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未來人才,必備4大關鍵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加德納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19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論,反駁「IQ 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

已複製連結 訂戶專屬功能 複製成功 認識我們 分享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深度專題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多元觀點 深度專題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翻轉教育學院 訂閱服務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登入註冊 訂閱電子報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深度專題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多元觀點 深度專題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翻轉教育學院 訂閱服務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未來人才,必備4大關鍵能力 加德納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19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論,反駁「IQ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

他告訴父母和老師,不要再寄望更多考試可以評量孩子潛能,一個會問問題、願意解決問題的人,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 文 陳雅慧 - 1 2015-03-3100:00 更新:2022-06-2111:52 本文重點摘要 熱愛藝術卻因色盲走上心理學之路 不願再談「多元智能」的多元智能之父 加德納談未來人才必備4大關鍵能力 2022教育年會|為幸福而教9/23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演講主題「看見多元智能、人人都是人才」  報名請點此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在19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論,反駁「IQ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

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組成光譜不同,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去學習其他面向的智能。

加德納長久以來反對標準測驗,他認為,多元智能理論對於教育界最大的影響,就是尊重學習的個別化和多元化,尤其科技更讓個別和多元變得可能。

身為心理學家,加德納卻在教育界揚名立萬。

其實最近30年他在學術界投入的努力,已不只專注於多元智能,但他這輩子都被記得是「多元智能之父」。

熱愛藝術卻因色盲走上心理學之路 加德納回憶,在滿13歲、猶太男孩舉行成年受戒禮那年,他收到一份禮物:叔叔送給他一本心理學教科書,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和心理學相遇。

他瀏覽這本書時,被書中一張「石原氏色盲檢測圖」吸引,才發現原來自己竟是嚴重色盲。

從此,他對於別人眼中看到的是怎樣的世界,感到十分好奇。

十分熱愛藝術的加德納,最後並沒有走上藝術之路,但藝術這顆種子,卻啟發他提出多元智能理論。

他回憶,年輕熱愛鋼琴與其他藝術,但開始研究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後,卻很驚訝發現,這個領域竟對藝術隻字未提,促成他以此為職志,希望能在學院派心理學中,找到藝術應有的地位。

不願再談「多元智能」的多元智能之父 2015年滿71歲的加德納,在3月獲得2015年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Brockinternationalprizeineducation)。

這個獎是表彰在國際上正面推動教育創新的人,「『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現代教育理論中最重要的票房明星,歷史上很少人像加德納般,對教育有這樣的影響力,」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的提名委員會,如此定位加德納和多元智能理論。

直到現在,加德納還是天天都會收到讀者透過各種管道,詢問關於多元智能相關問題。

2015年2月,透過電子郵件和越洋電話,《翻轉教育》直接聯繫上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的加德納,他接受了書信訪問,但不願意再談多元智能。

為什麼?除因他過去已談過太多外,更因為他深深感受,要真正發展多元智能,需要父母的價值觀有所改變! 他建議,父母最可以著力的就是以身作則,並且不要再用考試分數去衡量孩子的聰明或是成就。

2014年,應「心理學研究所部落格」(gradpsychblog)邀請,他給16歲的自己寫了一封信。

他告訴16歲的自己,要堅持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不要盲目跟隨「會讀書的猶太男孩就該當醫生、律師」或「哈佛畢業後就該加入麥肯錫顧問或高盛投資銀行」等主流看法,隨波逐流。

加德納談未來人才必備4大關鍵能力 以下是加德納回覆《翻轉教育》的採訪內容。

他告訴父母和老師,不要再寄望更多考試可以評量孩子潛能,一個會問問題、願意解決問題的人,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Q1:你在1983年出版的《發現七種IQ》一書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深深影響教育界。

若是你有機會擔任一所國中小的校長,你會如何做呢? 我想先強調兩個重要的觀念。

第一,我們應該持續把狹窄的智能定義發展成多元智能。

人的強項天賦有許多層面,因為有多元智慧的存在,我們必須持續找出「多元」的不同面向,如藝術和人文類的智能等。

學校應該提供不同的素材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的智能可以有發展的空間。

第二,堅毅的性格應該在正向的層面上被不斷鼓勵。

不僅是透過不同任務,讓學生有機會培養對挫折的耐受力,更應該去思考這些任務,是否對理想中的社會有正面貢獻。

在課程設計上,我認為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應該要深耕語言、數學素養,進而培養學生在科學、數學、歷史和藝術領域的通識理解。

