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之「八賢王本是第四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兒來說一說宋朝有名的八賢王——趙德芳。

提到他,很多人會想起《白眉大俠》《楊家將》《包青天》《七俠五義》等影視劇中八賢王的身影。

劇中八賢王大都是正義的化身,往往都是在關鍵時刻讓劇情反轉,每次出場均手持「上打昏君,下擊奸臣」金鐧,而且,他歷經幾代帝王,和楊家將、包拯、寇準等都有過交集。

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個人呢?

其實,趙德芳是確實存在的,而且確實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但是,他是宋太祖第四子,而非第八子。

其中,老大(滕王趙德秀)和老三(舒王趙德林)早亡,只剩下老二燕王趙德昭和老四秦王趙德芳。

燕王趙德昭也只活了29歲,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燕王跟隨太宗征討幽州。

一天夜裡軍中發生騷亂,大家發現太宗不見了,便有人謀劃擁立燕王為帝,太宗聽說後很生氣。

等御駕迴鑾,太宗因為北伐不利,很長時間不給太原之戰的功臣行賞。

燕王向宋太宗提及此事,太宗大怒:「等你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

」燕王回去後便自刎而死。

太宗聞訊此事非常懊悔,到了燕王府,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哭道說:「你怎麼這麼傻啊?」追贈趙德昭為中書令,追封為魏王,賜給諡號,後又改封為吳王,又改封為越王。

趙德昭平日喜怒不形於色。

(四年,從征幽州。

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

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

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

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後改吳王,又改越王。

德昭喜慍不形於色。

)燕王之死確實有些蹊蹺,常理說,近三十的燕王,身經百戰,怎麼會因為太宗一句氣話就自刎而死呢?不免讓人生疑。

再來說說這秦王趙德芳:太祖趙匡胤幼子。

開寶九年出閤,授貴州防禦使。

太宗即位,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同平章事,加檢校太尉。

對於秦王之死,史書也是一筆帶過,太平興國六年三月己酉暴卒,年二十三,贈中書令,追封岐王,後改為秦王。

宋太祖僅剩二子在兩年內陸續死亡,而且正值當年。

不得不說,他們的死絕非正常之事。

對於傳說中「八賢王」,有的人說是上述燕王趙德昭,對此,筆者覺得不太可能,趙德昭英年早逝,並未留存太多讓人遐想的故事情節。

另有一說是太宗第八子趙元儼,此人「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時入呼之日「八大王」。

筆者認為後者可能更符合民間杜撰的初衷。

那麼,八賢王手中那「上打昏君,下擊奸臣」的金鐧是怎麼來的呢?

據宋史記載,至和二年初,太宗以玉寶二鈕賜太祖之子德芳,其文曰「皇帝信寶」。

這個是金鐧最早的由來,後面逐漸被演化為金鐧。

京劇《賀後罵殿》就是據此改編而成,唱詞如下:

趙德芳我的兒休要悲痛,

近前來聽叔王把兒來封。

孤賜你金鑲白玉鎖,

加封你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

四正王、五德王、六靜王。

上殿不參王,

下殿不辭王。

我再賜你凹面金鐧,

上打昏君,下打讒臣,

壓定了滿朝的文武,

大小官員,誰敢不尊,

你是個八賢王,代管孤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八賢王是否真的是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

不論是在楊家將還是包青天裡,我們總能看到一個主持正義,懲奸除惡的賢明王爺,大家都尊稱他為「八賢王」。每每忠臣受難,他總能拿著那把御賜的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替天行道。有人說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八賢王的真實原型是誰?歷史上有幾個八賢王

八王爺,被人尊稱「八賢王」,是古典文學名著《楊家將傳》、《楊家府演義》、《三俠五義》和《萬花樓》的人物。宋元以來,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小說、戲劇,百花紛呈,爭奇鬥妍。而在這些傳奇故事中,總有一位相...

八賢王趙德芳真有能打皇帝的金鐧嗎

八賢王趙德芳真有能打皇帝的金鐧嗎趙汗青趙德芳,也叫八王爺,被人尊稱「八賢王」,源自於戲曲演義中。趙德芳被虛構為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饞臣的正氣凜然的形象,是正義化身,是古典文學名著《楊家將傳》...

明辨忠奸的「八賢王」是誰的化身

在楊家將故事中,每當楊門老小與奸臣衝突激烈,而昏庸的皇帝又偏袒奸臣時,總有一位「八賢王」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正義站台。演義故事當然可以虛構,但虛構總會有現實的影子,那麼這個八賢王到底是以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