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想著前任的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欸欸,怎麼辦,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變得不是焦慮依附者啊?」自從開始寫依附理論的文章之後,偶爾就會接到朋友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在我開始寫依附的時候,也曾經想過 ...
0
0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2
生命奧祕
精神心理
老是想著前任的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依附理論系列(十一)
貓心
・2017/10/27
・3654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SR值502
・六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分手(25)
反芻(4)
成長(5)
焦慮依附(8)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欸欸,怎麼辦,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變得不是焦慮依附者啊?」自從開始寫依附理論的文章之後,偶爾就會接到朋友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在我開始寫依附的時候,也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
畢竟身為一個焦慮依附者並不好受,在關係裡面充滿了不安全感,分手之後又會一直惦記著對方,如果把這些事情跟朋友說,又常常會得到「你根本是自作自受,看開一點」之類的答案,讓人聽了非常生氣。
source:AlwaysShooting
但是,身為焦慮依附者,真的錯了嗎?真的非得變成安全依附者才是好的嗎?這一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從分手後調適的觀點,來談談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
從閱讀這些論文以及讀後的反思,也許能讓我們看見,焦慮依附者的不同面貌。
分開了,然後呢?分手後脫離依附的三階段
焦慮依附者在分手又會一直惦記著對方,圖/byTumisu@pixabay。
談到分手後調適,不安全依附者,總是在這階段裡充滿了痛苦。
JohnBowlby曾在其依附三大著作的第三本《loss》當中,提到了分手後的三個階段[1]:
1.抗議(protest):
處在這個階段的人,可能會常常淚流滿面,為了分手暗自啜泣,有時候又很討厭這樣的自己,同時又對分手這件事情感到生氣。
氣自己,也氣對方,很想繼續信任感情,但發現自己卻做不到。
明明很恨對方,但又不爭氣地拿起來手機撥給對方,不停地被轉到語音信箱之後,又暗自裡不斷責罵自己如此愚蠢的行為。
2.絕望與難過(despairandsadness):
認為要和對方重新回到關係內,似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於是對復合或是回到重前的美好感到絕望,開始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
在這個階段裡的人,最怕的似乎就是「此生已經決心自己過沒有你,卻又突然聽到你的消息」,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第一和第二階段,並不是依序出現的階段,而有可能反覆地經歷這兩個階段。
3.重整(reorganization)與脫離(detachment):
不再對對方有依附的行為,開始能夠回到一個人的生活,而不再那麼輕易地被對方一點點的消息所左右。
那麼焦慮依附的人,又是如何經歷這些階段的呢?
高焦慮依附者,在分手之後,很有可能長時間耽溺於過去、不斷反覆停留在抗議和絕望難過的階段當中;有時候覺得已經沒希望了,有時候又因為從朋友那邊聽來的一句話,又想開始嘗試要和對方聯繫。
對於焦慮依附者而言,要忘掉對方很困難;明明想著要走出來,但不知道為什麼卻又總是走不出來。
面對這樣的痛苦,焦慮依附者有的會透過酒精、藥物濫用來短暫逃離,有的人會失去自我感,彷彿自己不存在世界上、行屍走肉的生活著,焦慮依附者習慣於放大情緒,也因此,在分手之後,他們感受到的壓力,比其他依附類型者都來得更大[2~7]。
焦慮依附者在分手之後,總是會感覺到自己被前任、被回憶、被痛苦給束縛住,他們討厭自己這樣、不斷地責怪自己,卻又無可奈何。
圖/作者攝影。
然而,焦慮依附者會耽溺於前任,總是困在情傷當中走不出來,是不是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呢?事實上焦慮依附者自己其實也是千百個不願意。
就如同我前面依附系列的幾篇文章當中所提及的,焦慮依附者害怕自己被拋棄、渴望透過親密尋求安全感,也因此,他們總是對分離這件事情念念不忘,不斷地想要重拾與對方的親密,害怕自己一個人的感覺。
如果今天只有我一個人,是不是就代表大家都不愛我了呢?我果然是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但我還是好想要被愛啊。
我真的好怕好怕自己一個人,但我又好討厭自己總是這麼依賴別人……
在分手之後,焦慮依附者總是感到莫大的壓力,他們習慣於放大情緒,讓自己更加走不出來,過去的研究總是這麼寫著。
然而,若是如此,焦慮依附者又要如何生存下去呢?