意思是說,讓學生知道科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和藝術家等,是如何進行他們的專業研究,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不同方式,理解跨領域的知識脈絡。

無論是學校課程或老師,都必須不斷提供有挑戰性的作業,並給予有建設性的回饋,讓學生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堅毅的態度。

Q2:你曾指出IQ智商測驗,只能測出語文和邏輯數學智能,偶爾也可檢測空間智能,也認為這些天賦在20世紀很重要。

在已邁入21世紀的今天,你覺得哪些是預測在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指標? 我並非要貶抑語文、邏輯數學或是空間智能的重要性,在21世紀這些天賦能力依舊重要。

但若只是透過背誦知識來發展這些智能,是沒有意義的。

在21世紀,年輕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是:解決重要問題、問出好問題、創造有趣的作品,以及可以和同儕相互合作的能力。

目前的確有些方式可以「評量」這些能力。

但是,我更希望學校的老師可以用行為來以身作則,老師自己把這些能力化為日常的行動,做給學生看。

並且不要透過考試,而是透過生活中的觀察,去認真的發掘學生是否真的可以解決重要的問題、勇於發問、創造出自己寄託熱情的產品,以及有無能力和團隊一起工作。

我一點也不贊成再用更多的考試來評量新的能力,我們已經有太多考試了。

透過密切觀察學生的第一手創作,就可以預測孩子是否具備在21世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

Q3:你曾參與許多重要教育研究相關計畫,會如何建議父母看待現在的時代環境?家長可以為孩子做哪些準備? 我自己也是一位父親,現在也是祖父,最希望孩子或孫子有能力問好問題,然後興味盎然的想方設法,找到問題的答案;更希望他們可以樂在閱讀與學習;也期待他們參與很多很多的體育活動、吃健康的食物;最重要的是願意幫助他人;當然也希望能幫助孩子發展多元智能、培養堅毅性格,讓他們願意貢獻這些寶貴的天賦,創造更好的世界。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在追求成績高分的公式,甚至想要找到「聰明丸」,讓學生只要吞下去就考高分。

但只會考試考高分的學生,對未來社會是沒有幫助的。

會思考哪些事情對未來有幫助,而且願意真的捲起袖子去做的人,才是對未來有幫助的人,也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這樣的人或許也能考出好成績,但分數對他們來說,只是賺到的紅利,並非關鍵。

Q4:你曾寫過一篇文章〈給16歲的自己〉,文中提到若現在的你有機會向年輕的你提建議,最想提醒的兩件事是:持續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及不要只想著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為什麼? 你從我前面的答案會看到,我其實對於人類的未來很擔憂。

地球資源已經被破壞得太過厲害,但我們現在發展科技最大的作用,卻只是為了社群連結,而非投入更重要、對人類更有幫助的事情上。

回首過往,歷史上偉大的領袖,沒有人是汲汲營營於考試成績和分數的!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之父現任: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年齡:71歲成就: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影響教育界至今 延伸閱讀 專題:教育創新100,大膽想像,學習的未來 詹志禹:導讀多元智能之父HowardGardner的《統合心智》 陳雅慧 訂戶專屬功能 《親子天下》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編輯。

從小喜歡聽故事,當記者可以一直聽到精彩的故事,也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覺得非常的幸福。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楊俐容:在能力光譜中找到自己的顏色 嚴長壽X老ㄙㄨ老師教育對談:別用後照鏡計劃孩子的未來 老師的17封期望 教育者,應該要時時把兩隻手指搭在世界的脈搏上 尋找孩子天賦,最常問的6個問題 美專題式教育推廣人:專題式學習幫助孩子建立目標感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美國HighTechHigh共同創辦人李奧登:「專題式學習」幫助孩子建立目標感 「專題式學習」近年來成為全球教育界的熱門關鍵字。

但到底該如何設計「專題式學習」跨域課程?如何評分?已有18年經驗的美國聖地牙哥HighTechHigh共同創辦人,獨家為台灣老師大解密。

▲羅伯・李奧登。

截自HighTechHighUnboxedYouTube頻道 文 林竹芸 專家專欄 1 2018-06-2003:28 更新:2022-06-2111:53 【2021教育創新國際年會】預先報名中 HighTechHigh(HTH)是美國一所完全用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教學的學校,同一體系包含高中、國中、國小,共13所分校。

