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不但成就了司馬懿戰神的威名,也成為曹睿的經驗寶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面對諸葛亮的一再挑釁,和手下將士的不理解,司馬懿祭出一招,千里請命。

你說司馬懿聰明也好,狡詐也罷,你無法否認的是這確實是一個一箭雙鵰或者三雕的計策,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同樣是身處危機中的決斷,與被世人過度神化的諸葛丞相的優柔寡斷和一再走出臭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司馬懿通過把球踢到魏明帝那裡,兩人心照不宣的玩了一場雙簧,而且以防萬一,魏明帝還派辛毗持節前來壓場子。

不光成功的壓制住了一眾無腦但是手握重兵的魏將對於司馬懿堅守不出的洶湧的抗議,而且還讓司馬懿能有機會表演了率眾出戰的戲卻被攔下來的戲,演技堪稱影帝。

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要是你司馬懿連這種是否應該出戰自己都做不了主,還要請示千里之外皇帝的詔命才能決定的話,要你這個主帥還有何用?也罷,所有人或者看不懂或者揣著明白裝糊塗,大家都在信誓旦旦的演一場戲。

兩陣離得實在是太近,蜀軍這邊把辛毗來魏營,一次次攔截想要衝出應戰的魏將看的清清楚楚。

諸葛亮長嘆一聲,跟姜維說。

「看來司馬懿是不會出來應戰了。

如果我軍有什麼可乘之機他肯定第一時間出戰,怎會千里迢迢的請命於朝廷。

魏軍大營中充滿了怨氣,但蜀軍營中也好不到哪裡去。

前進的路完全被魏軍堵死,挑戰了三個月魏軍就是不出來應戰,就這麼窩囊的退軍又實在是不甘心,於是就這麼幹耗著。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這樣的僵局似乎再也無法打破,兩邊對峙的其實是意志和決心,誰先泄氣或者放棄誰就輸了。

於是,雙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對方先堅持不下去,而這場僵持中,蜀軍顯然更加不利。

司馬懿主場作戰,雖然有被手下罵膽小的現實危險,但他清楚的知道,諸葛亮拖不起,這就他吃定諸葛亮的底氣。

在無望的僵持中,蜀漢的士氣一天天低落。

面對已經徹底把自己看透的司馬懿,諸葛亮感覺透徹心扉的絕望,他已經基本上放棄了同魏軍在正面戰場上的突破了,他把希望放在魏國東南邊境上配合自己進攻的東吳身上,如果這還算是希望的話。

他在焦急的等待著東吳的消息。

讓我們暫時把目光從魏國的西北邊境轉移到東南邊境上。

在這裡,東吳軍隊正在攻打合肥,算起來這應該是孫權第四次打合肥了。

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被火燒連營還沒開戰就被燒的七葷八素,就是東吳著名的儒將周瑜指揮的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的那一戰。

北宋蘇東坡赤壁懷古,故壘西邊三國周郎赤壁,言猶在耳,竟然就在科幻色彩濃厚的三國演義里張冠李戴成諸葛亮為統帥火燒赤壁。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準備挾戰勝之威想趁機擴大戰果,揮師攻打合肥。

此時,曹操已經退回北方,聽說合肥危急,再次派援軍馳援合肥。

孫權竟然聞訊望風而逃,第一次合肥之戰中的東吳就這樣在開局形勢一片大好之下莫名其妙的敗了北。

第二次.215年,孫權趁曹操主力發動對蜀的漢中之戰,揮師北上攻打合肥。

合肥守將張遼趁東吳軍立足未穩,率八百人就敢主動攻擊十萬東吳大軍,竟大敗東吳軍。

然後孫權圍城數十日不能下,不久曹操回師的消息傳來,孫權又一次不敢接戰,下令撤軍。

第三次,魏國合肥守將滿寵認為合肥城離長江太近,遂移城。

孫權聽說後認為有利可圖,率軍前來,城離長江較遠,又不敢進攻,猶豫中,中了魏軍埋伏,又一次的鎩羽而歸。

為什麼孫權一直對合肥情有獨鍾呢?明明打不下來,還是要屢敗屢戰。

因為合肥的位置太要命了。

東吳能夠與曹魏分庭抗禮的底氣就是當時的天塹長江,而合肥就處在淮河和長江的中間地帶,在夏季雨水充足河水暴漲的時候淮河與長江就可以互相連通,魏軍就可以把他在淮河的水軍調度到長江,對東吳形成很大的威脅。

