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帶來和平的陳橋兵變到底是怎樣的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匡胤像

趙匡胤把後周大軍帶出首都開封的理由是北上抵禦契丹和北漢的聯合入侵,剛走到陳橋就發生了兵變,轉頭回開封接管了後周的政權。

史料中把陳橋兵變說成是意外,對北方來犯的外敵自然也要有個交待。

於是,史載,趙匡胤稱帝後,「契丹、北漢兵皆自退」。

文人落筆講究前後照應,史官治史其實也無非就是在「做文章」。

這其中有一個人物的安排略有疑點:身為後周帝國殿前副都點檢(職位上是趙匡胤的副手)的慕容延釗,被趙匡胤派為了此次平北的先鋒,率前哨人馬先於主力大軍一天出發。

這支先頭部隊沒有在陳橋或任何其他地方轉向,而是真的趕到了傳說中受到侵襲的鎮、定二州(今河北正定、定州)。

慕容延釗是後周的一名忠勇猛將,有關他與趙匡胤的關係說法不一。

一說兩人自幼一起習武,情同兄弟。

果真如此的話,他似乎更應該留下來參加兵變,並藉此成為趙匡胤登基後首批加封的開國元勛,而不應該被派往並無任何戰事的邊境。

由此來看,另一種說法更具合理性,即此人並非趙匡胤敵嫡,且有可能對兵變的順利進行造成一定阻礙,把他派為先鋒實際上是調虎離山。

如果是這樣,當他到達鎮、定二州的時候,至少對三個基本事實是完全不知情的:一、契丹和北漢的軍隊壓根兒就沒有發動過進攻;二、他準備保衛的那個國家已經不存在了;三、把他派出來的那個人已經成為了一個新國家的皇帝。

大宋帝國誕生的過程中充滿陰謀,這是確定無疑的,不過比這一點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宋取代後周幾乎是在不流血的前提下完成的。

由於每一步都做了周密部署,陳橋兵變的整個過程里沒有發生任何戰鬥,大軍返回開封也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宋太祖兵不血刃,以受禪的形式和平奪取政權。

這樣的改朝換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其罕見,而作為一個前後歷時三百餘年的大王朝,如此輕描淡寫、不動聲色地在一夜之間創立,更是絕無僅有。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凡政權更迭通常都要經過長期的戰亂才能完成,每一個強盛的王朝都要先經歷一輪天下大亂才能建立,社會動盪、經濟倒退以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孟子云: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僅從人口一項來看,每次改朝換代都要導致一次嚴重的人口大滑坡。

根據有關的考證和測算,有宋之前的人口變化情況大致如下:戰國時期,人口總數最高時應在3000萬以上,經過秦滅六國的政權兼并,又經過秦的暴政統治和秦末戰爭,至漢初,人口減至1300萬或更少。

西漢中期全國人口曾達5900多萬,西漢末年,災害頻繁加上連年戰亂,到東漢初人口劇減至2100萬。

東漢極盛時期人口恢復到5400萬到5700萬,經過黃巾兵亂、群雄割據、三國混戰,又降至1660萬。

再其後,西晉後期「八王之亂」,人口由4000萬降至1200萬。

隋末戰爭,人口從4600萬降至1500萬,「蒼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

唐朝,官方統計人口最多時為5300萬,自唐末軍閥割據進入五代十國,政權頻繁交替,社會持續動盪,中原至江淮的大片地區「人煙斷絕,荊榛蔽野」,到宋初,全國人口又已降至1600萬。

而宋以後的元、明、清各朝,規律照舊。

對照這些背景,再來看大宋王朝的建立,頓覺安靜祥和,簡直如同一個神話。

當時開封城內也發生過一起流血事件:後周帝國的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內閣聽聞兵變,慌忙跑出來試圖組織抵抗,結果在路上與入城的變兵相遇。