2000年創立以來,已經有18年經驗傳承,曾被比爾蓋茲讚譽為「每一個美國小孩都為之嚮往」的創新學校。

「HTH畢業生最大的不同是:他們不畏懼跟大人對話、他們更珍惜大學的officehours(談話時間)、更常組讀書會,因為他們知道『我為什麼在這裡(學校)』。

」 李奧登講起HTH的畢業生,兩眼閃著自信的光輝。

「教孩子學會成長」是他不斷重複的關鍵句。

近年來,「專題式學習」成為全球教育界的熱門關鍵字。

但少有學校,像HTH這樣乘載著18年的經驗、培養出15屆畢業生,第一屆學生已進入社會,成為最早一批21世紀人才。

從高中、國中到國小,HTH的13所分校,實踐著成熟的專題式教學法。

▲羅伯・李奧登提供 李奧登說,「如果台灣想學,我很樂意把所知所能,都分享給台灣」。

李奧登已經向全球超過33個國家講解過這套做法,他更一手創立HTH教育研究所,打造出全球第一間「前院有高中,後院有師專」的混合場域,讓教育者邊攻讀研究所,邊在HTH實習演練。

跟我們碰面後,李奧登引著我們,緩緩走向大廳一側安靜的角落,牆上一片翠綠的植栽,透出從容祥和的氣息,跟白髮朱顏的李奧登,宛如同一旋律的序曲,李奧登親切的問,「所以,這個故事,該從哪裡說起?」 Q:18年前沒有太多人重視PBL(專題式學習),為什麼HTH覺得做PBL很重要? A:美國過去50年來最大的教育問題是學習冷感(disengagement)。

美國學生總問,「我為什麼要上學?」「我為什麼要努力?」 我們教育者看見「教育」能為學生爭取經濟獨立的門票,成為社會需要的人,自食其力,所以我們鼓勵學習,但學生看不到這層面。

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習,我們開始做PBL,透過PBL讓學生更好奇,重新對學習有好感。

目標感讓孩子堅強而獨立。

好的PBL會針對每個孩子做到個人化學習,從專題中建立學生與社會或他人的共同目標。

HTH的高中生,必須去跟HTH合作的公司實習,該企業會和學生共同設計一個對公司有貢獻的專題,在過程中,學生體驗到「哇,原來我可以對公司有貢獻」,這就是「與他人建立共同目標」。

Q:作為全面PBL化的學校,你覺得哪些學科一定要教? A:所有面向人類重要知識的科目都要教,因為這是讓學生瞭解社會運作的關鍵知識,包含人文學科(如:歷史、人類學等)、語言、科學、數學、藝術。

我們也把加州教育局要求必須教授的學科知識,全數融進教學之中。

學科知識是重要的,像一把透鏡,讓學生經透鏡看清世界,所以不能逃避,要把他融入教學中。

Q:在進行跨域教學的時候,怎麼跨域? A:創校初期,一位老師兼任兩個學科,自然會融在一起教,現在則是讓兩位老師共同備課。

我們在空間設計上別具巧思,把相鄰兩間教室的牆,做成旋轉門,兩班老師如果需要,可以把門打開,讓兩班的學生混在一起上課。

跨域的關鍵在於老師懂得整合學習(integratelearning),懂得運用、結合各種知識,懂得整合的人不一定是教育學院出身的,我們有位前波音飛機公司的工程師,直接轉行來教科學與數學,教得很好。

能活用知識的人,就能把跨域教學教好。

▲ 一位HTH的學生,正在繪製一幅以三角函數波型圖為美的數學壁畫作業。

林竹芸攝 Q:針對初次做PBL設計的老師,你會建議的第一個專案主題是什麼? A:選個能解決區域內最常出現、最讓人頭痛的議題。

可以找社區的需求,也可以問學生最困擾的議題是什麼。

我們做過灣區水質問題,因為HTH座落在海灣旁。

要找老師自己最感興趣的議題,這點很重要,老師在這過程中,也跟學生一起在研究同一問題,如果老師感興趣,就能給學生更多啟發,巧妙的引導學生看見不容易想到的關鍵點,跟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學相長。

