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未來人才,必備4大關鍵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加德納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19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論,反駁「IQ 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
已複製連結
訂戶專屬功能
複製成功
認識我們
分享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深度專題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多元觀點
深度專題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翻轉教育學院
訂閱服務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登入註冊
訂閱電子報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深度專題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多元觀點
深度專題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翻轉教育學院
訂閱服務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未來人才,必備4大關鍵能力
加德納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19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論,反駁「IQ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
他告訴父母和老師,不要再寄望更多考試可以評量孩子潛能,一個會問問題、願意解決問題的人,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
文
陳雅慧
-
1
2015-03-3100:00
更新:2022-06-2111:52
本文重點摘要
熱愛藝術卻因色盲走上心理學之路
不願再談「多元智能」的多元智能之父
加德納談未來人才必備4大關鍵能力
2022教育年會|為幸福而教9/23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演講主題「看見多元智能、人人都是人才」 報名請點此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在19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論,反駁「IQ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
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組成光譜不同,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去學習其他面向的智能。
加德納長久以來反對標準測驗,他認為,多元智能理論對於教育界最大的影響,就是尊重學習的個別化和多元化,尤其科技更讓個別和多元變得可能。
身為心理學家,加德納卻在教育界揚名立萬。
其實最近30年他在學術界投入的努力,已不只專注於多元智能,但他這輩子都被記得是「多元智能之父」。
熱愛藝術卻因色盲走上心理學之路
加德納回憶,在滿13歲、猶太男孩舉行成年受戒禮那年,他收到一份禮物:叔叔送給他一本心理學教科書,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和心理學相遇。
他瀏覽這本書時,被書中一張「石原氏色盲檢測圖」吸引,才發現原來自己竟是嚴重色盲。
從此,他對於別人眼中看到的是怎樣的世界,感到十分好奇。
十分熱愛藝術的加德納,最後並沒有走上藝術之路,但藝術這顆種子,卻啟發他提出多元智能理論。
他回憶,年輕熱愛鋼琴與其他藝術,但開始研究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後,卻很驚訝發現,這個領域竟對藝術隻字未提,促成他以此為職志,希望能在學院派心理學中,找到藝術應有的地位。
不願再談「多元智能」的多元智能之父
2015年滿71歲的加德納,在3月獲得2015年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Brockinternationalprizeineducation)。
這個獎是表彰在國際上正面推動教育創新的人,「『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現代教育理論中最重要的票房明星,歷史上很少人像加德納般,對教育有這樣的影響力,」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的提名委員會,如此定位加德納和多元智能理論。
直到現在,加德納還是天天都會收到讀者透過各種管道,詢問關於多元智能相關問題。
2015年2月,透過電子郵件和越洋電話,《翻轉教育》直接聯繫上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的加德納,他接受了書信訪問,但不願意再談多元智能。
為什麼?除因他過去已談過太多外,更因為他深深感受,要真正發展多元智能,需要父母的價值觀有所改變!
他建議,父母最可以著力的就是以身作則,並且不要再用考試分數去衡量孩子的聰明或是成就。
2014年,應「心理學研究所部落格」(gradpsychblog)邀請,他給16歲的自己寫了一封信。
他告訴16歲的自己,要堅持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不要盲目跟隨「會讀書的猶太男孩就該當醫生、律師」或「哈佛畢業後就該加入麥肯錫顧問或高盛投資銀行」等主流看法,隨波逐流。
加德納談未來人才必備4大關鍵能力
以下是加德納回覆《翻轉教育》的採訪內容。
他告訴父母和老師,不要再寄望更多考試可以評量孩子潛能,一個會問問題、願意解決問題的人,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Q1:你在1983年出版的《發現七種IQ》一書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深深影響教育界。
若是你有機會擔任一所國中小的校長,你會如何做呢?
我想先強調兩個重要的觀念。
第一,我們應該持續把狹窄的智能定義發展成多元智能。
人的強項天賦有許多層面,因為有多元智慧的存在,我們必須持續找出「多元」的不同面向,如藝術和人文類的智能等。
學校應該提供不同的素材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的智能可以有發展的空間。
第二,堅毅的性格應該在正向的層面上被不斷鼓勵。
不僅是透過不同任務,讓學生有機會培養對挫折的耐受力,更應該去思考這些任務,是否對理想中的社會有正面貢獻。
在課程設計上,我認為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應該要深耕語言、數學素養,進而培養學生在科學、數學、歷史和藝術領域的通識理解。
意思是說,讓學生知道科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和藝術家等,是如何進行他們的專業研究,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不同方式,理解跨領域的知識脈絡。
無論是學校課程或老師,都必須不斷提供有挑戰性的作業,並給予有建設性的回饋,讓學生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堅毅的態度。
Q2:你曾指出IQ智商測驗,只能測出語文和邏輯數學智能,偶爾也可檢測空間智能,也認為這些天賦在20世紀很重要。
在已邁入21世紀的今天,你覺得哪些是預測在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指標?
