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給包拯和楊家將撐腰的八賢王,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只要童年裡看過《包青天》或者《楊家將》系列的影視劇,肯定記得裡面有個牛哄哄的八賢王,他自帶bug級的屬性,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只要我們剛正不阿的主角遇到了來自皇親國戚們的權力壓制,八賢王都能準時趕到化解危機,而且權力比皇帝看起來都要大。
那麼在真實歷史中,八賢王到底是誰?他真有這麼厲害,皇帝都得聽他的嗎?
故事裡的八賢王名趙德芳,如果按這個名字來查找的話,他是宋太祖第四個兒子, 《宋史·宗室第一》記載:
「太祖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
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時,追賜名及王封。
」
歷史上的秦康惠王趙德芳,在史書中的記載並不多,但是傳聞他曾經差點被立為太子,然而最終即位的是他的叔叔太宗趙光義。
開寶九年(976),他十七歲的時候,任貴州防禦使。
當年十月,其父趙匡胤駕崩,其叔父趙光義繼位,即改年號為太平興國。
當年趙德芳被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三年冬,加檢校太尉。
然而在太平興國六年(981)三月,就因病去世了,當年他才二十三歲。
英年早逝,再加上又曾經差點做成了皇帝的背景,因此人們都覺得他的死並不單純。
只不過,從這段記載上看,真實的趙德芳沒有活過太宗朝,那就更不可能去仁宗朝里打皇帝了。
並且,趙德芳死的時候,楊業尚活在世上,楊延昭才二十四歲,還沒有擔任邊關的統帥。
因此這個秦王趙德芳不可能和《潘楊訟》、《寇準背靴》、《轅門斬子》中發生的故事有關。
也有人認為,這位八賢王應當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而這個觀點跟趙德芳差不多。
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四子, 長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天。
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長幼有序」的方式,應該由德昭繼位,而且趙德昭聰明英武,很有韜略。
但是,趙匡胤走後,其弟趙光義最終登上皇帝寶座。
朝廷上宗室大臣有不少人為他抱不平。
據說這個趙德昭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太祖信任,因此也深知太宗繼位後對自己一定有所忌憚。
《宋史》中記載,有一次德昭隨叔父宋太宗從征幽州。
「軍中嘗夜驚,不知上何在。
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
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
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耶!』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
」
從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奪取皇位後,對其侄子仍然戒心甚重,趙德昭知道在這位猜忌心甚重的叔皇手下,日子不會好過,於是一死了之。
人們同情這位被逼死去的皇子,稱他為「賢王」,讓他手執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以出憤懣之氣。
無論是趙德芳還是趙德昭,他倆都沒活過太宗朝。
並且,不管是論排位還是找史料,都沒有這倆人被冊封為「八賢王」的記載,就算叫了賢王,也不應該排第八啊!
那麼通過另一條線索呢。
在《包青天》系列裡,八賢王的身份是仁宗的皇叔,如果從這個角度去找,也能找到一個人,他就是太宗第八子趙元儼。
傳說此人「元儼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當時的老百姓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八大王」。
趙元儼似乎是太宗最心愛的兒子,乃至於到了二十才讓他出宮受封,又因他排行第八,所以宮中又叫他「二十八太保」。
而這位王爺,在宋史和宋人的筆記小說里的形象都有點神鬼避退的意思。
「都燕冀小兒夜啼,其家必警之曰: 『八大王來也。
』其畏之如此。
」
就這麼一個人鬼都敬畏的王爺,他到底算不算得上賢王呢?