焦慮依附者在分手後的生存之道
或許 從痛苦中成長,便是焦慮依附者的座右銘吧?有研究也提到,焦慮依附者不但在分手後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極大的壓力之中,同時也會不斷去咀嚼傷痛、不斷想著前任,卻又同時對於自己克制不了自己思念前任這一點感到憤怒與可悲;焦慮依附者也相對比較容易在分手後和別人約炮,透過肉體上的親密,讓自己有再次被擁抱的感覺。
或許在台灣這種相對比較對性保守的國家,約炮的情況沒有歐美來得頻繁,但焦慮依附者也很容易在分手後經歷許多的籃板球式戀愛(rebound,剛跟前任分手卻馬上找的備胎情人),儘管自己還忘不掉前任,但還是會透過找尋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焦慮依附者才會感到比較安心[3]。
但在外人的眼中,這些情況如果戴上了「道德判斷」的眼鏡的話,或許都會遭來許多責備;也因此,許多焦慮依附者總是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
會覺得自己很髒、覺得自己很隨便,會常常被朋友批評說很糟糕、無縫接軌、一直換男/女朋友、很花心……但是對於焦慮依附者而言,籃板球式的戀愛,卻是讓他們得到安全感很好的方式。
能不能給我一些溫暖,就如同玩偶一般,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溫暖。
圖/作者攝影
用個譬喻或許會容易理解一些:有一些人,害怕吵鬧的地方,他們到了嘈雜的地方,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很痛苦;有一些人,特別無法忍受擁擠的環境,只要搭上早上8點通勤時的捷運,他們就會噁心暈眩不自在。
而焦慮依附也是如此,這是他們先天的體質,害怕孤單、害怕一個人,儘管談的戀愛或許不長久,但是在一段與一段關係之中,反而讓他們能過得比「一直單身」來得更好。
透過這些,到底能讓焦慮依附者獲得什麼?有研究便指出,雖然焦慮依附者有著較高的分手後壓力、較容易談籃板球式戀愛、較容易不斷咀嚼分手後的痛苦;但是,隨著時間慢慢地遞移,焦慮依附者卻有著一個很奇妙的特點:「他們在分手後的自我成長,比低焦慮依附的人來得高出許多。
」而且隨著分手時間越久,這樣的情況越能顯現出來[8]。
在分手後混亂的歷程裡,隨著長時間的消化,他們漸漸地學到了如何改變自己的缺點,如何找到自己生活中的興趣,而不再只是依賴著對方,開始發現自己比自己想像中來得還更有力量。
這聽起來或許很弔詭,明明看似要不斷重新依賴著對方,得透過不斷談短暫的戀愛來生存下去,又為什麼能長出這些力量呢?這或許得回到依附本身的概念:依附,是為了讓我們在面對挫折時,有一個足以依靠的伴,在關係穩定時,能夠探索自我的興趣,探索未知的社會。
雖然焦慮依附者,此時此刻依賴的,或許不是天長地久的那個伴,但是有了這些陪伴,讓他們更有力量去找尋自我。
焦慮依附者更能在分手後混亂的歷程中學習,圖/byjmesquitaau@pixabay。
焦慮依附者一直換伴侶,並不是不愛對方,而通常是焦慮依附者太過於害怕自己被拋棄,所以才會反反覆覆的鬧情緒,使得對方感到自己難以承受,因而總是選擇離去。
當焦慮依附者和你在一起,卻仍然想著前任時,並不是他不愛,而是他們真的忘不了前任,而你讓他感到了安全感,所以他才選擇停留下來。
他們需要的是有人懂他,告訴他「其實我可以接納你,不會輕易地拋棄你。
」讓他們感到安心、感到自在,而不是質問他「你真的愛我嗎?愛我幹嘛還要跟我提到前任。
」這會讓他們更加自責、更加深信「我果然找不到有人愛我」,在焦慮依附者的眼中,他們總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好,他們是脆弱無助的,渴望有一個人來擁抱他們,但又不相信這個人會出現,所以得不斷地透過找尋對象,嘗試找尋茫茫人海中,願意接納自己的那個人。
就像是一個人在缺錢的時候,聽到朋友提到任何有可能獲利的投資方式,都會想去嘗試看看一般,畢竟他們如果不賭一把,根本不可能活下去。
焦慮依附者便是如此,即便他們認為找到能夠接納自己的人很困難,但他們如果不去找,就會感受到痛苦、無助、焦躁、憤怒、絕望與混亂,於是即便機率再低,他們都會想嘗試看看,如此而已。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真的能接納他的人。