我並非要貶抑語文、邏輯數學或是空間智能的重要性,在21世紀這些天賦能力依舊重要。
但若只是透過背誦知識來發展這些智能,是沒有意義的。
在21世紀,年輕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是:解決重要問題、問出好問題、創造有趣的作品,以及可以和同儕相互合作的能力。
目前的確有些方式可以「評量」這些能力。
但是,我更希望學校的老師可以用行為來以身作則,老師自己把這些能力化為日常的行動,做給學生看。
並且不要透過考試,而是透過生活中的觀察,去認真的發掘學生是否真的可以解決重要的問題、勇於發問、創造出自己寄託熱情的產品,以及有無能力和團隊一起工作。
我一點也不贊成再用更多的考試來評量新的能力,我們已經有太多考試了。
透過密切觀察學生的第一手創作,就可以預測孩子是否具備在21世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
Q3:你曾參與許多重要教育研究相關計畫,會如何建議父母看待現在的時代環境?家長可以為孩子做哪些準備?
我自己也是一位父親,現在也是祖父,最希望孩子或孫子有能力問好問題,然後興味盎然的想方設法,找到問題的答案;更希望他們可以樂在閱讀與學習;也期待他們參與很多很多的體育活動、吃健康的食物;最重要的是願意幫助他人;當然也希望能幫助孩子發展多元智能、培養堅毅性格,讓他們願意貢獻這些寶貴的天賦,創造更好的世界。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在追求成績高分的公式,甚至想要找到「聰明丸」,讓學生只要吞下去就考高分。
但只會考試考高分的學生,對未來社會是沒有幫助的。
會思考哪些事情對未來有幫助,而且願意真的捲起袖子去做的人,才是對未來有幫助的人,也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這樣的人或許也能考出好成績,但分數對他們來說,只是賺到的紅利,並非關鍵。
Q4:你曾寫過一篇文章〈給16歲的自己〉,文中提到若現在的你有機會向年輕的你提建議,最想提醒的兩件事是:持續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及不要只想著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為什麼?
你從我前面的答案會看到,我其實對於人類的未來很擔憂。
地球資源已經被破壞得太過厲害,但我們現在發展科技最大的作用,卻只是為了社群連結,而非投入更重要、對人類更有幫助的事情上。
回首過往,歷史上偉大的領袖,沒有人是汲汲營營於考試成績和分數的!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之父現任: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年齡:71歲成就: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影響教育界至今
延伸閱讀
專題:教育創新100,大膽想像,學習的未來
詹志禹:導讀多元智能之父HowardGardner的《統合心智》
陳雅慧
訂戶專屬功能
《親子天下》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編輯。
從小喜歡聽故事,當記者可以一直聽到精彩的故事,也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覺得非常的幸福。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楊俐容:在能力光譜中找到自己的顏色
嚴長壽X老ㄙㄨ老師教育對談:別用後照鏡計劃孩子的未來
老師的17封期望
教育者,應該要時時把兩隻手指搭在世界的脈搏上
尋找孩子天賦,最常問的6個問題
美專題式教育推廣人:專題式學習幫助孩子建立目標感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美國HighTechHigh共同創辦人李奧登:「專題式學習」幫助孩子建立目標感
「專題式學習」近年來成為全球教育界的熱門關鍵字。
但到底該如何設計「專題式學習」跨域課程?如何評分?已有18年經驗的美國聖地牙哥HighTechHigh共同創辦人,獨家為台灣老師大解密。
▲羅伯・李奧登。
截自HighTechHighUnboxedYouTube頻道
文
林竹芸
專家專欄
1
2018-06-2003:28
更新:2022-06-2111:53
【2021教育創新國際年會】預先報名中
HighTechHigh(HTH)是美國一所完全用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教學的學校,同一體系包含高中、國中、國小,共13所分校。
2000年創立以來,已經有18年經驗傳承,曾被比爾蓋茲讚譽為「每一個美國小孩都為之嚮往」的創新學校。
「HTH畢業生最大的不同是:他們不畏懼跟大人對話、他們更珍惜大學的officehours(談話時間)、更常組讀書會,因為他們知道『我為什麼在這裡(學校)』。
」
李奧登講起HTH的畢業生,兩眼閃著自信的光輝。
「教孩子學會成長」是他不斷重複的關鍵句。
近年來,「專題式學習」成為全球教育界的熱門關鍵字。
但少有學校,像HTH這樣乘載著18年的經驗、培養出15屆畢業生,第一屆學生已進入社會,成為最早一批21世紀人才。
從高中、國中到國小,HTH的13所分校,實踐著成熟的專題式教學法。
▲羅伯・李奧登提供
李奧登說,「如果台灣想學,我很樂意把所知所能,都分享給台灣」。
李奧登已經向全球超過33個國家講解過這套做法,他更一手創立HTH教育研究所,打造出全球第一間「前院有高中,後院有師專」的混合場域,讓教育者邊攻讀研究所,邊在HTH實習演練。
跟我們碰面後,李奧登引著我們,緩緩走向大廳一側安靜的角落,牆上一片翠綠的植栽,透出從容祥和的氣息,跟白髮朱顏的李奧登,宛如同一旋律的序曲,李奧登親切的問,「所以,這個故事,該從哪裡說起?」
Q:18年前沒有太多人重視PBL(專題式學習),為什麼HTH覺得做PBL很重要?