據《宋史》記載,他的生母王德妃染病,朝夕凈手焚香禱祝神靈保佑,親躬侍藥,憂念母病而不食。
平生「寡嗜欲,惟喜藏書,頗善二王(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書,工飛白。
」
真宗即位,授檢校太保、左衛上將軍,封曹國公,其後不久,由任命平海軍節度使,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授檢校太傅,封廣陵郡王。
後來多次改任升職,升至掌管皇帝祭祀太清宮的事務,被加授兼任中書令。
有一次一個侍婢放火,蔓延焚燒到了帝王所居宮內,元儼因此獲罪,被剝奪了武信的符節,降封為端王。
這次事情後,每次見皇帝,元儼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過失,皇帝看著他那個樣子也覺得不好受。
不久之後,皇帝加授他為鎮海、安化軍節度使,封彭王。
到仁宗朝,劉太后臨朝專政。
這個時候,元儼覺得自己太過德高望重,深恐劉太后忌憚他,「故謬語陽狂,不復預朝謁」。
也就是自稱精神有問題,閉門不出。
就這樣躲在自己家裡,韜光養晦了起來。
直到仁宗掌權,元儼才復出。
這個時候的仁宗對他更加尊崇,當時正值陝西用兵,元儼獻上每年所給的公用錢五十萬來資助邊關軍用。
皇帝不想拒絕他,允許他上交一半。
元儼曾經問翊善王渙:「元昊平定了嗎?」王渙回答說:「沒有。
」元儼就很憤怒的說:「像這樣,哪裡用得著宰相呢?」聽到此事的人都感到畏懼,可見那個時候元儼確實可以影響皇帝的用人。
慶曆三年冬,天降大雪,樹木結冰,陳、楚之地尤其厲害,在這種惡劣下,元儼也病了,而且很嚴重。
仁宗聽後面露憂容,親自到元儼的臥室,親手為他調製藥劑。
這樣的殊榮,其他的臣子或者叔叔們肯定是享受不到的。
據《宋史》上說,仁宗探病時使旁人退避,和元儼談論了很久,元儼回答的內容多是忠言。
仁宗想賜白金五千兩,元儼堅決推辭不接受,說:「我瘦弱憔悴將要死了,要花費國家重資了。
」仁宗聽後痛哭不已。
第二年正月,元儼去世,死後被追封爵位天策上將軍、徐兗二州牧、燕王,諡號恭肅。
等到元儼安葬時,仁宗三次臨視哀悼。
從元儼的經歷上看,很符合《包青天》系列裡的八賢王身份,不過與《楊家將》里的卻還是有出入。
趙元儼生於985年,和楊文廣是同輩,楊業死的時候他才出生一年,不可能幫助到楊家。
如此說來,這趙元儼還是稱得上「賢王」的,但是終究也沒有冊封這個名號,而且,傳到戲曲里,趙元儼的身份還錯安給了趙德芳。
說來說去,這北宋初期,根本沒有八賢王這號人,「八賢王」趙德芳這個人物完全是後世戲劇作家虛構出來的。
由於楊家將戲劇故事的發展,需要從有權有勢的王室中找出一個人物作為與奸佞對抗的力量,使戲劇矛盾尖銳化、複雜化。
於是,八賢王這樣的身份就成了最好的人選。
那麼,為什麼要給人物定名為「趙德芳」呢?在京劇傳統劇目《賀後罵殿》中敘述:賀後因夫死情不明,命長子趙德昭(實為次子)上殿質問,反遭趙光義痛斥,德昭撞殿柱而死。
賀後再攜次子德芳(實為幼子)上殿,歷數匡胤功績,痛罵光義不仁。
趙光義向嫂嫂謝罪,賜其上方劍,封入養老宮,加封德芳為「八賢王」,至此賀後母子含悲下殿而去。
這段民間戲曲,大概就是封「八賢王」的由來。
宋太宗趙光義奪占侄子皇位,這在當時一些宋人筆記中都有隱隱約約的記載,所以《賀後罵殿》等戲劇,把同情寄於趙德昭、趙德芳一方,不是偶然的事。
可以說,小說、戲曲中的「八賢王」趙德芳是虛構的人物,但之所以這樣虛構,也有其歷史的依據。
參考資料:《穿越百事通 宋朝不可不知的歷史細節》張嶔、沉舟;《中國史話:宋遼金元史話》馮克誠;《鞏縣石窟寺 包拯墓 北宋皇陵》傅永魁,周到;《宋史·元儼傳》。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關注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此人手握一把金鐧,鐧上刻有九條盤龍,打死一位皇帝減少一條龍
古代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是權力最大的人,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見古代人們認為,天底下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是皇帝的,就是你手上的東西,也是皇帝賞賜給你的,但古人也考慮到...
燭影斧聲之後,趙匡胤莫名其妙駕崩,他的兒子們下場如何?
開寶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夜,宋太祖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後崩於宮中萬歲殿。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為別為長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其中德秀、德林早亡,趙匡胤駕崩時,德昭、德...
誰是竊國大盜——宋太祖趙匡胤神秘死亡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遮掩和粉飾,但仍通過形形色...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八賢王,宋代的八賢王是怎樣一個人?
趙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趙光義之侄,宋真宗趙恆的堂兄,北宋宗室。歷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檢校太尉等。太平興國六年(981年),...
八賢王的真實原型是誰?歷史上有幾個八賢王
八王爺,被人尊稱「八賢王」,是古典文學名著《楊家將傳》、《楊家府演義》、《三俠五義》和《萬花樓》的人物。宋元以來,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小說、戲劇,百花紛呈,爭奇鬥妍。而在這些傳奇故事中,總有一位相...
明辨忠奸的「八賢王」是誰的化身
在楊家將故事中,每當楊門老小與奸臣衝突激烈,而昏庸的皇帝又偏袒奸臣時,總有一位「八賢王」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正義站台。演義故事當然可以虛構,但虛構總會有現實的影子,那麼這個八賢王到底是以誰為「...
認真你就輸了,告訴你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毀三觀的「八賢王」
陳寅恪先生有三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別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講過的我不講。小子不敏,心嚮往之。風月君也有三不寫。掃盲文不寫,小白文不寫,大路文不寫。作為一名資深偽知識分子,風月君寫文遵循三原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