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中被掩蓋的真相,歷史真的經不起推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宋朝歷史的記載中,陳橋兵變是一場沒有預謀、不流血的兵變,趙匡胤在兵變前是毫不知情,是被將士擁立的。
但近些年來很多學者發現,陳橋兵變大有疑點,趙匡胤並不是如史書中記載的那樣毫不知情,這是一場預謀已久的搶班奪權的兵變,而且非常成功,幾乎稱得上兵不血刃,市不易肆。
我們首先來回顧下這場充滿疑點的兵變。
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久無戰事的邊境忽然傳來了遼國大舉進犯的消息,原來是北漢聯合遼國,趁著世宗柴榮新喪的時候想要滅掉後周。
接替柴榮即位的是年僅七歲的恭帝,垂簾聽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只好問計於宰相范質,范質思來想去只有朝內趙匡胤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不料趙匡胤卻託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
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升任殿前都點檢統帥全國兵馬。
初二點兵,初三出發,大軍行進到一個叫陳橋的驛站,安營紮寨,一晚相安無事。
第二天一早,大軍譁變,兵將們擁到了帥府的寢帳門口。
異口同聲地向裡面高聲大叫:「諸將無主,願冊太尉為天子!」並衝進屋裡來,把一件黃袍,強行套在了趙匡胤的身上。
這就是著名的「黃袍加身」的故事,然後大軍開拔,遼軍也不打了,就此返回京城。
一路暢行無阻,守衛都城的石守信聽聞趙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開城門接應。
難道就沒有人舉兵反抗嗎?有一個,他是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但還沒有等他召集軍隊,就被身旁軍校王彥升殺死。
此時朝廷早朝未散,得知消息,百官推舉宰相范質、王溥面見趙匡胤。
這二人見到趙匡胤首先是痛哭流涕,悔恨倉促派兵,然後二人抹抹眼淚跪地山呼萬歲。
趙匡胤安排二人回宮,一方面安撫百官,另一方面安排禪讓事宜。
禪讓儀式複雜,但二人卻在極短的時間內安排妥當,並派禮官前來迎請趙匡胤,趙匡胤剛走到大殿的台基上,眾朝臣一見,立刻集體下跪,齊呼萬歲。
初三發兵,初四兵變回京,初五後周就變成大宋了,一切發生的太快,無數的疑點證明,陳橋兵變就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政變。
這場兵變有以下幾處疑點,讓人懷疑。
一、出兵理由
大家還記得趙匡胤為什麼率大軍出征嗎?史書對這件事是這樣描述的:「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
」這是最初出兵的理由,等到政變發生之後,大宋朝已經建立,又說:「鎮州郭崇報:契丹與北漢軍皆退。
」這是《宋史•太祖本紀》的說法。
這裡的「七年」,指的是後周顯德七年。
但是在陳橋兵變後發動僅僅三天,遼國大軍便撤退了,是畏懼趙匡胤的能力嗎?顯然不是。
儘管宋人都盛傳契丹在正月初一大舉入寇,但是《遼史•穆宗本紀》,還有這一時期與後周接境的遼國州郡長官與將軍們的傳記,都沒有記載這個事實。
就是說,這一年年初,契丹根本就沒有出兵攻打後周的事實,甚至連這樣的意圖都沒有。
非常明顯,這是為了給趙匡胤發動兵變,故意製造出來的虛假軍事情報。
二、諸位大臣的反應耐人尋味
在這場兵變中,除了趙匡胤的嫡系趙匡義和趙普之外,有幾位大臣在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們先來看兩位宰相的表演。
范質、王溥在收到兵變的消息後第一時間便被百官推舉去見趙匡胤,兩人剛一進門,趙匡胤就對著他們難堪地說:「我受世宗厚恩,現在被將士所逼,到了如此的境地,真是無地自容,愧對世宗皇帝!」說罷,放聲大哭起來。
范質只說了一句話:「倉促遣兵,是我等的失誤哇!」接下去,王溥首先跪拜,范質跟著跪拜,兩人合唱了一首「萬歲」歌。
這兩位宰相深受先帝恩寵,面對要奪取後周江山的趙匡胤,沒有大義凜然的質問趙匡胤,只是假惺惺的說了幾句後悔的話,便去安排禪讓的事情了。
從這兩人的反應來看,他兩人即便不是同謀,也是知情者。
還有一位大臣很重要,翰林學士陶谷。
禪代儀式由當時的朝廷最高禮官——宣徽南院史昝居潤主持。
儀式將要開始時,大家忽然發現,少了一樣重要的東西 ,沒有準備禪位詔書。
大家正在擔心,翰林學士陶谷得意地從袖管里掏出了私下裡代替八歲的小皇帝寫好了的禪位詔書。
宰相宣讀,趙匡胤接詔。
這是文臣的表現。
有人認為文臣手中無兵,形勢所迫,不得不屈服,武將必然不同。
但在這場兵變中手握重兵的可不止趙匡胤一人。
符彥卿是後周攝政的太后符氏的父親,不僅是太尉,還兼著中書令、節度使,麾下天雄軍,手握重兵,還是後周封的魏王,地位尊貴無比。
還有張永德,他雖然不是柴榮的至親,但卻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駙馬,身上還有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依然是宰相級幹部,並擔任著忠武軍節度使,手上同樣握有兵權。
這二人聽到趙匡胤當了皇帝,他不僅沒有感到意外,而且馬上上表稱「萬歲」,表達擁戴的忠心。
由此看來,儘管這是一次兵變,但卻不是竊奪政權,而是接受「中外推戴」,順利接管政權。
就是絕大多數的後周官員,聯合一起,替代周恭帝把政權和平地移交給了趙匡胤。
看上去好像是趙普和趙匡義的謀劃,其實他們也僅只是後周絕大多數官員的前台代言人而已,或者說,他們在台前揮灑自如的表演,幕後是有大批支持者和幫助者的。
但不管是兵變奪權還是接受中外推戴,事實證明,宋太祖趙匡胤確實是一名優秀的皇帝,後世盛讚宋太祖,說他「重光破碎舊山河,再造清明新社稷」,宋太祖的確當之無愧。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由幾道書局出品、鳳凰FM、蜻蜓FM、懶人聽書推出的深圳大學王立新教授的音頻節目《王立新講宋太祖》。
他批評趙匡胤不忠於後周,趙光義卻說他該給柴榮殉葬!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率兵阻擋契丹與北漢聯軍時,在陳橋驛被「黃袍加身」,曾經的殿前都點檢搖身變為大宋的開國皇帝。這是歷史上罕見的用和平方式進行的朝代更迭,當趙匡胤等人回到後周皇宮時...