A:美國過去50年來最大的教育問題是學習冷感(disengagement)。
美國學生總問,「我為什麼要上學?」「我為什麼要努力?」
我們教育者看見「教育」能為學生爭取經濟獨立的門票,成為社會需要的人,自食其力,所以我們鼓勵學習,但學生看不到這層面。
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習,我們開始做PBL,透過PBL讓學生更好奇,重新對學習有好感。
目標感讓孩子堅強而獨立。
好的PBL會針對每個孩子做到個人化學習,從專題中建立學生與社會或他人的共同目標。
HTH的高中生,必須去跟HTH合作的公司實習,該企業會和學生共同設計一個對公司有貢獻的專題,在過程中,學生體驗到「哇,原來我可以對公司有貢獻」,這就是「與他人建立共同目標」。
Q:作為全面PBL化的學校,你覺得哪些學科一定要教?
A:所有面向人類重要知識的科目都要教,因為這是讓學生瞭解社會運作的關鍵知識,包含人文學科(如:歷史、人類學等)、語言、科學、數學、藝術。
我們也把加州教育局要求必須教授的學科知識,全數融進教學之中。
學科知識是重要的,像一把透鏡,讓學生經透鏡看清世界,所以不能逃避,要把他融入教學中。
Q:在進行跨域教學的時候,怎麼跨域?
A:創校初期,一位老師兼任兩個學科,自然會融在一起教,現在則是讓兩位老師共同備課。
我們在空間設計上別具巧思,把相鄰兩間教室的牆,做成旋轉門,兩班老師如果需要,可以把門打開,讓兩班的學生混在一起上課。
跨域的關鍵在於老師懂得整合學習(integratelearning),懂得運用、結合各種知識,懂得整合的人不一定是教育學院出身的,我們有位前波音飛機公司的工程師,直接轉行來教科學與數學,教得很好。
能活用知識的人,就能把跨域教學教好。
▲ 一位HTH的學生,正在繪製一幅以三角函數波型圖為美的數學壁畫作業。
林竹芸攝
Q:針對初次做PBL設計的老師,你會建議的第一個專案主題是什麼?
A:選個能解決區域內最常出現、最讓人頭痛的議題。
可以找社區的需求,也可以問學生最困擾的議題是什麼。
我們做過灣區水質問題,因為HTH座落在海灣旁。
要找老師自己最感興趣的議題,這點很重要,老師在這過程中,也跟學生一起在研究同一問題,如果老師感興趣,就能給學生更多啟發,巧妙的引導學生看見不容易想到的關鍵點,跟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學相長。
而且老師的熱情,會感染學生,讓學生產生好奇。
主題要依熱情所在來選,一面是學生熱情探索新知,一面是老師熱情追求深知。
主題出來後,要思考牽涉哪些學科知識。
聖地亞哥灣區水質的問題,牽扯到歷史、科學、寫作、閱讀、化學、政治等多個學科。
好的專案主題,具備4個條件:1.真實性(Authenticity)2.實用性(Efficacy)3.成長心態(Growthmindset)4.社會/他人關連性(Senseofrelationshiptothecommunity)。
要做到跟他人連結,最有效的方式是讓高年級學生,做東西給低年級學生,例如讓高二生為高一生設計課程。
等到學生習慣這種模式,就可以擴充到全校或社區,規劃校舍、設計社區美食廣場等。
▲HTH學生為教室走廊天花板設計的裝置藝術。
林竹芸攝
Q:用PBL教學,怎麼評分?
