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你就輸了,告訴你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毀三觀的「八賢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寅恪先生有三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別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講過的我不講。

小子不敏,心嚮往之。

風月君也有三不寫。

掃盲文不寫,小白文不寫,大路文不寫。

作為一名資深偽知識分子,風月君寫文遵循三原則:有趣,有料,有思。

讀史三千,無非功名利祿;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今天風月君給大家說說八賢王的故事。


一臉英氣加正氣的八賢王

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的《包青天》《狸貓換太子》《楊家將》等影視、戲曲中,每到千鈞一髮之際,手持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終極大殺器「打王金鐧」的八賢王就會及時出現,為忠臣良將排憂解難,在經歷無數波折之後,正義得以申張,壞人得以懲戒,世間一片太平。


傳說中的打王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在虛幻的藝術中,八賢王似乎是一隻不死鳥,他出身皇族卻關心民間疾苦,歷經太祖、大宗、真宗、仁宗四代皇帝,與北宋初年著名的將相大臣都打過交道。

他支持過「楊六郎」告御狀;他為包公的執法撐過腰;他還薦舉名臣寇準為宰相。

他蔑視皇權,可以令皇帝俯首帖耳,可以未經皇帝允許朝堂之上打死弄臣;奸佞之臣怕他懼他;忠良之臣敬他愛他,他是忠貞正直臣子的保護神,他是正義化身。


少年包青天,大宋神探

那麼歷史上真有八賢王這個人嗎?風月君可以篤定的講——完全是子虛烏有。

由於國人喜歡將戲曲、小說與歷史混為一談,八賢王的身份因此也變來變去,時而為宋太祖四子趙德芳,忽而又變成了宋太宗之子趙元儼。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經不起推敲。

許多戲曲、小說中將八賢王名字記為趙德芳,應該源自京劇傳統劇目《賀後罵殿》。

劇中,趙匡胤暴卒,德昭去質問叔父,哪知道反遭趙光義痛斥,驚懼之下,德昭觸柱而死。

賀後拉著小兒子德芳上殿找趙光義討說法,趙光義連連謝罪,唱道:「孤賜你金鑲白玉鎖,加封你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晉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再賜你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壓定了滿朝的文武大小官員哪一個不尊,你是個八賢王,代管朕躬!」在得到了這些承諾後,賀後這才帶了兒子含恨而去。


《賀後罵殿》中的八賢王(左)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趙匡胤駕崩的時候,皇后姓宋。

賀氏死於後周顯德五年,皇后也是追贈的。

讓一個死人去罵趙光義,《賀後罵殿》開今日宮穿劇之濫觴。

趙德芳歷史上實有其人,是趙匡胤小兒子。

趙德芳在23歲那年稀里糊塗就死了,在此兩年前,楊業歸宋。

因此,他不可能與戰三關的楊六郎有什麼瓜葛,更無權力作主將柴榮的女兒許配給楊延昭。

趙德芳是趙匡胤第四子,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兄弟三人,趙德芳生於959年,趙光義長子趙元佐生於961年,趙德芳比趙元佐年齡還要大,無論是大排行,還是小排行,他都是老四,不是老八,因此,他不可能是「八賢王」。


趙德芳,排行老四,不是老八

真正有金鐧的人是趙匡胤二兒子趙德昭,因為老大德秀早夭,因此德昭成了長子。

「天子重長子,百姓愛么兒」,趙匡胤十分器重德昭,特賜他「金鐧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也。

」楊家將故事中,八賢王也有一柄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鐧,二者之間必然有一定的聯繫。

德昭雖然手中有這樣的殺器,卻無用武之地,在叔父淫威之下,用一把水果刀結果了自己。

關於趙德昭的死,坊間另有一種說法是吃豬肉膩死的、膩死的、膩死的,重要的話說三遍...

趙光義得位不正,逼迫兩個侄兒死於非命,良善百姓都同情弱者,對兄弟二人的英年早逝深表同情,於是就虛構出這樣一位合體的八賢王來,制衡宋太宗後人,彌補心底缺憾。


趙德昭,他的手裡有一根金鐧,但是誰都打不著

也有人認為「八賢王」的原型是趙元儼,而趙元儼確實有「八大王」的稱號。

趙元儼是趙光義第八子,生於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死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享年60。

楊業殉國時,他才兩歲,而且年齡要比楊六主郎小27歲,幾乎與楊六郎之子楊文廣一個輩份。

從這個角度講,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是幫助楊家將的「八賢王」。


趙元儼,跟楊六郎毛線關係沒有

趙光義十分寵愛這個小兒子。

趙元儼長著一張別人欠錢不還的臭臉,素有「二十八太保」之稱。

還是個資深偽文藝青年,一筆飛白體書法寫的十分漂亮。

史稱「性嚴毅,威望著於天下,士民識與不識,呼之曰『八大王』」。

從這些綽號來分析,這廝就不是個好相與的主兒。

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的趙元儼,並沒有演義中「八賢王」那種溫良恭儉讓的品質,卻是個頗有政治野心的傢伙。


傳說中的飛白體,果然很飛

表面上,趙元儼深居簡出、不予外事,其實心底瓷實的緊,與朝堂上的重臣都有交際。

宋仁宗在位期間時,元儼在宗室中輩分最高,仁宗曾先後將其封為定王、鎮王、孟王、荊王,享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殊待遇。

