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借用一成語提醒姜維,可惜被當成了耳旁風,最終導致亡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姜維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主人公為費禕和姜維。

原文如下: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

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費禕對姜維說:「我們這些人對丞相諸葛亮相比,相差的太遠。

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更何況我們這些人呢!還不如保國治民,守住江山社稷,留下丞相建立的功業去等待有能力的人來繼承。

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以為打一次大仗就能決定天下勝負。

那樣做的話,一旦事態發展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再後悔也就來不及了。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費禕之口,叫做「悔之無及」,意為後悔都來不及了。

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見於左丘明所撰《左傳》中的「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

自諸葛亮病逝後,蜀漢的國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蔣琬輔政時期,蜀漢的國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蔣琬根據蜀漢連年征戰,國力疲憊的現狀,改變了諸葛亮時期主動出擊的做法,在邊境地區採用積極防禦、伺機進攻的策略應付來自曹魏的襲擊。

費禕繼任後,對外戰略更加保守,費禕認為自己的才能遠遜與諸葛亮,而諸葛亮尚且不能平定中原,可見難度之大,以自己的能力更加不宜常年出兵北伐並取得勝利。

因此,費禕繼續沿用了蔣琬時期所採用的防禦性策略。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姜維的看法與蔣琬、費禕等人大相逕庭。

他始終認為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又有在涼州多年的生活經歷,可以誘使羌、胡等少數民族的作為內應,拿下隴西地區易如反掌,這樣一來就可以乘勢奪取涼州進而出兵中原實現統一全國的夢想。

故此,等到了姜維執政時期,他先後發動了九次北伐,不但勞而無功,反倒嚴重削弱了蜀漢的國力,最終也導致了蜀漢帝國的滅亡。

參考書籍:《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姜維沒有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讓姓蔣的給奪去了

諸葛亮最中意的接班人是誰?在《三國志》跟《三國演義》中,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弟子身份,學習了他所有的兵法書籍,謀略運籌。姜維一直繼承著諸葛亮的遺囑——北伐。即使在劉嬋投降鍾會的情況下,姜維還是一心想...

劉禪其實並不傻嗎?

關於這個話題,很多人都認為老生常談,這個話題被說了很多次了,但是小編還是想拿出來說一說。首先,目前史學上已經把劉禪定性為昏庸之主,證據如下: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