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陳橋兵變的來龍去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引言:陳橋兵變是北宋開國第一大案。

之所以大,因為後周和北宋的王朝禪代是通過它完成的。

是天命所歸,還是人為主導,就成了宋代君臣建構政權合法性的頭號問題。

之所以成為疑案,因為經過宋代君臣的官方塑造後,我們不易看清這件事情的真相。

學者們對這些史料的解讀也就各主其說、或信或疑,這無疑又增加了我們探知真相的困難。

那麼,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到底如何呢?

宋太祖蹴鞠圖

問題1:是誰最早記載了這件事?

陳橋兵變一事,《宋史》《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鑑長編》《涑水記聞》等眾多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籍都有記載。

面對這些史籍,我們便要問了:

1哪本書記載的內容可靠?這就要求我們追蹤各家史籍的史料來源和版本流傳情況。

2這些書記載的內容有哪些共同點哪些差異?這就要求我們比對各種史料,不可偏廢。

3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共同點和差異?這是我們繼續追蹤事情真相的基礎。

通過學者研究,我們可以知道:記載這件事最為詳盡的是南宋李燾寫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李燾敘述這件事引用了陳橋兵變當事人趙普寫的《皇朝飛龍記》,如下圖:

最早記載此事的書是《皇朝飛龍記》

問題2:陳橋兵變現場情況:

現在我們就以《續資治通鑑長編》為基礎,比對其他史籍,發現諸書記載的共同點如下:

1、公元960年1月1日,來自鎮州和定州的軍報稱:北漢和契丹聯軍攻打後周。

後周派趙匡胤領兵禦敵。

2、公元960年1月2日,趙匡胤領兵從後周首都開封出發,臨行前命澶州守將為前軍向北進去。

3、公元960年1月3日,大軍駐紮在距離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被黃袍加身。

4、公元960年1月4日,大軍重返開封,完成禪代。

先看下圖,弄清鎮州、定州、澶州、陳橋驛、開封這幾個地方的相對位置,然後再探討以上四個共同點以及諸史記載的分歧點。

引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a鎮州和定州的軍情是真是假?

從《遼史》的記載來看,契丹此時沒有出兵的信息。

據吳廷燮《北宋經撫年表》,是時鎮州守將是郭崇,定州守將是孫行友。

從記載二人事跡的《宋史》本傳以及在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的態度來看,他們沒有謊報軍情。

所以,這是一個假消息。

b既然是假消息,為什麼後周朝臣會信?

我覺得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如果後周朝臣不信,即使消息是真的也沒用。

這就要追溯一下後周和北漢契丹的新仇舊怨。

五代的順序是梁唐晉漢周,後周取代的是後漢。

怎麼取代的呢?後漢高祖劉知遠稱帝不到一年就死了,皇位傳給兒子劉承祐,劉承祐在開封殺了後周太祖郭威全家後,又派人去鄴都殺郭威。

於是,郭威領兵進開封,此時劉承祐已經被殺,大臣們謀立劉知遠的養子劉贇為帝,郭威就強行把他廢掉,並在澶州兵變後把他殺了。

這個劉贇的親生父親是當時在太原的劉崇,一面是兒子被殺,一面是江山被奪,劉崇便宣布建立北漢並依靠契丹,跟後周對著幹。

公元954年,郭威死,柴榮即位,趁著政權不穩,劉崇領兵殺來。

到了現在公元960年,周世宗柴榮去世不到半年,也是政權不穩的時候,因而,北漢很可能故技重施。

至於契丹,自五代以來一直積極干涉中原政權,它跟後周的新仇是周世宗去年北伐奪去了幽雲十六州的三關二州(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和瀛、莫兩州)。

以上兩點,是導致後周朝臣相信謊報軍情的理由。

周世宗北伐收復地區圖

c為什麼要派趙匡胤領兵?