當你的朋友是焦慮依附者時,他需要的不是你責怪他「為什麼你又一直換伴侶,真的很花心。
」在大多時候,他們是被拋棄的一方;他們也不需要你責怪他「為什麼分手這麼久了,還想著對方。
」那是因為他們需要,他們需要透過思念、在心理上依附著前任,儘管那樣很痛苦,但卻是他們找尋人生意義的方式。
我們追求的,並不是一個看似盡善盡美的世界,而是一個適合自己生存下去的世界。
關於依附,歡迎參考作者的依附理論系列。
延伸閱讀
BowlbyJ(1980)Attachmentandloss:Vol.3:Loss.NewYork:BasicBooks.
SbarraDA,EmeryRE(2005)Theemotionalsequelaeofnonmaritalrelationshipdissolution:Analysisofchangeandintraindividualvariabilityovertime.PersRelatsh12:213–232.
DavisD,ShaverPR,VernonML(2003)Physical,emotional,andbehavioralreactionstobreakingup:Therolesofgender,age,environmentalinvolvement,andattachmentstyle.PersSocPsycholBull29:971–884.
MarshallTC(2012)Facebooksurveillanceofformerromanticpartners:Associationswithpostbreakuprecoveryandpersonalgrowth.CyberpsycholBehavSocNetw15:521–526.
SaffreyC,EhrenbergM(2007)Whenthinkinghurts:Attachment,rumination,andpostrelationshipadjustment.PersRelatsh14:351–368.
SpielmannSS,MacDonaldG,WilsonAE(2009)Ontherebound:Focusingonsomeonenewhelpsanxiouslyattachedindividualsletgoofex-partners.PersSocPsycholBull35:1382–1394.
SprecherS,FelmleeD,MettsS,FehrB,VanniD(1998)Factorsassociatedwithdistressfollowingromanticrelationshipdissolution.PersRelatsh15:791–809.
MarshallT.C., BejanyanK., FerencziN. (2013). Attachmentstylesandpersonalgrowthfollowingromanticbreakups:Themediatingrolesofdistress,rumination,andtendencytorebound.PLoSONE,8, e75161.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貓心
75篇文章
・
83位粉絲
+追蹤
心理作家。
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1
1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3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4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6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被蒼蠅拜訪過的食物還能吃嗎?——來認識經常「梳理」身體的大自然清道夫!
牛雜湯裡各種奇形怪狀的「牛肚」到底是什麼?
分手心理學:分手後還當朋友,怎樣才能過得好?──依附理論系列(十八)
依附理論番外篇:貓奴請注意!家中主子的依附型態,可能和你的個性有關?
這樣聊天讓「愛情地圖」常保更新:由《我們不能是朋友》失溫的感情長跑談起
2
6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2
6
2
被蒼蠅拜訪過的食物還能吃嗎?——來認識經常「梳理」身體的大自然清道夫!