而且老師的熱情,會感染學生,讓學生產生好奇。

主題要依熱情所在來選,一面是學生熱情探索新知,一面是老師熱情追求深知。

主題出來後,要思考牽涉哪些學科知識。

聖地亞哥灣區水質的問題,牽扯到歷史、科學、寫作、閱讀、化學、政治等多個學科。

好的專案主題,具備4個條件:1.真實性(Authenticity)2.實用性(Efficacy)3.成長心態(Growthmindset)4.社會/他人關連性(Senseofrelationshiptothecommunity)。

要做到跟他人連結,最有效的方式是讓高年級學生,做東西給低年級學生,例如讓高二生為高一生設計課程。

等到學生習慣這種模式,就可以擴充到全校或社區,規劃校舍、設計社區美食廣場等。

  ▲HTH學生為教室走廊天花板設計的裝置藝術。

林竹芸攝 Q:用PBL教學,怎麼評分? A:以學生「進步多少」來評分。

專題一開始,就跟學生一起定義,進步多少算是A,並且讓學生自訂想要進步的方向,所以同樣得A,每個學生對一件事情的熟稔程度不一樣。

我們先讓學生自打分數,老師再打分數,讓學生知道他也能為自己的成長發聲。

如果老師想用考試做評分標準也可以,但考試要設計得好。

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感到評分能公正評估自己的進步。

評分要讓孩子有自信、讓孩子勇於嘗試、不怕犯錯,要學會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評量(self-reflection)的過程。

當你用同一把尺同一刻度做為A,那個A(考試成績)就變成學生追尋的東西,而不再追尋自己的成長,已經達標的學生就會停下來。

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學會考試」,是「學會成長」,所以我們評量成長,鼓勵成長。

遇到再優秀的學生,你也總能溫柔的推他前進,問他「這是你能做到最好的樣子了嗎?」 Q:PBL適用於學習動機高的學生,但怎麼推動所有學生,往更好的自己前進呢? A:盡可能的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到外面去,放在博物館、書店等,或跟附近的咖啡廳合作,展出學生的作品。

至少也要將學生的作品掛在學校的牆上、走廊上,總之,一定要找公共的場域展示。

HTH會定期辦博覽會,展示所有學生的專題實做,邀請社區所有人前來觀賞,觀眾可以在攤位上,跟創作者對談,或使用學生製作的成品。

因為怕在大家面前丟臉,很少有學生會做不好。

  ▲HTH數學教室一隅,展出使用幾何圖形的植物吊盆所用的紙本模型。

林竹芸攝 Q:做為家長,在選擇實驗學校時,怎麼判斷一所學校專題式學習辦得好不好? A:家長可以問4個問題,來測試學校的專案設計有多完整。

1.做這專案,學生在回答什麼問題? 2.學生會想主動探索哪些學科知識? 3.會有怎樣的成品? 4.成品的觀眾是誰? 以上4題缺一在HTH就不算是好的專案,尤其,最後來參觀的觀眾要盡量設定為同學或老師以外的人,因此專案設計要花不少時間。

如果那所學校有成果發表會,家長可以問那所學校的學生「是否喜歡自己做的作品?」如果專案設計得好,任何學生都會熱愛自已的作品。

好的專案也會讓學生反思自己與社會的關係。

過去曾發生某位低收入學生被排擠的事件,因此HTH的數學老師,設計了一個迴歸分析專題,讓學生拿聖地亞哥的家庭收入與學校成績做分析,學生發現數據顯示收入愈低,學校成績愈低的關聯性,班上一片譁然,引發熱切討論,該如何幫助低收入學生扭轉頹勢。