趙匡胤軍中有位性情魯莽的軍士王彥升,「躍馬逐之」,直將韓通追到家門口,「第門不及掩」,於是將韓通及一家妻小殺掉。

對韓通家族來說,這樣的結果確實慘痛,但在一場奪取國家政權的軍事政變中,如此輕微的傷亡(且是非戰鬥性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宋人司馬光在記錄此事時充滿自豪:「自韓氏之外,不戮一人而得天下。

」儘管如此,宋太祖卻並不滿意,對莽撞殺人的王彥升,太祖「甚怒,欲斬之」,又有所不忍,「終身廢之不用」;而對於韓通這個後周政權幾乎唯一的殉葬者,則追贈中書令,「以禮葬之」。

當然,就像宋人撰史時對趙匡胤處心積慮的謀篡陰謀著力否認一樣,關於宋太祖寬厚仁和、治軍嚴明的描述中,肯定也有大量粉飾渲染的成分,不可盡信。

但是,與肆無忌憚、不加掩飾的濫殺和劫掠相比,對於寬厚仁和、軍紀嚴明的標榜本身,就已經代表了雲泥之變。

陰謀和謊言有時候也可以代表境界。

是故,隨著大宋開國,已經在血腥戰亂中掙扎了二百多年的中國人,終於重新看到了太平盛世的曙光,一個文明安定和空前繁榮的時代終於到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開國十大名將

1、石守信 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末,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後周恭帝時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第三個建節的,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為內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

敢公然敲詐當朝宰相的宋初名將

北宋開國功臣,大將王彥升是個職業軍人,先後效力於五個朝代,即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最後才修得正果,跟隨太祖趙匡胤,是「陳橋兵變」的重要參與者,擁戴太祖成功登基,是北宋初期炙手可熱的武將之一。然...

陳橋兵變中被掩蓋的真相,歷史真的經不起推敲

在宋朝歷史的記載中,陳橋兵變是一場沒有預謀、不流血的兵變,趙匡胤在兵變前是毫不知情,是被將士擁立的。但近些年來很多學者發現,陳橋兵變大有疑點,趙匡胤並不是如史書中記載的那樣毫不知情,這是一場預謀...

陽光下的陰謀(四)

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突然從邊關傳來契丹和北漢聯軍南下攻打後周的消息。史書通常說「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給人一種朝中宰相都是慌了神,病急亂投醫的感覺。仔細...

僅用4天奪皇位!趙匡胤的成功秘訣是啥?

文/獨孤雁若將歷史上的開國之君做對比,那麼誰奪取皇位的時間最短呢?【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認為,非宋太祖趙匡胤莫屬!從正月初一謊報軍情,到正月初四正式即位,趙匡胤執行整個「陳橋兵變」計劃,僅用...

趙匡胤陳橋兵變的來龍去脈

引言:陳橋兵變是北宋開國第一大案。之所以大,因為後周和北宋的王朝禪代是通過它完成的。是天命所歸,還是人為主導,就成了宋代君臣建構政權合法性的頭號問題。之所以成為疑案,因為經過宋代君臣的官方塑造後...

大宋帝國誕生,一個順應「天命」的陰謀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率領大軍從首都大梁(即開封)出發,抵禦北方強敵入侵,行軍四十里後到達陳橋,被部屬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在所有宋史文獻中,這場兵變是突如其來的「偶然事件」。不過,後世的人...

中國歷史上最溫柔的改朝換代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凡政權更迭通常都要經過長期的戰亂才能完成,每一個強盛的王朝都要先經歷一輪天下大亂才能建立,社會動盪、經濟倒退以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孟子云: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

陰謀也可以代表境界:終結五代十國的陳橋兵變

趙匡胤把後周大軍帶出首都開封的理由是北上抵禦契丹和北漢的聯合入侵,剛走到陳橋就發生了兵變,轉頭回開封接管了後周的政權。史料中把陳橋兵變說成是意外,對北方來犯的外敵自然也要有個交待。於是,史載,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