Fisher
・2021/12/10
・2600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反芻(4)
微生物(92)
澱粉酶(2)
病原體(8)
細菌(136)
蒼蠅(6)
遺傳學(2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陽光、草地、藍天白雲,你與朋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天,躺在草地上仰望著天空,心裡想著,哇這真是野餐的完美天氣。
突然眼角餘光似乎瞄到了什麼朝你飛來,你定睛一看,發現一隻肥大的蒼蠅停留在你腳上,對你「毛手毛腳」地摩娑著,不知道在做什麼。
常見的家蠅(Muscadomestica)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昆蟲之一。
圖/StephenDoggett(NSWHealthPathology)
蒼蠅長得很嚇人,卻比靜香還愛洗澡?
蒼蠅只要著陸,就會使用腳上的感受器,來確認自己是不是停留在值得吃的營養的東西上,來更好地了解自己停留的地方。
他們會先透過摩擦雙腿,來清潔身上的刷毛和腳上的細毛,以及身上的味覺傳感器,這個動作被稱為「梳理」(grooming)。
因為環境中必定帶有灰塵,在飛行的時候,他們身上的灰塵就會增加,因此在每次停留時,他們都會對身上進行梳理。
有沒有覺得他們出乎意料的還挺愛乾淨?梳理通常從前到後,從頭部開始,梳理的過程則會因為身上不同部位灰塵的變化而隨時改變,使得每次梳理的部位順序都不同,只有一個規則,就是一定會從「頭」開始。
在梳理的過程中,蒼蠅身上的神經元傳導會隨時傳回身上灰塵的資訊,蒼蠅的梳理也會隨之改變。
因此你會發現,他們每次先清理完頭部後,會搓搓手彈開灰塵,接著有時梳理背部,再梳理頭部,有時先梳理腳,再梳理背部,而看不出一定的規則。
不過,我們大概可以依據他清理身上灰塵的頻率來推測,他清理自己的頻率大概會比你打掃自己的房間還要頻繁。
蒼蠅出乎意料的愛乾淨,牠們梳理的規則,就是一定從「頭」開始。
資料來源/YouTube
蒼蠅其實沒有牙齒,只能吃流質食物?
所以蒼蠅停下來很久的時候,到底在幹嘛?
人類不需要通過吐痰和反芻來從食物中獲取營養,但是人類的唾液中會產生一種消化液「澱粉酶」(Amylase)來輔助你分解食物。
當你在咀嚼食物時,它會將食物預先消化一些,並將你原本嚐不出味道的澱粉分解成雙醣(例如麥芽糖)——這就是麵包及饅頭等澱粉類食品在嘴裡會越嚼越甜的原因。
而蒼蠅也是透過一樣的方式來分解食物。
目前已知世界上有超過110,000種蒼蠅,大部分都沒有牙齒,無法透過啃咬與咀嚼來消化攝取固體食物,而必須吐出一些富含酶的口水來溶解食物。
他們的口器就像一根吸管,會先吐出消化液,讓食物變成流質,然後再吸收。
除此之外,為了在他們的胃中容納更多食物,有些蒼蠅會將食物反芻成嘔吐氣泡,讓食物變乾,減少已經吃過的食物中的液體,就像是吸收已經濃縮的營養。
大部分的蒼蠅都沒有牙齒,牠們用來攝取食物的口器就像一根吸管。
資料來源/YouTube
蒼蠅的口水有毒嗎?
