳地大姓之間同心協力的新局面,從而也就開創了孫吳政權獨霸東南的新局面。

陸遜家族一共出了十多個將軍、封侯者,陸遜和他的兒子陸抗相繼成為孫吳國家的軍事中流砥柱,陸遜本人還一身兼上大將軍和丞相、孫吳的最高軍職和文職於一身。

但孫權後期,對吳地大姓多有打擊,陸遜就是被他逼問而死。

此外,孫權在三國外交中,手段最為靈活,這也是被後人指為不堅定的來由。

其實這也是不得己的孫權難處所在,他不能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又不能像劉備那樣號稱皇叔,在一個以正統為至高無上的社會,他要獨霸江東則不得不忍辱負重,時而在赤壁戰中堅決抗曹,時而在劉備兵戈相向時稱臣曹丕。

外無合適的名號以服眾,內有江東土著勢力的融合難題,這是孫權面臨的兩大困境,但他都解決得非常棒。

這也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稱讚所在。

其實,草船借箭是孫權的傑作,斬華雄是孫堅的軍功,都被羅貫中先生移花接木了。

對周瑜評價最高的要數熟稔三國史事的宋代文豪蘇東坡。

「遙想公謹當年」之句,確實是道出了周瑜的一生傑作,即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到底是一場大戰,還是一場曹魏前鋒和孫吳聯盟之間的遭遇戰,目前還有所爭論。

但周瑜是此次戰役的主要策劃者、指揮者是毫無疑問的。

而且在當時連張昭重臣都心存畏懼的緊急情況下,周瑜能夠力挽狂瀾,打破曹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確實功莫大焉。

難怪東坡要如此抬高這位精通音律的美男子了。

不過,周瑜的短處在於大局感欠佳,沒有看到孫劉聯盟是當時兩家能夠生存的唯一之道,一再主張殺死或軟禁劉備。

赤壁戰後,他在南郡前線一再和曹仁過不去,結果自己受箭傷,不但荊州被劉備搶得,連自己的年輕生命也搭上,真是可惜。

大局感欠佳不是演義中所說氣量欠小。

周瑜任吳方面軍統帥時,還有一位軍功資歷高於他的副手程普,經常和他過不去,但周瑜每次都很大度坦然,直到赤壁大勝後,程普才對周瑜心服口服。

此人絕對是一位高瞻遠見的戰略家。

早在此人初見孫權時,就已經說出了類似諸葛隆中對的孫吳爭霸之策,即先取江東,再取劉表荊州,再西極長江,然後再北上和曹魏爭鋒。

儘管不如隆中對精確,但時間卻在此之前。

當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的5000騎兵部隊(這支騎兵部隊在當時是支可怕的力量)趕上、不知往哪裡逃時,是魯肅的說服孫權後親自直到當陽,向劉備表明了孫吳方面的聯手意思。

當時劉備只能說南投一不知名的小人物,得悉魯肅的意思後才大喜過望,這才有了派出諸葛亮隨魯肅回東吳互相結盟的事情。

要指出的是,當時以劉備的實力,根本沒有資格和獨霸東六郡的孫吳談聯盟。

也是魯肅,在劉備藉機取得荊州之後,勸說孫權「多樹操之敵」,這才有了孫吳對這一事實的默認態度。

此後他繼周瑜之後鎮守孫吳上游,也是從不計較關羽的傲慢,只是從維護兩者聯盟的大局出發。

魯肅死後,繼任者呂蒙和周瑜的思路一致,於是有了襲取荊州之舉,當然看不到荊州重要性的一介武夫關羽本人也是給對方機會。

荊州一失,西蜀不可避免地一撅不振,直至滅亡,而上游要障盡失的孫吳也只能在陸抗死後,王浚的樓船下一片降幡了。

曹操不僅是一個政治家、戰略家,還是個在文學史占重要地位的文學家,僅從這一點看,劉備、孫權似乎有所不如。

曹操的形象在民間之所以白臉小丑出現,很大程度是拜《三國演義》所賜。

在強調正統的時代,曹操以殘忍手段對待漢獻帝(主要是軟禁,加上根除獻帝身邊的反曹勢力毫不手軟,如對獻帝的皇后)受到後代文人的指責不可避免,但到今天,曹操統一北方的實力在當時無人能敵。

當然,在三國演義中,有勇有謀的英雄還有很多,witty 我在此只舉出了其中一小部分,如果你有其他你很欣賞的英雄,歡迎與我一起探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閒聊東吳四大都督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自古就說江東子弟多才俊 三國時期的東吳 在演義似乎是戲份最少的一國 (蜀國光壞太大 魏國曹操太顯眼)但江東的人才不少 文有張昭闞澤顧雍 武有甘寧凌統太史慈 當然 在江東首推的除了英年早逝的小霸王...

​三國歷史上文武全才的十大牛人

三國歷史上文武全才的十大牛人:《三國志》中有十大文臣之排名,也有十大武將之座次卻沒文武全才的,感覺有些遺憾所以寫此文,望各位愛好歷史的朋友品評(不含君主):一、張遼三國魏名將,隨曹軍征討,戰功累...

文人筆下平庸屬歪曲:魯肅忍辱負重促孫劉團結

將帥的才能,並不只限於排兵布陣,縱橫沙場。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群星燦爛,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卻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無論在小說或在影視、戲劇中總是被人忽視,乃至遭到貶損,這便是東吳大將魯肅。在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