如果我們認定契丹北漢入侵的軍情是假的且是由趙匡胤集團散布的,那麼,讓趙匡胤領兵無疑是讓他獲得軍權。

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要通過謊報軍情的方式獲得軍權?他怎麼就知道一定會派他領兵?所以,我們不妨從後周朝臣以及當時的權力格局的角度重新考慮這個問題。

當時的權力格局是這樣:皇帝柴宗訓7歲,符太后23歲。

宰相是范質和王溥,參知樞密院事。

樞密使魏仁浦加中書侍郎平章事。

宰相參知樞密院事和樞密使加中書侍郎平章事是讓他們三個一起商量軍政大事,正常情況是各管各的。

也就是說,他們三個擁有發兵權。

禁軍分侍衛司和殿前司兩部分。

侍衛司的長官李重進在外領兵,具體事務由副長官韓通負責。

殿前司的首領殿前都點檢是趙匡胤。

從慣例來說,周世宗在領兵出征的期間,通常帶著趙匡胤作戰,而把韓通留在京城守備。

從軍隊作戰能力來說,殿前司的能力要強於侍衛司,特別是周世宗在公元954年整頓禁軍之後。

從維護後周政權的角度,范質王溥魏仁浦派趙匡胤領兵是合理的選擇。

這是我的觀點。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學者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

首先他們認定趙匡胤就是要政變。

謊報軍情是為了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來掌握軍隊。

那麼,趙匡胤是如何影響朝臣的決策進而讓自己統兵的呢?

一派學者認為: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的媳婦是符太后的妹妹。

可以通過她來影響決策。

一派學者認為:周世宗臨終之前,召見趙匡胤和范質託孤,並想讓王著來當宰相。

范質為了保護自己的權位,沒有發布遺命,受制於趙匡胤。

從而做出有利於趙匡胤的決策。

這兩派觀點誰對誰錯,或者可以並存,讀者自行判斷。

澶州的地理位置

d為什麼要派慕容延釗北上?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澶州的地理位置。

如果契丹和北漢發兵,無非是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此時前線軍隊需要作戰準備,不能調動,而澶州軍隊則可以機動。

從開封出發的軍隊,走到前線需要一定的時間,為了不貽誤戰機,先派澶州軍隊出發。

從作戰上考慮是說得通的。

從澶州守將慕容延釗和趙匡胤的私人關係上看,則學者們又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派認為慕容延釗是中間派或敵對力量,為了不妨礙政變進行,需要把他移開,所以,派他北上。

一派認為慕容延釗和趙匡胤是好友,派他北上是假戲真做、迷惑朝臣。

陳橋驛遺址

e為什麼走到陳橋驛就不走了?

第一種觀點:士兵譁變,強迫趙匡胤當皇帝,是突發情況。

《涑水記聞》記載:

甲辰將旦,將士皆擐甲執兵仗,集於驛門,歡噪突入驛中。

太祖尚未起,太宗時為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入白太祖,太祖驚起,出視之。

諸將露刃羅立於庭,曰:「諸軍無主,願奉太尉為天子。

」太祖未及答,或以黃袍加太祖之身,眾皆拜於庭下,大呼稱萬歲,聲聞數里。

太祖固拒之,眾不聽,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

太祖度不能免,乃攬轡駐馬謂將士曰:「汝輩自貪富貴,強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也


」眾皆下馬聽命,太祖曰:「主上及太后,我平日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曹今毋得輒加不逞。

近世帝王初舉兵入京城,皆縱兵大掠,謂之『夯市』。

汝曹今毋得夯市及犯府庫,事定之日當厚賚汝;不然,當誅汝。

如此可乎?」眾皆曰:「諾。

」乃整飭隊伍而行,入自仁和門,市里皆安堵,無所驚擾,不終日而帝業成焉。

第二種觀點:事情的主謀是趙普和趙匡義。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是夕,次陳橋驛,將士相與聚謀曰:「主上幼弱,未能親政。

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

」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義。

匡義時為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即與處耘同過歸德節度掌書記薊人趙普,語未竟,諸將突入,稱說紛紜,普及匡義各以事理逆順曉譬之,曰:「太尉忠赤,必不汝赦。

」諸將相顧,亦有稍稍引去者。

已而復集,露刃大言曰:「軍中偶語則族。

今已定議,太尉若不從,則我輩亦安肯退而受禍。

」普察其勢不可遏,與匡義同聲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圖,爾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聽命。