蒼蠅的停留的確對動物的健康有風險,但卻不是因為蒼蠅本身或牠的口水具有毒性。
雌性蒼蠅會透過將卵產在即將腐爛的有機物質上,給予卵成長所需的營養,他們的幼蟲——也就是蛆——會在化蛹前吃掉腐爛的有機物質,並在幾天後成為成年蒼蠅。
因為蒼蠅主要以腐爛食物為食,所以雖然他們沒有毒,不會咬人,也不會像蚊子一樣透過口器傳播病原體,但在他飛來飛去的時候,可不只會拜訪你的餐盤,而會花更多的時間停留在包括動物屍體、糞便、壞掉的食物之類,充滿微生物的腐爛有機廢物上。
這就給了細菌搭便車的機會。
如果蒼蠅停留在一處的時間夠長,細菌、寄生蟲或其他微生物,就可以透過蒼蠅的腳和身體轉移陣地。
有許多病原體就是這樣被傳播而引起疾病的,例如霍亂和傷寒。
顯然地,這比他們吐出口水還要危險得多了。
蒼蠅真心噁!但仍是生態循環的重要角色
所以,對,蒼蠅不只是看起來很噁心,而是真的很噁心。
你可能會想說這種生物到底有什麼存在的意義,聽起來只有缺點啊!但出乎意料地,他們在大自然環境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們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幫助動植物分解為微生物,以再次進入食物鏈;他們也是重要的授粉群體,以及青蛙、蜥蜴、蜘蛛和鳥類的良好食物來源,他們的存在,在大自然的循環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另外,近代科學的進步,使得蒼蠅在很多地方都有了用處,甚至讓蒼蠅可以幫助破案和治療受感染的傷口,協助人類達成許多科學里程碑(當然不是每種蒼蠅,也不是你隨手抓到的隨便一隻蒼蠅啦)。
例如,大家在生物課都學過,果蠅在生物學研究中佔有怎樣的一席之地。
除了讓我們理解遺傳學外,世界各地有許多醫學科學家,更透過研究果蠅,來尋找遺傳疾病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除此之外,人類也開始研究昆蟲眼中的世界,他們的感官、以及他們如何利用視覺、如何飛行。
透過這些研究與知識的發展,我們可以建造更好的機器人。
黑腹果蠅(Drosophilamelanogaster)在遺傳學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
圖/維基共享資源
如果有機會到戶外走走,你可以觀察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蒼蠅飛到花叢裡,當起授粉者,在花與花之間移動。
不過,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畢竟蒼蠅可以看作是一架微生物搭乘的飛機,要小心看待他所停留過的食物。
如果一隻蒼蠅在我們的食物上走動了夠久,就會給予微生物上下飛機的時間,留下病原體的機會就很高;如果蒼蠅停留的時間很短、不超過幾秒鐘,微生物轉移的機會就比較低,你的食物就可能沒什麼問題,所以不需要過於恐慌。
當然,如果你覺得蒼蠅爬過就是很髒,想要直接把食物丟掉,的確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參考資料
Dofliesreallythrowuponyourfoodwhentheylandonit?
ShouldIthrowawayfoodonceaflyhaslandedonit?
SpatialComparisonsofMechanosensoryInformationGoverntheGroomingSequenceinDrosophila
TrillionsofFliesCan’tAllBeBad
蒼蠅為什麼老是在搓手?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2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sci-1
2021/12/10
回覆
“當你在咀嚼食物時,它會將食物預先消化一些,並將你無法吸收的澱粉分解成單醣,例如葡萄糖。
”這段文章內容可能有誤。
唾液澱粉酶與澱粉作用後的主要產物是麥芽糖,很遺憾的屬於雙醣。
#2
鄭國威Portnoy
2021/12/10
回覆
嗯,#1說的沒錯,唾液澱粉酶將澱粉變成雙糖麥芽糖,不過這篇文章引用的Conversation原文的確是寫單糖葡萄糖,真怪。
稍微查了一下,蒼蠅的唾液應該也是alpha澱粉酶,而不是其他能產出葡萄糖的酶。
Fisher
5篇文章
・
3位粉絲
+追蹤
想藉由慢慢把知識收入囊中的方式來長大的一條魚,著迷於各種領域知識,想嘗試把困難的事情變簡單,並試著找方法讓自己跟別人都可以享受沒有目的性的吸收知識的快樂。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1
1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3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4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6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當人們對細菌一無所知、當醫生不洗手:生產,就像是去鬼門關前走一趟──《厲害了,我的生物》
葡萄酒變酸了?這可不能忍!巴斯德揪出「乳酸菌」,成功拯救法國的釀酒業──《厲害了,我的生物》
