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高瞻遠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善敘事
有良史之才
——評陳壽
有人說:「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人是不寫散文的,同樣,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人也是不讀散文的。
」這句話說的很精闢,我也深有同感。
散文的美妙,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
今天的【國學雜談】散文板塊,竹馬為大家準備一篇中國傳統文學中的經典散文篇目陳表的《隆中對》,供大家品鑑賞讀。
《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
文章開頭寫「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僅僅用22個字,就把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思想狀貌、體軀外貌以及生平抱負勾畫出來。
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這就更看出他不同於芸芸眾生。
管仲,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的顯赫一時的豪傑。
樂毅,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的國相,曾率五國之師伐齊,拿下齊國七十餘城,迫使齊王狼狽出奔的英雄。
諸葛亮「自比於」他們,說明他和他們一樣胸懷大志,決非庸人一流。
「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莫之許」,說明他是一個聲聞不彰,謹慎從事的人。
了解他的,認為諸葛亮的自許是符合實際的,決非妄自尊大。
徐庶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他用「臥龍」一語,對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評價。
他雖有卓絕的才幹,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思賢若渴」的劉備聽得有這樣一個「臥龍」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
可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寫出了諸葛亮那種決不屈身俯就的品質和至高無上的尊嚴。
劉備「三往」,旨在討計問策,以成就大業。
問策之前,劉備先「屏」去左右人等,這就進一步說明,他們雖然只是初次相見,但決非一般的往來酬酢。
劉備首先從「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的天下政治形勢說起,接著又以十分謙遜的口吻和堅定的態度述說了自己「興漢除奸」,「欲信大義於天下」的平生抱負。
最後誠摯懇切地提出諮詢,向諸葛亮求教,從而引出諸葛亮的對策。
諸葛亮為劉備描繪的戰略使命,是順著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興復漢室旗號,寄託重建統一王朝的理想;能夠看得見的願景,是「跨有荊益」造成鼎立之勢;攻守策略,是利用劉表的見識淺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占據「用武之國」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為後盾,呼應四戰之地的荊州;面對北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誠不可與爭鋒」的曹操,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孫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而起,以宛洛為主攻方向,以秦川為側翼呼應,進取天下。
其實任何戰略,都離不開對自身實力和所處情境的分析論證。
戰略研究中各種模型,不外是提供一個分析框架而已。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戰略分析層面,「隆中對」在實力和使命的關係上打了馬虎眼。
毛澤東認為諸葛亮必敗: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更多藝術資訊,請關注「致篤書院」微信公眾號。
震驚!銷售界的祖師爺居然是他!
《周禮·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作也。」各行業都有祖師爺。三國時期,群雄逐鹿,豪傑輩出。許多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備受推崇。並被人們賦予了除歷史、文學以外的形...
諸葛亮岳父黃承彥是如何預見諸葛亮功業難建
雖然諸葛亮用盡一生的精力來輔佐蜀漢,但最終失敗,而在隆中對之前,就有人已經料定諸葛亮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此人就是諸葛亮岳父黃承彥。黃承彥本是荊州名士,其妻是荊州劉表後妻蔡氏的姐姐,和大名士龐德公...
隆中對:諸葛亮和劉備一場稱霸當老大的密謀
三國志原文: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麼了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1、奪取荊益兩州2、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並與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3、聯孫抗曹,從荊益兩州起兵《隆中對》就是寫劉備前去拜訪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為他出謀...
諸葛亮真的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來的嗎?並非如此
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了。劉備禮賢下士,請得臥龍諸葛亮出山,最終成就一番大事業。千古以來,「三顧茅廬」的故事一直被人傳誦,被視作愛惜人才的典範。那麼,劉備真的是「三顧茅廬」請得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