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投降後被人罵成豬狗其實不賴他,始作俑者其實是劉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劉表一著急,撒手人寰,劉琮成為荊州地區最 高軍政長官的繼承人。

劉琮面對大兵壓境的局面,開城降曹。

劉琮因自己的投降 行徑千百年來飽受人們詬病,幾乎成了軟弱、無能、敗家和投降主義的代名詞。

但事實上,這一切的幕後推手都是劉備,劉備的不戰而撤導致荊州門戶洞開。

由於荊州的整個防禦體系被打亂,所以劉琮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不得不飲恨降曹。

曹操說過兩句狠話,一句是著名的「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 另一句是「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爾」。

劉景升是劉表的字,劉表的兒子就是劉琮。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兒子就 要生像孫權那樣的,劉表的兒子劉琮簡直和豬狗一樣。

曹操的後一句狠話記錄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里。

讚揚孫權是可以 的,但曹操卻用一個對比的修辭手法把劉琮折進去了。

從此,劉琮就成了無能、 軟弱、敗家和投降主義的代名詞。

劉瓊落得千夫所指的原因是這樣的: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

正值 劉表病亡,劉表的次子劉琮不戰而降,荊襄九郡全部落入曹操手中。

與此構

成鮮明對比的是,劉備和孫權面臨著曹操的武力訛詐和政治誘降,不為所動,大敗曹軍。

我們不禁要問:劉表一代英才,怎麼養了這麼個不爭氣的兒子?

古人一般喜歡用上、中、下「三策」來對事物進行研判。

我們也可以借用 古人的「三策論」對當年荊州集團的決策進行分析。

作為一方諸侯的劉表或劉琮,其上策應該是取得天下,重續大統;中策則 是擁兵自重,保全現有權力和屬地;下策不外乎是保存家族血脈和自身性命。

顯然,從劉瓊的實力看,全取天下的上策是無法實現的。

擁兵自保的中策 還是可以勉強為之的。

但為什麼劉琮擁有數十萬之眾,不率軍抗曹,而是直接 選取下策,主動交出軍隊和地盤投降呢?

這裡面固然有戰爭風險的問題。

戰端一開,沒人能夠準確預料到結果,就 像孫子說的那樣:「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如果劉琮戰敗,連保全家族性命的底線可能都無法維持。

但是,主動放棄抵抗, 陷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也許會更加悲慘,不過劉瓊最終還是選擇 了投降。

有關歷史的疑問我們還是應該追問歷史的本身。

研究劉琮投降的問題,決不能簡單地從劉瓊的人物性格和劉琮與曹操之間 的實力對比兩個方面來進行,還必須要把劉備的因素考慮進來。

劉琮的投降其 實是劉琮、劉備和曹操三方博弈的結果。

建安十三年的荊州,政治風雲詭秘。

當時,劉琦、劉瓊兄弟各成一派,暫 駐新野的劉備與劉琦結成聯盟,其目的就是為了掘取荊州。

劉備除了政治上聯 合劉琦之外,還極力拉擾劉表過去的文臣武將,伊籍,霍峻、向朗等人最終都 投入劉備的懷抱便是很好的例證。

劉備還利用諸葛亮在荊州地區的宗族勢力,

擴大政治影響,儼然成為荊州政治力量的重要一極。

我們知道,要想抵禦外部侵略,必須有一個內部團結的政府。

明末同樣是 一個很好的例子。

明朝末年,明政府陷於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洲入侵的波峰浪谷之中。

崇 禎皇帝在沒有處理好內部農民起義的情況下,傾全國之力與後金作戰,最後大 明政權雖然抵抗住了外族的入侵,卻被自己內部的農民起義所推翻。

當年的荊州面臨著與明末相似的形勢。

在曹操、劉備、劉琮三者的博弈格 局中,不論劉琮還是劉備,一旦一方與曹操交戰,另一方就可以輕易地取得荊 州。

也就是說,劉琮之所以不能和曹操開戰,並不是劉瓊沒有反抗曹操的能力 和勇氣,而是因為害怕劉備去抄自己的後路。

順著這樣的思路考慮,我們就越發明白,為什麼曹操大軍開來,劉備一路 望風而逃了。

從道理上講,劉備的軍隊從斬黃巾開始一直到為陶謙救徐州,一路上鮮有 敗績。

最後,在徐州救陶謙一戰,劉備的軍隊也與曹軍也打得不分上下。

但劉 備在荊州之戰時,面對曹軍的先鋒,卻一敗再敗,棄新野、退當陽、敗樊城、 走夏口,其作戰能力與以往相比大相逕庭。

而且劉備一路潰退下來,手中竟然 還有數萬隊伍。

諸葛亮在與東吳進行合作洽談時,還可以用手中軍事力量作籌 碼與孫權討價還價。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 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