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的最大細菌,平均長度大於0.9公分
大腦與微生物的熱線:腸腦軸線
基因神剪CRISPR:當初被發現及命名的故事——《破解基因碼的人》
0
0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2
老是想著前任的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依附理論系列(十一)
貓心
・2017/10/27
・3654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SR值502
・六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分手(25)
反芻(4)
成長(5)
焦慮依附(8)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欸欸,怎麼辦,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變得不是焦慮依附者啊?」自從開始寫依附理論的文章之後,偶爾就會接到朋友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在我開始寫依附的時候,也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
畢竟身為一個焦慮依附者並不好受,在關係裡面充滿了不安全感,分手之後又會一直惦記著對方,如果把這些事情跟朋友說,又常常會得到「你根本是自作自受,看開一點」之類的答案,讓人聽了非常生氣。
source:AlwaysShooting
但是,身為焦慮依附者,真的錯了嗎?真的非得變成安全依附者才是好的嗎?這一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從分手後調適的觀點,來談談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
從閱讀這些論文以及讀後的反思,也許能讓我們看見,焦慮依附者的不同面貌。
分開了,然後呢?分手後脫離依附的三階段
焦慮依附者在分手又會一直惦記著對方,圖/byTumisu@pixabay。
談到分手後調適,不安全依附者,總是在這階段裡充滿了痛苦。
JohnBowlby曾在其依附三大著作的第三本《loss》當中,提到了分手後的三個階段[1]:
1.抗議(protest):
處在這個階段的人,可能會常常淚流滿面,為了分手暗自啜泣,有時候又很討厭這樣的自己,同時又對分手這件事情感到生氣。
氣自己,也氣對方,很想繼續信任感情,但發現自己卻做不到。
明明很恨對方,但又不爭氣地拿起來手機撥給對方,不停地被轉到語音信箱之後,又暗自裡不斷責罵自己如此愚蠢的行為。
2.絕望與難過(despairandsadness):
認為要和對方重新回到關係內,似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於是對復合或是回到重前的美好感到絕望,開始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
在這個階段裡的人,最怕的似乎就是「此生已經決心自己過沒有你,卻又突然聽到你的消息」,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第一和第二階段,並不是依序出現的階段,而有可能反覆地經歷這兩個階段。
3.重整(reorganization)與脫離(detachment):
不再對對方有依附的行為,開始能夠回到一個人的生活,而不再那麼輕易地被對方一點點的消息所左右。
那麼焦慮依附的人,又是如何經歷這些階段的呢?
高焦慮依附者,在分手之後,很有可能長時間耽溺於過去、不斷反覆停留在抗議和絕望難過的階段當中;有時候覺得已經沒希望了,有時候又因為從朋友那邊聽來的一句話,又想開始嘗試要和對方聯繫。
對於焦慮依附者而言,要忘掉對方很困難;明明想著要走出來,但不知道為什麼卻又總是走不出來。
面對這樣的痛苦,焦慮依附者有的會透過酒精、藥物濫用來短暫逃離,有的人會失去自我感,彷彿自己不存在世界上、行屍走肉的生活著,焦慮依附者習慣於放大情緒,也因此,在分手之後,他們感受到的壓力,比其他依附類型者都來得更大[2~7]。
焦慮依附者在分手之後,總是會感覺到自己被前任、被回憶、被痛苦給束縛住,他們討厭自己這樣、不斷地責怪自己,卻又無可奈何。
圖/作者攝影。
然而,焦慮依附者會耽溺於前任,總是困在情傷當中走不出來,是不是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呢?事實上焦慮依附者自己其實也是千百個不願意。
就如同我前面依附系列的幾篇文章當中所提及的,焦慮依附者害怕自己被拋棄、渴望透過親密尋求安全感,也因此,他們總是對分離這件事情念念不忘,不斷地想要重拾與對方的親密,害怕自己一個人的感覺。
如果今天只有我一個人,是不是就代表大家都不愛我了呢?我果然是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但我還是好想要被愛啊。
我真的好怕好怕自己一個人,但我又好討厭自己總是這麼依賴別人……
在分手之後,焦慮依附者總是感到莫大的壓力,他們習慣於放大情緒,讓自己更加走不出來,過去的研究總是這麼寫著。
然而,若是如此,焦慮依附者又要如何生存下去呢?