A:以學生「進步多少」來評分。
專題一開始,就跟學生一起定義,進步多少算是A,並且讓學生自訂想要進步的方向,所以同樣得A,每個學生對一件事情的熟稔程度不一樣。
我們先讓學生自打分數,老師再打分數,讓學生知道他也能為自己的成長發聲。
如果老師想用考試做評分標準也可以,但考試要設計得好。
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感到評分能公正評估自己的進步。
評分要讓孩子有自信、讓孩子勇於嘗試、不怕犯錯,要學會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評量(self-reflection)的過程。
當你用同一把尺同一刻度做為A,那個A(考試成績)就變成學生追尋的東西,而不再追尋自己的成長,已經達標的學生就會停下來。
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學會考試」,是「學會成長」,所以我們評量成長,鼓勵成長。
遇到再優秀的學生,你也總能溫柔的推他前進,問他「這是你能做到最好的樣子了嗎?」
Q:PBL適用於學習動機高的學生,但怎麼推動所有學生,往更好的自己前進呢?
A:盡可能的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到外面去,放在博物館、書店等,或跟附近的咖啡廳合作,展出學生的作品。
至少也要將學生的作品掛在學校的牆上、走廊上,總之,一定要找公共的場域展示。
HTH會定期辦博覽會,展示所有學生的專題實做,邀請社區所有人前來觀賞,觀眾可以在攤位上,跟創作者對談,或使用學生製作的成品。
因為怕在大家面前丟臉,很少有學生會做不好。
▲HTH數學教室一隅,展出使用幾何圖形的植物吊盆所用的紙本模型。
林竹芸攝
Q:做為家長,在選擇實驗學校時,怎麼判斷一所學校專題式學習辦得好不好?
A:家長可以問4個問題,來測試學校的專案設計有多完整。
1.做這專案,學生在回答什麼問題?
2.學生會想主動探索哪些學科知識?
3.會有怎樣的成品?
4.成品的觀眾是誰?
以上4題缺一在HTH就不算是好的專案,尤其,最後來參觀的觀眾要盡量設定為同學或老師以外的人,因此專案設計要花不少時間。
如果那所學校有成果發表會,家長可以問那所學校的學生「是否喜歡自己做的作品?」如果專案設計得好,任何學生都會熱愛自已的作品。
好的專案也會讓學生反思自己與社會的關係。
過去曾發生某位低收入學生被排擠的事件,因此HTH的數學老師,設計了一個迴歸分析專題,讓學生拿聖地亞哥的家庭收入與學校成績做分析,學生發現數據顯示收入愈低,學校成績愈低的關聯性,班上一片譁然,引發熱切討論,該如何幫助低收入學生扭轉頹勢。
你可以看到好的專題能引起學習動機,也能啟發學生良善的一面。
▲在HTH即使是做數學分析類的作業,也能成為牆上的成果展示。
林竹芸攝
Q:美國平均只有66%的高中生能進入大學,HTH有98%能進大學,怎麼做到的?
A:我們的目標是把孩子100%送進大學,並盡可能的不要輟學。
多接受4年教育,跟高中畢業就進入社會,能得到的社會資源完全不同。
因此我們鼓勵他們進大學,HTH的課程設計,也是為協助學生能及早適應大學課程。
另外,學生每年都會有「訪校日」,由各班組織參訪有興趣的大學,早點了解哪間大學適合自己。
每個學生也都有固定的輔導老師,協助學生規劃升學管道、準備學習歷程資料。
在高三會有準備升學考試(如:SAT)的講座,點出考試的技巧,但不會為了考試而為個別科目授課。
有些數學老師會在上課前、下課前20分鐘,各練習一些考試題目,但其實學生在專題實作裡,用到的數學和科學的難度,有時比考試更深。
在規劃河岸腳踏車道、設計火箭,要反覆了解相關的數學、科學知識,才能用得出來,所以面對SAT的數學沒有那麼難。
▲每屆高中生的教室前面,都寫上該屆畢業的年份,將進入大學的興奮感帶進每天的學習歷程。
林竹芸攝
Q:全用PBL學習的學生,在升學上會遇到什麼困境?