諸葛亮說我 們雖然在長阪大敗,但剩下的士兵加上關羽的水軍還有一萬人以上,再加上劉 琦江夏的部隊能達到兩萬。

這裡面即使有諸葛亮誇大的成分,也足見劉備元氣 未傷。

我們對劉備戰損情況較小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劉備因為同樣擔心自己與 曹操作戰後被劉琮吃掉,消極避戰,一路南撤。

正是劉備撤退,導致荊州門戶洞開,使劉琮失去了抵抗曹操的戰略依託, 劉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降了曹操。

大家知道劉表之所以收容劉備,就是想用劉備去抵抗曹操,所以將劉備部 署在荊州北部的新野、樊城一帶。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子琮代立,遣使請降。

先主屯樊, 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走。

」這句話是說劉瓊接替劉表後,派 出使臣向曹操乞降,但當曹軍到達宛城時劉備才知道,只好率領部隊逃走。

這句話因為順序的原因,讓人讀起來仿佛覺得構成了因果關係:因為劉琮 投降,所以劉備不得已逃走。

但事實上,宛城的位置在新野正北,而新野又在 荊州的北部。

劉瓊不可能在曹操大軍剛開拔時,就越過劉備的防區,派人去向 曹操請降。

而事實恰恰是劉備後撤在先,劉瓊投降在後。

因為劉備的單方面後撤,打亂了荊州的整個戰略部署,使劉琮無法組織起 有效抵抗,所以他不得不投降曹操。

反過來,劉琮的投降也出乎劉備的意料。

劉備的如意算盤是劉瓊與曹操火 並,兩敗倶傷後,自己奪取荊州。

由於劉備一直堅信劉瓊會全力抵抗,可以為 自己後撤贏得足夠的時間,所以他才堅持裹挾民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南撤。

隨著劉瓊順利投降,曹軍的進軍速度明顯加快,所以曹軍的先鋒在當陽長 坂追上了劉備。

劉備的策略仍然是不與曹軍硬拼,堅持邊抵抗,邊後撤,最後 撤至江南。

歷史上往往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劉備雖然在荊州問題上堅持不抵抗策

略,但由於後來能夠占據西川,與曹、孫集團形成鼎足之勢,所以輿論時評開 始變得有利於劉備了。

陳壽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故意在《先主傳》中顛 倒了事情的先後順序,把劉琮的投降放在了劉備撤退的前面敘述,倒置了本末。

陳壽還把劉備裹挾民眾,謀圖荊州的行為,說成是保民義舉,同時千方百計貶 低劉琮。

到了《三國演義》里,羅貫中甚至把劉琮描寫成了投降派的代表,把 劉琮的結局也寫得很糟:劉瓊降曹後,在舉家遷移的路上被曹操派人殺害了。

事實上,歷史上真實的劉瓊與《三國演義》中的劉瓊出入很大,曹操不僅 沒有殺害劉琮,而且還讓劉瓊擔任刺史,只不過把劉琮作為交流幹部,從荊州 派到了青州。

劉瓊以後升任諫議大夫,參同軍事,被封為列侯。

曹操對劉琮也 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劉琮「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 (《賦故事》)。

所以我們說劉琮是個能夠審時度勢,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選擇的一代英 傑,而不是軟弱如豬狗的人。

假如劉瓊當時真的奮起抗曹,劉備定會抄其後 路,那時劉琮失去的將不僅僅是荊州,其身家性命和家族血脈也將由此斷送。

至於曹操的那句狠話嘛,由於是出現在《吳主傳》里,我們綜合曹操對劉 琮的一貫態度,可以肯定地認為,那不過是吳國人為了樹立孫權的光輝形象, 借曹操之口來粉飾自己的讚美之辭罷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幾十萬大軍 就這樣消失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

三國演義之曹操親征攻新野劉備潰敗

一般來說,老闆的思維和打工者的思維是不在一條線上的。老闆考慮的是公司利益最大化,打工者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當兩者起衝突的時候,老闆和打工者一般都會先顧自己這一頭。比如老闆欠薪,打工者吃回扣...

被曹操追著打,看他如何絕地反擊

建安十三年,曹操進軍荊州。兵臨城下,劉表的接班人,小兒子劉琮立刻服軟,打算拱手送出老爹交給他的荊州九郡。曹操一到襄陽,劉琮便派人送去降書。他不知道這事怎麼跟劉備說,害怕劉備惱火,一直在猶豫。劉備...

以少勝多的經典赤壁之戰的真實情況

赤壁之戰自從進了小說之後,就越來越有名氣,現在更是上了電影,編得越來越邪乎。歷史又往往喜歡為尊者諱,所以赤壁之戰的真實情況大概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我們試著給大家還原一下。公元207年8月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