焦慮依附者在分手後的生存之道
或許 從痛苦中成長,便是焦慮依附者的座右銘吧?有研究也提到,焦慮依附者不但在分手後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極大的壓力之中,同時也會不斷去咀嚼傷痛、不斷想著前任,卻又同時對於自己克制不了自己思念前任這一點感到憤怒與可悲;焦慮依附者也相對比較容易在分手後和別人約炮,透過肉體上的親密,讓自己有再次被擁抱的感覺。
或許在台灣這種相對比較對性保守的國家,約炮的情況沒有歐美來得頻繁,但焦慮依附者也很容易在分手後經歷許多的籃板球式戀愛(rebound,剛跟前任分手卻馬上找的備胎情人),儘管自己還忘不掉前任,但還是會透過找尋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焦慮依附者才會感到比較安心[3]。
但在外人的眼中,這些情況如果戴上了「道德判斷」的眼鏡的話,或許都會遭來許多責備;也因此,許多焦慮依附者總是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
會覺得自己很髒、覺得自己很隨便,會常常被朋友批評說很糟糕、無縫接軌、一直換男/女朋友、很花心……但是對於焦慮依附者而言,籃板球式的戀愛,卻是讓他們得到安全感很好的方式。
能不能給我一些溫暖,就如同玩偶一般,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溫暖。
圖/作者攝影
用個譬喻或許會容易理解一些:有一些人,害怕吵鬧的地方,他們到了嘈雜的地方,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很痛苦;有一些人,特別無法忍受擁擠的環境,只要搭上早上8點通勤時的捷運,他們就會噁心暈眩不自在。
而焦慮依附也是如此,這是他們先天的體質,害怕孤單、害怕一個人,儘管談的戀愛或許不長久,但是在一段與一段關係之中,反而讓他們能過得比「一直單身」來得更好。
透過這些,到底能讓焦慮依附者獲得什麼?有研究便指出,雖然焦慮依附者有著較高的分手後壓力、較容易談籃板球式戀愛、較容易不斷咀嚼分手後的痛苦;但是,隨著時間慢慢地遞移,焦慮依附者卻有著一個很奇妙的特點:「他們在分手後的自我成長,比低焦慮依附的人來得高出許多。
」而且隨著分手時間越久,這樣的情況越能顯現出來[8]。
在分手後混亂的歷程裡,隨著長時間的消化,他們漸漸地學到了如何改變自己的缺點,如何找到自己生活中的興趣,而不再只是依賴著對方,開始發現自己比自己想像中來得還更有力量。
這聽起來或許很弔詭,明明看似要不斷重新依賴著對方,得透過不斷談短暫的戀愛來生存下去,又為什麼能長出這些力量呢?這或許得回到依附本身的概念:依附,是為了讓我們在面對挫折時,有一個足以依靠的伴,在關係穩定時,能夠探索自我的興趣,探索未知的社會。
雖然焦慮依附者,此時此刻依賴的,或許不是天長地久的那個伴,但是有了這些陪伴,讓他們更有力量去找尋自我。
焦慮依附者更能在分手後混亂的歷程中學習,圖/byjmesquitaau@pixabay。
焦慮依附者一直換伴侶,並不是不愛對方,而通常是焦慮依附者太過於害怕自己被拋棄,所以才會反反覆覆的鬧情緒,使得對方感到自己難以承受,因而總是選擇離去。
當焦慮依附者和你在一起,卻仍然想著前任時,並不是他不愛,而是他們真的忘不了前任,而你讓他感到了安全感,所以他才選擇停留下來。
他們需要的是有人懂他,告訴他「其實我可以接納你,不會輕易地拋棄你。
」讓他們感到安心、感到自在,而不是質問他「你真的愛我嗎?愛我幹嘛還要跟我提到前任。
」這會讓他們更加自責、更加深信「我果然找不到有人愛我」,在焦慮依附者的眼中,他們總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好,他們是脆弱無助的,渴望有一個人來擁抱他們,但又不相信這個人會出現,所以得不斷地透過找尋對象,嘗試找尋茫茫人海中,願意接納自己的那個人。
就像是一個人在缺錢的時候,聽到朋友提到任何有可能獲利的投資方式,都會想去嘗試看看一般,畢竟他們如果不賭一把,根本不可能活下去。
焦慮依附者便是如此,即便他們認為找到能夠接納自己的人很困難,但他們如果不去找,就會感受到痛苦、無助、焦躁、憤怒、絕望與混亂,於是即便機率再低,他們都會想嘗試看看,如此而已。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真的能接納他的人。
當你的朋友是焦慮依附者時,他需要的不是你責怪他「為什麼你又一直換伴侶,真的很花心。
