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的生活應用~了了分明如如不動清楚覺照當下最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禪修,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只要記住時時回到《六祖壇經》所講的啟示–自性清淨、定慧不二、一心三昧、自性流露,無念無相無住,簡單來講,就是默照 ...
活動回顧-
首頁
活動回顧-《六祖壇經》的生活應用~了了分明如如不動清楚覺照當下最好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分享:
分享到我的Facebook
分享到我的Twitter
分享到Line
分享到我的Plurk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Telegram
複製
《六祖壇經》的生活應用~了了分明如如不動清楚覺照當下最好
2016-01-15
講座
《六祖壇經》的生活應用~了了分明如如不動清楚覺照當下最好
《六祖壇經》是惠能大師一生說法的精要紀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禪宗寶典,法鼓山安和分院於2016年開春即禮請聖嚴師父的法子--繼程法師深入淺出、鞭辟入裡為大眾講解《壇經》的智慧法語,期許人人透過自覺的功夫,轉迷為悟,開發本具的清淨本性,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從「事」看「理」、從「理」看「事」,練習將「心」時時回到定慧一體的狀態,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默照同時,用自性清淨的心,做好當下的事。
如此漸次修行,「事修」和「理證」相應,事理無礙就會見到自性清淨,「心」的清淨本性功能一旦顯發,所見到一切都是清淨的,所觸及的任何外境,都能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那時,「心」是自在的,是快樂的!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帶領禪修多年的繼程法師於2016年1月8日受邀前來安和分院講授「六祖壇經的生活應用」,吸引逾七百位菩薩前來聽講,一時之間,安和分院猶如一座都會禪堂,瀰漫一股安定的氛圍,繼程法師先是以輕輕緩緩語調娓娓道出與聖嚴師父學習禪法的種種以及講述《六祖壇經》的因緣,隨後,法師藉由與當日引言人許仁壽菩薩自謙「『我知道』我是一個凡夫」的對話中,切中當日課程的核心,也就是佛法最重要的要義--「自覺」。
法師指出,所謂「我知道」這句話,代表的是「自覺」,就是對自己有適當的覺察及深入的了解。
尤其,知道自己的缺點很重要,明明白白了解做那些事會產生煩惱,而不去做,就是「戒」。
「我們受戒時,最重要的是戒體,指的是受戒時,內心產生自覺的能力,這個自覺的能力告訴什麼不要做,若擁有覺察的能力,就是佛性,佛的本性就是覺悟的本性。
」法師詳實對大眾解釋,倘若我們沒有自覺,覺悟的功能未發揮作用,並非缺乏佛性,而是佛性未顯現出來。
「佛教認為,每個人都有佛性,只是被覆蓋了,以致沒有自覺,並非沒有本然性的功能,而是我們沒有讓它顯現。
」繼程法師如是說,因此,讓本然性的作用顯現就是《六祖壇經》最重要的思想,其中心思想,就是回到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的觀念上。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有情的本性,為何人或有情的本性稱佛性呢?法師慈悲解釋,是因為有「心」,故佛性也可稱為心的本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覺性、佛性,在於「心」最主要的本然性功能就是「覺」,因此,有覺悟本性的眾生才稱為有情,有了佛性,也才有能力修行、成佛,到了六祖,則不太提佛性,而是強調自性。
個人吃飯個人飽
為了避免菩薩們誤解「自性」的義理,繼程法師特別說明,在中觀所強調的「一切法,無自性」,其中所謂的「自性」指涉的是「我」,故「自性見」就是「我見」,「我見」就是執著,指的是每個人心裏面,有個永恆不變的、實體的「我」存在,並且能主宰一切,這是錯誤的知見。
佛陀覺悟後,印證的是「無我」,因此,佛法教導我們要破「自性見」,破「我見」。
在此可以看出,六祖所闡述的「自性」與中觀所講的「自性」是不一樣的意思,中觀的「自性見」是我們要破除的,禪宗講的「自性」是我們要擁有的。