死後又先後被追封為燕王、吳王、周王。

累計封爵十四個,王號十三個。

這在宋代宗室甚至整個古代中國的宗室群體中都是空前絕後之事。


宋仁宗,封了趙元儼十三個王

仁宗皇帝對叔父不薄,卻不知這個叔父一直在覬覦皇權。

真宗病重,趙元儼以入宮侍疾為名,賴在宮中不走。

病榻上的真宗怒目而視,他也故意無視。

幾個輔臣擔心節外生枝,卻又束手無策。

一日,有小太監端了水與入宮侍疾的宰相李迪擦肩而過。

李迪一問之下,得知是趙元儼要喝的。

靈機一動,喚過小太監,拿起一支毛筆在杯中攪了一氣。

果然,趙元儼一見水黑如墨,以為裡面有毒,不敢再留在宮中,飛也似的逃離是非之地。

真宗在世時,趙元儼就飛揚跋扈,一次赴御宴,席中一個伶人觸怒了他,不顧君前失儀,當著真宗皇帝的面,不但大聲呵斥伶人,而且還張羅著要動手。

左右人見他行為乖張,也無人敢上前勸阻。

真宗皇帝心中不爽,礙於兄弟情面只好強自忍耐。


宋真宗,跟趙德芳倒是長得很像

宋真宗死後,仁宗繼位卻沒有親政,朝政大權掌握在章獻太后劉娥手中。

趙元儼知道這位寡嫂巾幗不讓鬚眉,學習大耳朵劉備,躲在府中不是讀書就是侍弄花花草草。

劉太后在世之時,這位「八賢王」還知道收斂。

可是劉太后屍骨未寒,他就上躥下跳,重新活躍於聚光燈下。

真宗年長卻無子嗣,一心想做皇后的劉娥徐娘半老,萬般無奈之下想出了借腹生子的辦法。

仁宗生母李氏是侍奉劉娥的宮女,真宗臨幸生子,完全由劉娥一手操縱。

按現代人理解,她就是個代孕者。


章獻太后劉娥,垂簾聽政者

仁宗一出生,就改由劉太后撫養。

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情。

從未生育過的劉娥,對仁宗視如已出。

真宗死後,仁宗生母李氏為真宗守陵,進位為妃不久即病逝,死時年僅46。

對於仁宗的生世,宮中雖然有人知道事情始末,卻沒有一個人敢說破。

劉娥在世的時候,仁宗始終不知自己生母已死。

等到劉太后死後,惟恐天下不亂的趙元儼第一時間就將仁宗身世的事實真相告訴了侄子。

「八賢王」在說出真相的同時,不忘添油加醋,胡說李宸妃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死以非命」。

少年天子聞聽此言,無異于晴天霹靂,心情激盪、悲痛萬分,數日不理朝政,下詔書自責未盡生養死葬之孝,追封母親為皇太后,諡號為「莊毅」(後改為「章毅」),親自主持遷葬母親的儀式。

開棺遷葬,「死以非命」的謠言不攻自破,但這四個字卻為後世話本與戲劇的創作者們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埋下了無盡的伏筆。

這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本來就是非常好的傳奇文學素材,戲劇創作者自然不會錯過。

於是,後世有了《狸貓換太子》的傳奇。


狸貓換太子,講述後宮恩怨

根據這一歷史公案,創作者絡繹不絕。

胡適先生曾感慨道:「這樣的大案子自然最容易流傳,最容易變成街談巷議的資料」。

表面看上去,「八賢王」手中的打王金鐧很拉風,但這些「大殺器」無一例外屬於皇權的恩賜。

試問,哪個皇帝會愚蠢到將身家性命交在其他人手中?戲迷如慈禧老佛爺者,都在宮中禁演《打龍袍》,原因不言自明。


慈禧太后,乾綱獨斷

因此上打昏君、下斬佞臣,威風八面的「八賢王」,不過是普通老百姓理想中的藝術形象而已。


風月君廢寢忘食,寫文不易。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若欲轉載,煩請告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八賢王是否真的是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

不論是在楊家將還是包青天裡,我們總能看到一個主持正義,懲奸除惡的賢明王爺,大家都尊稱他為「八賢王」。每每忠臣受難,他總能拿著那把御賜的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替天行道。有人說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時期的八賢王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來源:視野鏡頭編輯:華夏八賢王之稱得之於太宗第八子元儼。此人「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時入呼之日「八大王」。在仁宗即位後,他被稱為是八王爺,皇帝對其親近有加,但他當時為了避...

八賢王的真實原型是誰?歷史上有幾個八賢王

八王爺,被人尊稱「八賢王」,是古典文學名著《楊家將傳》、《楊家府演義》、《三俠五義》和《萬花樓》的人物。宋元以來,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小說、戲劇,百花紛呈,爭奇鬥妍。而在這些傳奇故事中,總有一位相...

八賢王趙德芳真有能打皇帝的金鐧嗎

八賢王趙德芳真有能打皇帝的金鐧嗎趙汗青趙德芳,也叫八王爺,被人尊稱「八賢王」,源自於戲曲演義中。趙德芳被虛構為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饞臣的正氣凜然的形象,是正義化身,是古典文學名著《楊家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