從合肥向東南可以到達採石,這裡是長江江面最窄的地方,渡江的難度比在其他地方要小得多,魏軍可以從這裡突破渡江,中國歷史上北方王朝進攻江南都是從這裡渡過長江。

如果魏軍控制合肥,就相當於卡住了東吳的脖子,只要條件成熟隨時可以發起渡江戰役進攻江南;如果東吳控制了合肥,就去除了心腹之患,一舉扭轉對魏的不利戰局。

因此,由於合肥的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此地一直是魏吳兩國的必爭之地。

前三次合肥之戰,東吳軍隊攻打合肥總是抱著搶一把就走的心態,一旦受挫或者進軍不順利,一有風吹草動就草草收兵。

一直以來仰仗著天塹長江的護佑,東吳軍隊對於攻克堅城一直沒有太多的辦法,這一次的情況也差不多。

聽說孫權再次來襲,因舊城離長江近,滿寵請求退守合肥新城。

魏明帝堅決不同意。

「東南的合肥、西南的襄陽、西北的祁山,這三個地方是國家的三個最重要的支點,不容有失。

你一定要堅守城池,我會親征合肥馳援你。

」滿寵於是堅守合肥,並命騎兵不斷突襲東吳水軍,使其無法上岸形成攻擊,東吳軍中士氣嚴重低落,後來有聽說魏明帝親征,孫權只得再次下令撤軍。

就這樣,孫權為了配合諸葛亮北伐而發動的第四次合肥之戰再一次失敗告終。

配合孫權第四次合肥之戰的是東吳最後一個儒將陸遜,所謂儒將,就是長著一張書生臉卻殺人不眨眼的人。

聽說進攻合肥的孫權主力已經撤退,陸遜拒絕部下撤軍的請求,而是佯裝要進攻,在魏城下耀武揚威一番,以進為退,攻克了幾個小城,然後不慌不忙的退走,也算是為東吳掙了一點兒面子,不至於場面太難看。

與諸葛亮傾盡全力與敵以命相搏相比,孫權的每次進攻都是淺嘗輒止,既不敢上岸又不敢放手進攻,一聽說魏國有援軍就落荒而逃。

孫權既沒有諸葛亮沉重的使命感,也沒有興復漢室的理想,再加上對自己運籌帷幄的能力也不太有信心,因此割據江東就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策略。

因此,孫權對魏國的進攻就以偷襲為主,能搶一點兒算一點兒,不敢與曹魏大兵團作正面的衝突。

234年,面對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幾乎同時燃起的戰火,年輕的魏明帝定下了西北方向堅守和東南方向果斷出擊的政策,成功的頂住了吳蜀兩國從兩個方向的進攻,穩定住了局勢。

這個年輕的帝國領袖在運籌帷幄方面成熟老道,頗有其祖父曹操之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死後 司馬懿為什麼沒有去攻打蜀國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諸葛亮和司馬懿都可以稱為頂級的謀士,並且二人之間展開多年的較量。為了復興漢室,諸葛亮多次北伐,但是無奈魏國兵強馬壯,而且擁有司馬懿等人才。最後,諸葛亮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四書五經,無所不曉。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心跡。為了統一中原,諸葛亮曾...

一代英才「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東吳中後期名將陸遜進攻廬江滿寵為何不救

東吳將領陸遜,是東吳中後期絕對的名將。陸遜青年時期,就曾經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從而確立了東吳在長江流域的統治。之後的二十多年,陸遜一直駐紮在荊州,成為東吳西北方向,對抗魏國和蜀國的堅強屏障。可以說...

秋風五丈原

吳王孫權在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後,於 公元229年農曆四月,正式稱帝。蜀漢的一 些大臣認為孫權稱帝是僭位,要求馬上同東 吳斷絕往來。諸葛亮力排眾議,認為蜀漢目 前的主要敵人是魏國,應繼續保持和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