繼程法師解釋,禪宗所講的是「自性」,指的是每一個眾生自己的本性,強調的是「個人吃飯,個人飽」的觀念,至於佛性則是普遍的,別人的佛性,不能代替,別人成佛,我們不能成佛,別人的佛性顯發,不表示我的佛性顯現功能,別人的佛性不是我們的自性,故「自性」得回到每一個個人身上。
由於每個眾生是個別生命體的顯現,即使本然性的佛性是普遍的,就事相上的運作而言,別人開悟不等於我們開悟,佛開悟了也不表示我們開悟了,所以,禪宗特別重視將修行回到個人身上來。
不過,很多人會問「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又或許自覺「業障深重,沒有信心可以成佛。
」對此,繼程法師提點,一旦將修行拉回個人本身,修行就會變得很具體,無法仰賴外人,以念佛而言,我們雖倚仗他力,若自己不念佛,阿彌陀佛也沒辦法,得要自性念佛,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此一觀念讓我們知道,不僅修行要回到自己,修行也只能靠自己,與此同時,還可以保持希望與信心,因為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擁有覺悟的本性,就是我們的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在《六祖壇經》中,除了自性的觀念外,另外還強調自性清淨。
法師接著以如來藏系統簡單說明清淨本性的觀念,此一思想系統比較注重修心、修定,強調修定的同時,也淨化心。
亦即,心有雜染,雜染是外來的,本性則是清淨的,得經過修行、修定的方法,將外來的塵勞拂拭,猶如鏡子本身是乾淨的,鏡面蒙上灰塵,只要去除塵埃雜染,就可見到清淨本性,此一思想系統與禪法關係最為密切,也讓我們的修行方向很明確,明瞭我們所做的事,就是不讓外來的雜染污染我們的心。
繼程法師指出,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之所以可以將豐富高深的中國佛教思想體系化繁為簡,簡化為自性清淨這句話,此觀念卻不一定僅指涉如來藏系統,而是涵容中觀、唯識、唯心等諸多體系的觀念。
以中觀而言,強調的是一切法,本性空,「空」,所以無染。
例如,天空被陰霾、沙塵暴所汙染,不能說「天空被汙染」,因為,空的本性不可能被汙染,汙染是因緣生、因緣滅的過程,只要清理去除,本性就清淨了,也就是說,空故無染,無染故淨,清淨不是本來就「有」的,而是本然性,是它的本質。
倘若本來就「有」的,還有個「有」,清淨並非本來「有」的,而是本然性,就像清淨的水,加了很多東西,水的本性卻始終是清淨的,只要將汙染源去除,水的清淨本性就會顯發,這個顯現是因為本然性清淨的緣故,也是中觀思想,《六祖壇經》所說的自性清淨就是這個觀念,一切法的本性、心性、佛性、自性都是「空」,「空」,故無染;無染,故清淨。
如果我們覺悟到本然性清淨的心,功能就會發揮,就會以清淨的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本然性清淨的心能否顯發,關鍵在於「迷」跟「悟」。
所以,禪宗特別強調「迷」與「悟」,直接了當告訴我們,心悟了,就會見到清淨的本性,不會被外境染著;心迷,就會被外境汙染,會起煩惱。
以霧霾汙染事件為例,倘若心悟了,心自然不被干擾,就是「定」,但事相上會做好隔離保護,因為需要。
以禪修的觀念來說明,被干擾的心,就是不定的心,但很多人在「定」的同時,心的確沒有被干擾,而是睡著了,那是迷糊狀態,猶如煙霾來襲,宣稱自己是鐵肺,此時,心雖沒有被干擾,則屬於沒有智慧的定,有「定」,沒有「慧」。
定慧一體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定慧同時運作的狀態應該是,知道霧霾成分有害,戴起口罩,這是「慧」,也就是具備辨別能力,分辨有害、無害,有害則保護自己,但心不被干擾,這就是定慧一體,也是六祖惠能大師教導我們自性清淨的原理。
把握這個原理,自性是清淨的,因為自性是空,空故無染,永遠不會被汙染,至於有雜染的相是心迷,心悟的當下,心的本然性清淨功能便顯發出來,就是即心即佛。
因此,定慧在運作過程中,心不被干擾是「定」,了了分明是「慧」,定慧不分開。
若,定慧分開的情況,則是知道霧霾有毒,口罩也戴上了,卻覺得心煩,這種情況是有「慧」,沒有「定」;若自覺自己是鐵肺,心雖不被干擾,未做防護措施,則僅僅是有「定」,沒有「慧」,也是多數人的運作方式,如同打坐腿痛,心就煩,想東想西,想腿痛,想辦法應對,雖有覺照,卻無「定」的作用。