普復謂曰:「外寇壓境,將莫誰何,盍先攘卻,歸始議此。

」諸將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門,若竢寇退師還,則事變未可知也。

但當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賊不難。

太尉苟不受策,六軍決亦難使向前矣。

普顧匡義曰:「事既無可奈何,政須早為約束。

」因語諸將曰:「興王易姓,雖雲天命,實繫人心。

前軍昨已過河,節度使各據方面,京城若亂,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轉生變。

若能嚴敕軍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搖,則四方自然寧謐,諸將亦可長保富貴矣。

」皆許諾,乃共部分。

夜,遣衙隊軍使郭延贇馳告殿前都指揮使浚儀石守信、殿前都虞侯洛陽王審琦。

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太祖者也。

將士環列待旦。

我們根據其他史料,可以趙匡義的因素排除。

宋代史料這麼記載是為了給他貼金。

趙普很有可能設計了這個計劃,並獲得趙匡胤的默認。

那麼,士兵們為什麼擁戴趙匡胤?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道出了緣由:

宋太祖由陳橋兵變,遂登帝位。

查初白詩云「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

」蓋以為世所稀有之異事也。

不知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相沿為故事,至宋祖已第四帝矣。

宋祖之前,有周太祖郭威;郭威之前,有唐廢帝潞王從珂;從珂之前,有唐明宗李嗣源,如一轍也。

也就是說,士兵們有擁戴皇帝的慣性。

但我們又可以看出這個兵變與以往兵變的不同,這句話是從趙匡胤嘴裡說出來的:

太祖曰:近世帝王初舉兵入京城,皆縱兵大掠,謂之『夯市』。

汝曹今毋得夯市及犯府庫,事定之日當厚賚汝;不然,當誅汝。

如此可乎?」眾皆曰:「諾。

不同的核心是:主帥對將士的駕馭能力有別。

綜上,我們可以說:趙匡胤此時如願獲得軍權,同時陳橋驛距離開封四十里,此時殺回去,城內來不及防禦,且已經在城內安排了內應。

這就是走到陳橋驛後不繼續往前走的原因。

宋代開封示意圖

f返回開封,完成禪代。

回到開封,趙匡胤做了以下幾件事:

1殺死韓通。

這是最大潛在威脅。

提拔親信接任。

2遷皇帝皇太后於西宮。

方便監視和控制。

3賞賜官員和士兵,以穩定人心。

問題3:陳橋兵變的真相及其附會

通過上文的考察,我們大概可以推測:趙匡胤的政變野心是逐步增大的。

他可能事先確實謀划過,一旦事情的進展不如預期就即使打住。

幸運的是,他每一步都很順利。

如果我們把這些事情都看成他的預謀或者趙普的規劃,有點高估他們了。

可如果我們向宋代史料記載的那樣,把他看成一個置身事外的人,則未免過分漂白。

所謂的「陳橋兵變」,其實質是以「兵變為形式的政變」。

從郭威以樞密使的身份在澶州被士兵擁立,到趙匡胤以殿前都點檢主導士兵,我們既可以看到「樞密使」這一在五代時期侵奪宰相職權的制度變化,它已經恢復了只管軍政的常態,也可以看到那些驕兵悍將已經慢慢地被馴服。

由此,陳橋兵變與其說是舊傳統的延續,毋寧說是新時代的起點。

正因為它,五代與趙宋的歷史階段得以劃分。

至於宋代官私史籍中不避諱陳橋兵變卻把趙匡胤寫的迫不得已,無非是借著兵變的掩護緩解他道德上的困境,維護新天子的仁君氣象,使其脫開篡位背主的惡名。

畢竟,如果沒有周世宗的提拔,趙匡胤很可能同他父親一樣,是個低級的武官。

引自張其凡《宋代軍事政治論稿》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陽光下的陰謀(四)

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突然從邊關傳來契丹和北漢聯軍南下攻打後周的消息。史書通常說「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給人一種朝中宰相都是慌了神,病急亂投醫的感覺。仔細...

柴榮死後趙匡胤怎麼做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

陳橋兵變歷史故事由來

陳橋兵變,這是一個典故,即趙匡胤策劃的奪取後周政權的軍事政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政變。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藉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

陰謀也可以代表境界:終結五代十國的陳橋兵變

趙匡胤把後周大軍帶出首都開封的理由是北上抵禦契丹和北漢的聯合入侵,剛走到陳橋就發生了兵變,轉頭回開封接管了後周的政權。史料中把陳橋兵變說成是意外,對北方來犯的外敵自然也要有個交待。於是,史載,趙...

陳橋驛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中國歷史上一宗發生在顯德七年(960年)的軍事政變。後周禁軍效仿後漢乾和八年(950年)軍士擁立郭威登基稱帝的澶州兵變,於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造反,並擁戴趙...

新鄉市封丘 陳橋驛兵變的背景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