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名將諸葛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是蜀漢名相諸葛亮的親侄,東吳重臣諸葛謹的長子,文武全才,膽識過人,與生性跳脫的吳主孫權臭味相投、相處甚歡。

孫權是個蠻橫而喜歡生事的老帝崽,他與張昭鬥氣,火燒張宅的大門,他派人譴責陸遜,害得陸遜憂死,但與諸葛恪似乎總有一種父子般的親情,常常被諸葛恪的謬論弄得「大噱」,如果老帝崽能夠選對儲君,說不定又會產生一對被人稱道的「孔明和諸葛亮」,留美名於千秋後世。

諸葛恪才思敏捷,善於應對,常常弄得眾人「舉座歡笑」,為東吳少有的清平年代增添了串串溫馨。

一次,諸葛恪隨父親諸葛謹(字子瑜)參加孫權的宴會,孫權突然想出一個歪主意,他叫人牽來一頭驢,用毛筆在驢臉上寫上了幾個字,「諸葛子瑜」,這明明是譏諷諸葛謹的長臉,座上賓客都哈哈大笑。

諸葛恪挺身而出,請求在驢臉上加上兩個字,孫權准其所請,諸葛恪在驢臉上寫上了「之驢」,這樣,「諸葛子瑜」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孫權笑著讓他把驢子牽回了自己家。

三國時期的吳蜀因為共同利益結成同盟,君主的大度,也使他們干涉別國「內政」和「家事」成了習慣。

年輕的諸葛恪被孫權 「深器異之」,「節度掌軍糧谷」,遠在蜀國的諸葛亮趕緊寫信給陸遜,「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

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孫權就改讓諸葛恪領兵,絲毫沒有覺得這是蜀國丞相干涉他國內政,手伸得太長。

而諸葛恪的弟弟諸葛喬,在稟明孫權之後,被過繼給了叔父諸葛亮。

雖然孫權常常令諸葛恪刁難蜀國使者,意圖使其出醜,但內心是非常欣賞諸葛亮的,一次孫權終於說了實話,「丞相(諸葛亮)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但是諸葛恪的馬屁更是精彩,他說我的父親要勝過我的叔父,因為「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為優。

」這無疑是吹捧孫權為一代明君,是臣子們的榮幸,這簡直讓「碧眼兒」渾身舒泰、樂得昏天黑地。

孫權還親自充當媒婆,從中奔走,讓諸葛謹的女兒嫁給了張昭的兒子,這對夫妻生下的女兒長大以後,嫁給了孫權之子孫和。

孫權器重諸葛家族,肯定有利益上的驅使,諸葛亮是蜀國事實上的當權者,與他搞好關係,結盟共同對付魏國,是關係東吳生死存亡的大事。

諸葛謹父子也確有才幹,干出了幾件讓孫權非常振奮的事情。

嘉禾年間,成為丹陽太守的諸葛恪平定山越,使吳國軍隊增加了4萬壯丁,使朝廷增加了6萬編戶平民,「主上歡然,遙用嘆息。

感《四牡》之遺典,思飲至之舊章。

」諸葛恪深通兵法,他堅壁清野,派人守住要害峪口,並搶收稻穀,山越土著們餓得嗷嗷大叫,為了活命,只有下山向朝廷投降,「既掃凶慝,又充軍用」,這也成為諸葛恪後來被孫權託孤的資本。

如果吳國最初的太子孫登不是英年早逝,能夠順利登基,作為太子賓友的諸葛恪也許能夠保全一生的功名。

諸葛恪生在富貴,少歷挫折和打擊,他更像一位率性的名士,飛揚跋扈,缺乏陰謀家的堅韌和厚黑。

如果僅僅作為明君朝堂上的一位臣子,獨當一面,他完全可能象他的父親諸葛謹一樣,深得聖眷、善始善終,不至於隨著他的滅亡而導致連鎖反應,吳國的精英階層幾乎被屠戮殆盡,以至後來孫皓稱讚陸家出了兩個宰相、幾十個將軍時,陸家宰相愁眉苦臉地回答,微臣日夜擔心亡國,無日或安,哪裡敢稱興旺呢。

早逝的吳國太子孫登是這樣評論諸葛恪的,「英才卓越,超逾倫匹」,他們還有這樣一段佳話,孫登曾罵諸葛恪,「諸葛元遜吃馬糞」,諸葛恪回擊道,「太子殿下吃雞蛋」,孫權在一旁聽到了,笑到,「他請你吃馬糞,你請他吃雞蛋,你不是吃虧了,這是為什麼呀?」 諸葛恪回答說,「因為這兩樣東西都是從同一個地方出來的。

」孫權笑得前仰後合,更增加了他對諸葛恪的喜愛。

以吳太子孫登的寬厚與英明,如果繼承皇位,諸葛恪一定能夠展其所長,而不必擔心陰謀家的暗算和毒手。

諸葛恪不是叛逆之人,孫權在位時,諸葛恪曾想攻取魏國的壽春,孫權不許,諸葛恪也沒有堅持,可見只要明君在朝,諸葛恪會謹守為臣之道,不會為所欲為。

後來諸葛恪的長子捲入了孫和和孫霸的儲君之爭,諸葛恪狠心將兒子毒死,可見父子親情也敵不過皇權的威嚴。

孫權臨終時,太子孫亮只有十歲,向大臣託孤是必然的事情,但平心而論,當時的吳國重臣中,陸抗比他更適合太子太傅這個位置,陸抗出生於江東大族,是名將陸遜的兒子,拜將之時不過二十一歲,比諸葛恪小了二十歲,他為人嚴謹,一次奉命與諸葛恪互換防區,臨走將駐地修葺一新,諸葛恪原來駐守的柴桑卻相當破敗,換防後,諸葛恪兩相對比,頓時感到十分慚愧。

​陸抗有一回生病,魏國的羊祜派人送來自己配好的中藥,陸抗的手下擔心「敵人趁機毒害統帥」,勸他不要喝,陸抗的回答讓人感動,「羊祜豈是下毒的人?」將藥一飲而盡,很快就身體就復原了。

「宰相肚裡能撐船」,陸抗的穩健和大度足以勝任託孤大臣的職責,而孫權偏偏託孤給諸葛恪,應該有多方面的原因,限制江東大族的勢力,維繫與蜀國的關係(諸葛亮的接班人都是諸葛亮指定的),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光環效應,諸葛恪幹練迅捷的處世作風,還有不能遺漏的一條,那就是一種百年難遇的「君臣相得」,這是一種緣分,可遇而不可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建國路:無路可走的陸氏父子

公元221年,劉備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殺向東吳。他喊出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然而劉備的真正意圖卻也很明顯:吞併東吳,壯大實力。此時呂蒙已經去世,東吳似乎已經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這樣的東吳對劉備來說...

三國諸葛瑾之驢和諸葛恪的故事

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諸葛亮的哥哥。東漢末避亂江東,後來做了孫權的大臣,曾官至綏南將軍,左將軍,封宛陵侯。孫權稱帝後,曾任大將軍。他的臉長得很長,活像一副驢臉。他雖然其貌...

東吳剛愎自用輔政大臣大將軍太傅諸葛恪生平

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是蜀漢名相諸葛亮的親侄,是東吳重臣諸葛謹的長子,文武全才,膽識過人,與生性跳脫的吳主孫權臭味相投、相處甚歡。孫權是個蠻橫而喜歡生事的老帝崽,他與張昭鬥氣,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