又或者,有些人打坐,坐著坐著就睡著了,看起來像是有「定」,卻沒有「慧」,以上都是我們多數人生活的樣貌,但,《六祖壇經》告訴我們定慧一體,不能分開,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故能如如不動,了了分明。
法師接著說明,禪宗不太用「定」這個字,以天台宗而言,講的是「止觀」,很多修定、修止觀的人常有錯覺,一講到「如如不動」,以為是坐著不動,其源於部分修定、修止觀的方法,是專注於一境,心停住一點不動。
但是,這樣的「定」一不小心就會掉入「無想定」,表面上看起來不動,稍微不注意,心就會有「住」,這樣的修心具有危險性,如果,禪修掉入此一境界,「慧」無法顯發出來,因為「住」久了,心會有依戀,對於入定的舒服感容易染著,一染著,會懶,會墮落。
所以,禪宗後來用默然,不講話,心很定,這個「定」不是住在一個境中的「定」,而是隨境流轉的「定」。
法師解釋,由於因緣生、因緣滅一直不斷流動,不會停住,心跟它在一起,就是在如如不動的狀態,這就是我們講的「默」,重點在於外緣怎麼動,心跟著它,卻如如不動,這就是三昧,也稱心一境,是當下因緣的一境,心跟著因緣生、因緣滅,不被因緣干擾,同時了了分明,清楚覺照因緣,清楚覺照當下是空、是清淨的,也因此開悟眾生眼中都是清淨的,即使有陰霾,天空都是清淨的,不受烏雲、藍天干擾,時時了了分明,就是「一心三昧」,是從清淨本性、清淨的直心自性流露出來的反應。
事修理證理事無礙
繼程法師強調,《六祖壇經》的重點,就是每個人的本性是清淨,本性清淨是本然性,但不表示我們本性清淨,就是佛了,這僅是「理」,「理」的背後要有「事」,「理」是要成就「事」,「事待理成」就是這個道理。
在「理」成就「事」的過程,我們須學習從「事」看到「理」,也要從「理」看到「事」,舉例來說,「理」,是本性清淨,從「事」的角度來看,則是藉由因緣生、因緣滅,體悟到無常、無我、空,了悟本性是空、是清淨的,這是「理」。
倘若,我們從因緣生、因緣滅的過程事相中,看到生滅,看到生滅的同時也看到無常、無我、空,這就是從「事」看到「理」,「事」「理」相應,就是理事無礙。
那麼,怎麼看到細微的事相?繼程法師提點我們,當用「定」和「慧」,心不被干擾,非常敏銳,法在流動過程中,便可看到微細的因緣生、因緣滅,進而印證無常、無我、空,這就是見「事」的時候,證到「理」,所謂的觀想就是這樣「觀」,只是,我們經常是通過很多思維的「觀」,而非直心的「觀」。
但是,默照的方法,是直接「照」,「照見五蘊皆空」這句《心經》的經文,我們天天念,卻沒有唸出禪味,其實用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到「照見五蘊皆空」。
由此得知,默照、定慧、止觀是一體的,在一體狀態中,心不被干擾,因緣生、因緣滅時候,心跟著流動,那就是「無住」,「默」和「照」是無住的,也是清清楚楚的。
一旦,心跟著轉,便可看到微細的生滅,當下印證沒有實體、沒有我,那就是空,就是真正開悟,悟到自性清淨。
「所以,用默照、話頭等方法,心都必須在最簡單的狀態下用,最簡單的狀態要在身心經過比較繁瑣次第,而繁瑣的次第根本與本性、自性無關,而是跟雜染有關,跟迷的心有關。
」繼程法師直接了當地指出,心一迷,心就有雜染,必須經過清理過程,所有禪師也是經過幾十年的修行,慢慢將身心調到簡單的狀態,對理的掌握就會越來越清晰透徹,「事修」和「理證」相應,理事無礙就會見到自性清淨,這就是佛法的重心。
繼程法師指出,我們修行時,會用到各種各樣的止觀法門,用到最後,即能體悟定慧一體之妙,然後,在生活中,將體驗或開悟的境界用出來,那就是一行三昧,所有一切都是直心流露,達到無念、無相、無住,將禪法簡單傳達出來。
清楚覺照當下最好
因此,回到現實生活,就是保持自覺,自覺是基礎功夫,要知道自己的程度,若腿痛,就練腿;會煩心,就學習不被煩,一旦自覺了,每個方法就是最好的。
「接著,不斷將修行的心回自性清淨的觀念,讓修行回到定慧不二的狀態,所以,聖嚴師父教默照時,告訴我們要覺照當下因緣,整體覺照,心不被干擾。
」繼程法師詳實說明修行的方法,並解釋靜態用功時,當清楚覺照全身,若做不到回到呼吸,需回到方法;動態時候,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若能達到每個當下,心都不干擾,就是默也在,照也在,就是默照一體,默照同時運作。
「只要,抱持這個觀念,在此狀態,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對,不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定慧一體,喝水時,知道自己在喝水,喝水的過程,了了分明,心不被干擾;品茶時,用好心情欣賞,但不追逐第二泡茶跟第一泡茶一樣,兩泡茶的差別了了分明,卻不比較,因為,第二泡茶是第二泡茶因緣,無論那一泡茶都滿心歡喜接受,這才是茶禪。