A:其實多數的大學,仍不夠看重專題實作的成果,即使在美國也一樣,所以不能完全忽視SAT成績。
好消息是,有愈來愈多的大學,開始重視專題實做的成果。
例如加州柏克萊大學看考試成績,也會同時將專題成果納入考量,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則是先用成績刷掉一批學生,才去看專題成品,那對善於實作,不善考試的孩子不太有利。
所以做為全面以PBL學習的學校,我們有專門的團隊,幫學生了解當下的升學管道,為他們找到向上學習的出路。
Q:這幾年教育不斷創新,有人開始思考「是否一定要念大學」,但HTH似乎很強調要進大學,你覺得「念大學」是必要的嗎?
A:除非孩子能找到更好的4年學習機會,不然我認為大學是很必要的。
大學培養的溝通合作力、大量的閱讀、堅持不懈的能力等,都是進入社會需要的關鍵能力,如果不在大學培養,也一定要在其他地方培養。
選擇完全離開學習的軌道,就會比同儕少學習4年,對孩子是不利的。
教高中不是只教這3年,也要幫他們長遠的人生鋪路。
Q:你的學生覺得HTH這段特殊的學習經驗,讓他們跟一般學校出來的學生有什麼不同?
A:HTH學生回來告訴我,他們看自己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們不畏懼跟大人對話、他們更珍惜大學的officehours、更常組讀書會,因為他們知道「我為什麼在這(學校)」。
過去有個學生,轉學到HTH之前,經常逃課,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天天坐在教室裡。
他轉學過來的第一天,又想逃課,被HTH老師帶回來,老師問他「你喜歡什麼」,他說「運動鞋」,他第一次規劃運動鞋設計的專題,就此展開了。
現在,這位學生是紐約的運動鞋設計師。
學生從專題中,看到學習能幫他們有力的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他們更珍惜,也更懂得規劃自己的學習。
如果再來一次,我不會叫HTH做「高科技高中」(HighTechHigh),我會叫他「遠征之旅」(ExpeditionaryLearning),因為學習就像一場遠征之旅,它有起有落,充滿未知,但一路上都是風景。
羅伯・李奧登(RobRiordan)
現任:哈佛設計學院教育客座教授
經歷:2018年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得主、HighTechHigh(HTH)共同創辦人、HTH教育研究所所長,具有超過40年的教學經驗,著有《為真實世界而教SchoolingfortheRealWorld:TheEssentialGuidetoRigorousandRelevantLearning》
學歷:哈佛教育學院教育博士
延伸閱讀
PBL(專題導向學習)資源~造一個學習在手的任務!
5千所美國高中 改採專題式學習法(PBL)
林竹芸
訂戶專屬功能
雙橡海外教育創辦人
雙橡海外教育的創辦人,前BCG(波士頓顧問公司)管理顧問,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芬蘭HundrEd全球教育創新大賞Employability評審,也是親子天下駐舊金山特約記者,並獲選2018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
為了讓更多台灣學生能體驗國外的學習方式,2017年她策劃「芬蘭暑期學校」並創辦「雙橡海外教育」,開始融合全球各地的教育創新,設計出適合亞洲學生的專案式學習課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專訪KIPP創辦人麥克•芬伯格:不只成績,我們教孩子面對人生
可汗學院創辦人:創造不用怕丟臉的學習世界
快樂學習成就每一個孩子
創造性思考互動合作學習課程設計使用CoggleMaps與1know工作坊(20150415嶺東講稿)
嚴長壽X老ㄙㄨ老師教育對談:別用後照鏡計劃孩子的未來
解析107課綱:翻轉教育最後一哩路
分享
收藏
延伸文章資訊
- 1多元智慧理論的意義與教育涵意@ 閱讀與生活 - 隨意窩
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的心智架構(Frames of mind)一書,打破傳統智力的偏頗論調,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論,為人類的心靈教化開啟了新的一頁, ...
- 2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之父從哈佛退休了| 黃怡 - 獨立評論
嘉德納(Howard Gardner,1943~)終於從哈佛大學退休了。這位20世紀下半以來最受注目的教育學家,到底是借了哈佛的光才得以受到世人重視?
- 3multiple intelligences - 多元智能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多元智能一詞是由美國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書籍《Frames of Mind》中正式提出。Gardner 認為智能是一個複雜而且多面向的現象,並不能單從傳統的共通...
- 4iRead eBooks 華藝電子書-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
本書乃由台灣的教育場景思索多元智能之運用,希望對台灣教育有所幫助。本書介紹多元智能在教育各方面的應用,絕非希望讀者按照食譜的方式,完全照單全收,而是希望讀者 ...
- 5多元智能理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於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