你可以看到好的專題能引起學習動機,也能啟發學生良善的一面。

  ▲在HTH即使是做數學分析類的作業,也能成為牆上的成果展示。

林竹芸攝 Q:美國平均只有66%的高中生能進入大學,HTH有98%能進大學,怎麼做到的? A:我們的目標是把孩子100%送進大學,並盡可能的不要輟學。

多接受4年教育,跟高中畢業就進入社會,能得到的社會資源完全不同。

因此我們鼓勵他們進大學,HTH的課程設計,也是為協助學生能及早適應大學課程。

另外,學生每年都會有「訪校日」,由各班組織參訪有興趣的大學,早點了解哪間大學適合自己。

每個學生也都有固定的輔導老師,協助學生規劃升學管道、準備學習歷程資料。

在高三會有準備升學考試(如:SAT)的講座,點出考試的技巧,但不會為了考試而為個別科目授課。

有些數學老師會在上課前、下課前20分鐘,各練習一些考試題目,但其實學生在專題實作裡,用到的數學和科學的難度,有時比考試更深。

在規劃河岸腳踏車道、設計火箭,要反覆了解相關的數學、科學知識,才能用得出來,所以面對SAT的數學沒有那麼難。

  ▲每屆高中生的教室前面,都寫上該屆畢業的年份,將進入大學的興奮感帶進每天的學習歷程。

林竹芸攝 Q:全用PBL學習的學生,在升學上會遇到什麼困境? A:其實多數的大學,仍不夠看重專題實作的成果,即使在美國也一樣,所以不能完全忽視SAT成績。

好消息是,有愈來愈多的大學,開始重視專題實做的成果。

例如加州柏克萊大學看考試成績,也會同時將專題成果納入考量,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則是先用成績刷掉一批學生,才去看專題成品,那對善於實作,不善考試的孩子不太有利。

所以做為全面以PBL學習的學校,我們有專門的團隊,幫學生了解當下的升學管道,為他們找到向上學習的出路。

Q:這幾年教育不斷創新,有人開始思考「是否一定要念大學」,但HTH似乎很強調要進大學,你覺得「念大學」是必要的嗎? A:除非孩子能找到更好的4年學習機會,不然我認為大學是很必要的。

大學培養的溝通合作力、大量的閱讀、堅持不懈的能力等,都是進入社會需要的關鍵能力,如果不在大學培養,也一定要在其他地方培養。

選擇完全離開學習的軌道,就會比同儕少學習4年,對孩子是不利的。

教高中不是只教這3年,也要幫他們長遠的人生鋪路。

Q:你的學生覺得HTH這段特殊的學習經驗,讓他們跟一般學校出來的學生有什麼不同? A:HTH學生回來告訴我,他們看自己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們不畏懼跟大人對話、他們更珍惜大學的officehours、更常組讀書會,因為他們知道「我為什麼在這(學校)」。

過去有個學生,轉學到HTH之前,經常逃課,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天天坐在教室裡。

他轉學過來的第一天,又想逃課,被HTH老師帶回來,老師問他「你喜歡什麼」,他說「運動鞋」,他第一次規劃運動鞋設計的專題,就此展開了。

現在,這位學生是紐約的運動鞋設計師。

學生從專題中,看到學習能幫他們有力的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他們更珍惜,也更懂得規劃自己的學習。

如果再來一次,我不會叫HTH做「高科技高中」(HighTechHigh),我會叫他「遠征之旅」(ExpeditionaryLearning),因為學習就像一場遠征之旅,它有起有落,充滿未知,但一路上都是風景。

  羅伯・李奧登(RobRiordan) 現任:哈佛設計學院教育客座教授 經歷:2018年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得主、HighTechHigh(HTH)共同創辦人、HTH教育研究所所長,具有超過40年的教學經驗,著有《為真實世界而教SchoolingfortheRealWorld:TheEssentialGuidetoRigorousandRelevantLearning》 學歷:哈佛教育學院教育博士 延伸閱讀 PBL(專題導向學習)資源~造一個學習在手的任務! 5千所美國高中 改採專題式學習法(PBL) 林竹芸 訂戶專屬功能 雙橡海外教育創辦人 雙橡海外教育的創辦人,前BCG(波士頓顧問公司)管理顧問,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芬蘭HundrEd全球教育創新大賞Employability評審,也是親子天下駐舊金山特約記者,並獲選2018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

為了讓更多台灣學生能體驗國外的學習方式,2017年她策劃「芬蘭暑期學校」並創辦「雙橡海外教育」,開始融合全球各地的教育創新,設計出適合亞洲學生的專案式學習課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專訪KIPP創辦人麥克•芬伯格:不只成績,我們教孩子面對人生 可汗學院創辦人:創造不用怕丟臉的學習世界 快樂學習成就每一個孩子 創造性思考互動合作學習課程設計使用CoggleMaps與1know工作坊(20150415嶺東講稿) 嚴長壽X老ㄙㄨ老師教育對談:別用後照鏡計劃孩子的未來 解析107課綱:翻轉教育最後一哩路 分享 收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