」繼程法師慈悲提點我們,並說明兩泡茶當然有差別,心卻沒有比較,其中所謂「了別」是「慧」的功能,不管味道如何,喝下都是歡喜,心不被干擾,就是默照,生活中如此運作,就是在禪中。
或許,一時半刻我們無法全部做到,無法完全發揮自性清淨的功能,不過,法師鼓勵大眾,每個人應該練習提醒自己,心時時回到定慧一體的狀態,那麼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默照同時,當下是什麼,清楚知道,用自性清淨的心,專注將當下的事做好。
「當此功能發揮實,見到一切都是清淨的,都是自在的,都是快樂的,當體悟常、樂、我、淨之妙,此時的「我」,就是大自在的「我」,非實體不變的「我」。
這時,觸到的任何外境,當下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因為用清淨心看,故知道是空,反映出來就是正面的,快樂的,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將《六祖壇經》的重點用上了。
對於有些人學佛一下子就想學深奧的,要找最好的,期望能夠開悟,繼程法師指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更好,只有好;沒有好,也沒有不好,因為所謂的好、更好、最好,並無標準,標準在於個人。
」「一般人學佛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不用找更好的,因為沒有所謂的「最好」,一切都好,沒有不好,心越來越簡化,最後發現,不用找最好,因為當下就是最好,所受用的就是最好。
」法師的說明讓現場氣氛頓時活潑起來,這就是每個人需要練習自覺的原因,自覺之後,自然會找到最好的。
「禪修,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只要記住時時回到《六祖壇經》所講的啟示–自性清淨、定慧不二、一心三昧、自性流露,無念無相無住,簡單來講,就是默照同時。
當我們未能達到此境界時,當勤加練習,故要修止、修觀、修定、修慧,從中體驗壇經的妙義以及聖嚴師父弘揚漢傳禪法的心願。
」因此,繼程法師鼓勵菩薩們要要把握機會練習禪修,好好用功!
文.陳麗珠
更新日期:2020-11-30
瀏覽人次:1689
TOP
關鍵字
首頁
認識安和分院安和分院簡介
入寺須知
交通資訊
聯絡我們
安和分院APP
活動訊息法會
禪修
課程講座
安和講堂
禪藝生活
其他
活動報導◎最新活動回顧
◎年度回顧
◎長者關懷
◎福田班
◎禪修、戶外禪
◎安和講堂
今日行事曆
祈福專區雲端祈福
光明燈
智慧吉祥燈
捐款護持
中山精舍部落格
中山精舍APP
網站導覽
Language简体中文
社群Facebook
延伸文章資訊
- 1六祖壇經定慧品 - 喇嘛網
悟,就是這樣悟,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這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定慧不二的這念心不能分開,這就是「 ...
- 2【中台世界】 六祖壇經定慧品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慧是一體,不是兩個,是不能分開的,所以禪宗稱之為不二法門。為什麼是不二法門?因為「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 ...
- 3《六祖壇經》的生活應用~了了分明如如不動清楚覺照當下最好
「禪修,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只要記住時時回到《六祖壇經》所講的啟示–自性清淨、定慧不二、一心三昧、自性流露,無念無相無住,簡單來講,就是默照 ...
- 4不二法門
我們習慣用分別心去認知法,而見取、執著,這叫做惡見取。不二法門是直截了當,一法不立的,而最直截、最了當的就是一個「歇」字。為什麼?經上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把 ...
- 5惟覺法師:六祖壇經憨山大師版定慧品 - 念覺學佛網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慧是一體,不是兩個,是不能分開的,所以禪宗稱之為不二法門。為什麼是不二法門?因為「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