他在春節喝醉酒後被黃袍加身,他改朝換代的背後又有多少秘密?
公元960年,農曆大年初一,東京城內,文武百官正在宰相范質和王溥的帶領下向七歲的周恭帝說新年好,同時說了句很切合氣氛的祝酒詞,幹了這碗酒啊,後周帝業永久啊,並祝後周帝業永久,新年大吉。不料話音...
宋太祖趙匡胤是如何做到兵不血刃登上皇位的?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的起因和歷史真相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是七歲的小皇帝登基後的第一個新年,然而天下並不因為新年的到來,而太平無事,前方傳來消息北漢勾結遼兵進犯後周。據後來考證,這很可有是趙匡胤精心策劃的一場陰謀,所謂的北漢進...
古代皇帝那麼多,靠「撒謊」奪得江山的,他還是第一人!
自古以來,想要當上皇帝,無非有兩種方式。一是靠血緣,子承父位,弟繼兄位;二是靠軍事實力,改朝換代,更名改姓。一般來說,依靠軍事實力獲得皇位的背後,總是沾染著無數人的鮮血。但是,歷史總有意外。有一...
趙匡胤一生最慚愧的事:別人一提,他無言以對,滿臉通紅
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的開國皇帝,他出身行伍,雖然以兵變的方式奪位,但他性情忠厚,為人頗重義氣。在趙匡胤的一生中,有一件事情讓他始終抬不起頭,一般人不敢提及,如果有人說這件事的話,他總是無言以對,滿...
金戈鐵馬之兩宋烽煙錄第一篇《北疆狼煙》:第五集、陳橋兵變
五、陳橋兵變 上一講咱們講到,周世宗在彌留之際,為了確保後周江山和兒子皇位的穩固,費盡心思安排了一個個人能力突出、人人相互牽制、各方力量平衡的文武顧命大臣集團。周世宗去世後,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
揭秘:「陳橋兵變」疑點之北方軍情是真實情況嗎
如果追溯源頭的話,趙匡胤這場陳橋兵變的導火索,就是契丹與北漢的聯合入侵,換句話說,如果契丹跟北漢不入侵的話,趙匡胤不會奉命出征,更不會在陳橋發動政變。那麼,這場契丹跟北漢的聯合入侵的軍事行動,它...
陳橋兵變——趙匡胤將門崛起
趙匡胤出身於河南洛陽將門之家,膽識過人,武藝超群,21歲時投奔郭威,成為郭威帳下的一名士兵。951年,掌握後漢軍權的郭威,謊稱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統軍北征。後漢大軍渡過黃河,到達澶州時將士們將黃袍...
宋太祖趙匡胤的演技真是影帝級別的!為了皇位他一見此人說哭就哭
誰都想當皇帝,有人為了坐上龍椅,更是想盡了各種辦法,文的武的,坑蒙拐騙,什麼手段都有,這其中最有戲劇性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那一幕。當然,對於陳橋兵變的解釋有很多,眾說紛紜,但有一...
柴榮死後趙匡胤怎麼做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
「志載冀往」河北名人傳——保定卷(六)
編者按保定地處河北省中部,是堯帝的故鄉,是具有2300年文明積澱的歷史文化名城,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方誌河北」為您挑選部分歷史名人進行一一介紹,敬請關注。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權,竟然是因為自導自演的嗎
作為宋朝開國皇帝的趙匡胤,和一般朝代更迭經歷廝殺坐上皇位的皇帝不同,陳橋兵變這一次讓趙匡胤逼迫後周年幼君王禪讓皇位的兵變,既沒有轟轟烈烈的戰前動員,也沒有屍橫遍野殺聲震天的戰鬥,兵不血刃通過趙匡...
考官欣賞一位考生,卻不給他狀元之位,偏點第十三名,理由很有趣
自隋朝文帝開辦科舉以來,學子與考官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認老師的政治風向。老師看好一個徒弟,以後或許會有一個依靠;徒弟看好一個老師,未來就有提攜的背景。二者之間,大有放長線搞投資拉幫結派的意思。
還有多少秘密:趙匡胤黃袍加身竟是自導自演的一幕陰謀劇?
五代十國的後周皇帝周世宗駕崩以前,對當時的都點檢張永德頗不以為然,乃罷免之,繼而由趙匡胤接任。柴榮死後,年近7歲的小兒子柴宗訓承繼大統,因年齡幼小,無法有效控制局面。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北...
北宋初年宰相魏仁浦生平簡介 魏仁浦是怎麼死的
魏仁浦(911—969)字道濟,衛州汲(今河南衛輝市)人。五代後周至北宋初年宰相。歷官後晉小吏、後周樞密都承旨、中書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進位右僕射,從征太原中途病死。他為人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