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校如何利用《三國演義》故事給六歲孩子展開精讀之旅?這位家長的做法值得借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春風化雨

前幾日有一老同學對我說,都說多讀書自然有用,可是我卻覺得我年少時讀了很多書卻沒什麼用啊!我一時愕然,沒想到有這樣對讀書的評價。

但是老同學一定是真心而說的,我禁不住思量了很久。

的確,同時在讀書的兩個人,看似都津津有味、沉浸其中,似乎都在書籍的世界裡得到了收穫。

但的確有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有些人讀書猶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書到用時卻如浮光掠影般無跡可尋了。

看來,書怎麼讀,是非常重要的。

恰巧在微信中看到一篇文章,讓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讀書這件事。

文章說,62歲的化學家、電腦專家李寧先教授,用了三年自學中醫,治好了自己嚴重的心臟病。

三年就攻克了中醫,這學習的效率絕對是超凡脫俗的。

我也十分喜愛中醫,不知從何學起,連忙看看李教授是從什麼醫書開始學起的。

然而李教授卻說:「學中醫追著書讀是錯的,不能以書本為中心,應該以問題為中心。

研究問題,不是研究書。

沒有問題的學習是死學,我們應該學習醫生的思路方法論。

」李教授的意思是說,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如果按照醫學院的學生那樣一本本讀,可能書未讀完身先死了,而只針對一種病情遍閱醫書,有的放矢,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來做個小遊戲就能理解這個意思了。

請先看這張圖10秒鐘。

現在回答三個問題:手錶的秒針指向多少?手錶顯示星期幾?錶盤上有幾個指針?

為什麼很簡單的問題,我們都有可能回答不對?那是因為整個圖含有的信息量非常大,我們的大腦在看圖的時候,注視一會兒不可能每個點都記住。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帶著問題去看,我們的收穫是很小的。

當我們帶著問題去看時,注意力會集中關注我們所想要獲取的信息,輕而易舉就會解決我們的問題。

閱讀也是這樣,為什麼同樣是那幾本教科書,老師出的題有些孩子輕鬆答對了,有些孩子考試完了翻書都找不到答案呢?就是不會帶著問題讀書,不會精讀。

目前兒童圖書數量眾多,很多家長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多讀幾本,尤其在小花生書友會上看到大家的書單和書評,更加有閱讀數量的壓力。

而我覺得,孩子的閱讀不能只追求數量,一定要精讀和泛讀相結合,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得到書籍的滋養,在讀書中健康成長。

精讀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指深入細緻的閱讀,讀書時要細讀多思,反覆琢磨,透徹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從而吸收精華,領會要義。

葉聖陶先生說:「像這樣把精讀文章作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那麼,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

」這句話正是我多年以來的讀書感悟,一定要經歷了精讀的過程,才能更好的泛讀。

因為,精讀讓自己熟知了作品的主要脈絡,這樣再拿到一篇新文章時就知道從哪裡找主題、主角、主要情節等,才能一目十行,而不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本書。

我兒子今年6周歲,9月份就要上小學了。

他從4歲開始自主閱讀,看了大量自己感興趣的書,我基本上沒有直接參與他的閱讀,只是協助他不斷加大讀物的難度,以幫助他提高閱讀能力。

在閱讀這件事情上,我從來不把數量當做追求的目標,我對他的閱讀衡量主要有三點:要保持持續增長的閱讀興趣;閱讀中不斷提高的閱讀能力:識字水平、理解能力、閱讀速度;知道從書中尋找知識的方法

這兩年多,他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熱情,每天讀書時間超過2小時。

這個暑假,我覺得他應該實踐一下精讀了,於是我開始策劃參與他的閱讀。

我覺得精讀應該是有前提的。

首先孩子有獨立閱讀的水平,其次他能夠閱讀較長的內容,那種沒幾行字的繪本不存在精讀的空間。

如果你發現孩子對一本內容豐富、篇幅較長的書有了濃厚的興趣,並堅持了很長時間,這就意味著精讀的時刻來到了。

半年前,我兒子開始聽爸爸給他講三國演義的故事,看到他很喜歡,就給他買了《三國演義連環畫》和《漫畫二十四史-三國志》等圖書,他幾乎每天必看,十分入迷。

不僅喜歡看三國的書,而且喜歡聽兒童版的評書,幾乎聽了幾十遍,日常也總和我談論其中的人物、情節,如果碰到一個小朋友也熟悉三國演義,他就開心地不斷交流。

這時候,我開始計劃和他深入地精讀一下三國。

一天,他和我說起三國的時候,我問他:你知道三國演義里有哪些故事和數字有關嗎?一聽到這麼有「難度」的問題,他很開心,掰著手指給我講: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水淹七軍……

