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札記:牛還是要吹的,萬一哪天實現了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琅邪人諸葛亮寄居在襄陽隆中,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但時人並不認可,只有潁川人徐庶與崔州平認為確是如此。
評:做人還是有點自信的好,即使認同自己的人很少。
你看人家諸葛亮,經常在人前自認為是管仲、樂毅,即使世人不認同,並且還可能背地裡笑話他,依舊自信滿滿。
其實他的才能也就是管仲、樂毅而已,是當不了姜太公的。
也許諸葛亮真的甚有自知之明。
劉備在荊州,向襄陽人司馬徽詢訪人才。
司馬徽說:「一般的儒生與士子,怎麼能認清時務呢?能認清時務的,只有俊傑之士了。
在襄陽這裡,有兩個人可稱俊傑,他們是伏龍和鳳雛。
」劉備問是誰,司馬徽說:「諸葛亮與龐統。
」徐庶在新野縣見到劉備,劉備對徐庶很器重。
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說:「那你把他請來見我。
」徐庶說:「這個人,你得去親自拜訪他,不能叫他來。
」
評:劉備此時可謂英雄無用武之地,但志向不改,依舊在不斷的尋訪人才,擴充自己的智囊團。
所以人即使遇到無用武之地,甚至挫折,也不可以放棄志向。
而應利用機會擴充自己的智慧、人脈和勢力。
劉備於是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於是有了歷史著名的隆中對。
評:諸葛亮為劉備指出了出路--曹操,你不能和他爭,孫權,你也不能和他爭。
而要對付曹操,你還要和孫權聯手。
現在給你的機會在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地方地勢險要,土地肥沃,人民富庶。
而劉表、劉璋都是比較無能的,你有名望,有智謀,可以打敗他們取而代之。
然後聯孫抗操,等待機會,是有成功希望的。
從此劉備與諸葛亮的情誼日益親密。
關羽、張飛對此感到不滿,劉備對他們解釋說:「我得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
」關羽、張飛才不抱怨了。
評:一個公司引進人才後,如果老闆對這個人充分信任,感情越來越深的話,難免會引起元老們的不滿,對此,劉備對元老們的解釋安撫工作是很到位的,充分的說服了元老們。
事實證明,劉備對老弟兄們的待遇還是很好地,這也是劉關張名傳千古的原因之一。
司馬徽性情高雅,善於鑑別人才。
與他同縣的龐德公一向名望很高,司馬徽把他當作兄長那樣對待。
諸葛亮每次到龐德公家裡,都在床下向龐德公獨拜。
龐德公起初也不阻止。
評:看來龐德公在荊州的名望和人脈是極強的,不然司馬徽和諸葛亮也不會這麼尊敬他。
龐德公的侄子龐統,從小樸實,沉默寡言,大家都沒有看到他的才能,只有龐德公與司馬徽重視他。
龐德公曾經說諸葛亮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
所以,當司馬徽與劉備談話時,向劉備稱讚諸葛亮與龐統。
評:看來樸實而沉默寡言是龐統成功道路上的一道障礙。
沉默寡言難以讓人了解自己的才能,更難以向大老闆營銷自己的人力資源,這也是龐統被發現並重用比較晚的原因吧。
不過,龐統的家世看來是相當有影響力的。
劉備擁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不能一統三國?司馬徽一語道破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匡扶漢室的劉備無疑是在了道義的制高點,帶著三國時代的主角光環,一直南征北戰,在荊州得到名士司馬德操的指點,感動萬分。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有句名言,影響頗廣:「臥龍、鳳雛,得一可安...
劉備兼得臥龍鳳雛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匡扶漢室的劉備無疑是在了道義的制高點,帶著三國時代的主角光環,一直南征北戰,在荊州得到名士司馬德操的指點,感動萬分。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有句名言,影響頗廣:「臥龍、鳳雛,得一可安...
他是三國第一智者!一代名士!卻被認為是騙子祖師爺,貽笑千年
大家好,今天圖說君,為大家講述一位三國人物——司馬微。不少三國迷認為司馬微就是騙子祖師爺,只因司馬微說了一句: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而劉備皆得為何還不能安天下,成為被後人認為是騙子祖師爺,貽...
劉備沒能一統天下,其實他犯了致命錯誤,然而諸葛亮、龐統呢?
不管是熟讀三國史書還是看三國演義歷史電視劇,匡扶漢室的劉備無疑是存在正義的制高點。由於水鏡師長教師司馬徽有句名言,影響頗廣:「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全國。」 帶著正義光環的劉備,無疑天降奇遇,還真...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可很少有人知道,其後還有一句!
漢靈帝末年,群雄割據,有經邦濟世之才的司馬徽不願施展才能為時所用,他緘默固守,甘願陷居陽翟故里,躬耕度日。名士龐德公送號「水鏡先生」。由於他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別人跟他說話,不管好事壞事,通通說...
水鏡先生——三國軍師的最牛外掛
三國之前的兩漢,主要便是利用來選拔人才的。簡單說,就是皇帝吩咐行政區長官挑選一兩個轄區內品學兼優的孩子,然後選到宮裡進行第二輪的「面試」,通過之後就能派遣官職。這樣的人才挑選方式看似沒什麼問題,...
臥龍鳳雛俱得,劉備為何沒得天下?揭秘三大原因
文 | 江隱龍劉備臥龍鳳雛兼得而未平天下,原因有三。一是「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之說並不公允客觀;二是鳳雛早逝,「得」相當於「未得」;第三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當然這與第二個原因存在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