看到他這麼感興趣,我連忙說,慢點說,媽媽給你記下來!於是我記下了第一張關係圖。

之後,我們又製作了餅狀圖,魏蜀吳三國有關的戰役,順便給他講了一下這種關係圖表達的意思,我們倆又畫又寫又剪又貼,忙活了半天做好了。

兒子很有成就感,並且總結了很有思考的一句話:「我覺得三國裡面寫蜀國的真多呀!寫東吳的真少呀!」我連忙說,這就是文學作品裡的主角和配角呀!你再看看,蜀國裡面誰的故事最多呢?是劉備、關羽還是諸葛亮?他很認真地數了數,發現諸葛亮的故事最多,於是很開心,以後和小朋友一塊玩的時候總是要扮演諸葛亮,因為他是「主角」、是最重要的人。

之後,我們一有時間就把三國裡面感興趣的人事物故事等製作成圖畫、圖表、關係圖、思維導圖等等,比如他把大將的兵器都畫出來,把各個國家的大將和謀士都列舉出來等等。

後來有一天,他受了《舒克和貝塔老鼠報》的啟發,和我一塊製作了《三國演義報》,深入研究三國故事的樂趣越來越濃厚了。

在這些製作過程中,他也不斷發表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問他,張飛為什麼打督郵?他不假思索地說:督郵太沒有禮貌了!我內心忍不住笑,可是這是一個孩子的世界,一個真正童真的評論,我很開心他能提煉出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我們共同完成的部分圖表,如果家裡來了客人,我們也邀請客人一同製作:

《三國演義》作為精讀的對象,一下子就俘獲了孩子的心。

我很慶幸自己選對了方向,讓這場精讀可以延續很久,使內容也觸及到了十分豐富的知識。

比如有關三國的成語、有關三國的詩詞,有關三國的歇後語,有關三國的俗語,有關三國的旅遊風景地等等,數不勝數。

這絕對是植根於國外文化的兒童文學無法比擬的。

我和兒子在長江邊上,念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寒冷的夜晚在家裡邊活動四肢邊和爸爸學唱「要學那猛張飛呀,當陽橋頭勇!」哈哈大笑。

三國給了我們很多樂趣。

有一天,我讓兒子聽《梁祝》,並讓他指出古琴和二胡的聲音,我告訴他有一句話叫「曲有誤,周郎顧」,這個周郎就是「周郎妙計安天下」的周瑜,在古代音樂修養是一個優秀的人必備的素質,他於是很開心地和我聽各種名曲。

他平時不喜歡繪畫,逢畫必畫火車飛機,其他的都沒興趣。

於是我就和他在家畫「袁氏大旗」,他看到很多大將身後有一桿旗幟,也興趣盎然地去畫。

精讀了三國之後,他對兵器也有了濃厚的興趣,每次在外面看到賣兵器玩具的都要上去指點一下刀槍劍戟的區別。

走在公園裡犯懶了不想走,我就跟他說:看,前面樹林裡有一哨人馬,是不是張飛的伏兵?他立刻就撒丫子向前跑,沖啊!別讓曹賊跑了呀!這樣的樂趣隨時就有。

我們出門旅遊的時候拜了很多的關帝廟,在很多飯店商店也有供關羽的,他就很驚訝的問我為什麼。

我問他,你見過呂布的廟嗎?呂布武藝那麼高強,後世怎麼沒有人拜他,而那麼多人拜關羽呢?隨後,我就給他講桃園三結義的「義」,是中國人最為推崇的做人品質。

這對他影響很大。

有時候我問他,你想做關羽還是呂布啊?他馬上就會改變做事的方法。

試想一下,有什麼文學作品能夠深入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孩子的世界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呢?只有本土文化才有這樣廣泛而深入的力量。

讓孩子從小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浸潤,精讀優秀文學作品是一條重要途徑。

所以,如果孩子有精讀的興趣和能力,不妨引導他去逐步地嘗試精讀,這絕不是拔苗助長。

當然,精讀之前選好作品至關重要。

(來源:微信公眾號「小花生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開學了,你的孩子準備好讀書了嗎?

宋代大家朱熹有云:「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從古至今,從中到外,凡在歷史上留名的學者都有博覽群書的愛好。多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童話書,到適合小學閱讀...

讓孩子愛上閱讀,就是這麼的簡單又有趣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習慣閱讀?相信這是很多媽媽的一個疑問。其實這並不是一件難事,而是一件可以讓媽媽喜歡,讓孩子從懵懂到期待的有趣的過程。不信?那我就拿Aric來舉例說明,我家是如何擁有這樣一個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