」在大多時候,他們是被拋棄的一方;他們也不需要你責怪他「為什麼分手這麼久了,還想著對方。
」那是因為他們需要,他們需要透過思念、在心理上依附著前任,儘管那樣很痛苦,但卻是他們找尋人生意義的方式。
我們追求的,並不是一個看似盡善盡美的世界,而是一個適合自己生存下去的世界。
關於依附,歡迎參考作者的依附理論系列。
延伸閱讀
BowlbyJ(1980)Attachmentandloss:Vol.3:Loss.NewYork:BasicBooks.
SbarraDA,EmeryRE(2005)Theemotionalsequelaeofnonmaritalrelationshipdissolution:Analysisofchangeandintraindividualvariabilityovertime.PersRelatsh12:213–232.
DavisD,ShaverPR,VernonML(2003)Physical,emotional,andbehavioralreactionstobreakingup:Therolesofgender,age,environmentalinvolvement,andattachmentstyle.PersSocPsycholBull29:971–884.
MarshallTC(2012)Facebooksurveillanceofformerromanticpartners:Associationswithpostbreakuprecoveryandpersonalgrowth.CyberpsycholBehavSocNetw15:521–526.
SaffreyC,EhrenbergM(2007)Whenthinkinghurts:Attachment,rumination,andpostrelationshipadjustment.PersRelatsh14:351–368.
SpielmannSS,MacDonaldG,WilsonAE(2009)Ontherebound:Focusingonsomeonenewhelpsanxiouslyattachedindividualsletgoofex-partners.PersSocPsycholBull35:1382–1394.
SprecherS,FelmleeD,MettsS,FehrB,VanniD(1998)Factorsassociatedwithdistressfollowingromanticrelationshipdissolution.PersRelatsh15:791–809.
MarshallT.C., BejanyanK., FerencziN. (2013). Attachmentstylesandpersonalgrowthfollowingromanticbreakups:Themediatingrolesofdistress,rumination,andtendencytorebound.PLoSONE,8, e75161.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貓心
75篇文章
・
83位粉絲
+追蹤
心理作家。
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1
1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3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4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6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被蒼蠅拜訪過的食物還能吃嗎?——來認識經常「梳理」身體的大自然清道夫!
牛雜湯裡各種奇形怪狀的「牛肚」到底是什麼?
分手心理學:分手後還當朋友,怎樣才能過得好?──依附理論系列(十八)
依附理論番外篇:貓奴請注意!家中主子的依附型態,可能和你的個性有關?
這樣聊天讓「愛情地圖」常保更新:由《我們不能是朋友》失溫的感情長跑談起
3
14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3
14
2
牛雜湯裡各種奇形怪狀的「牛肚」到底是什麼?
Carol
・2021/01/20
・2851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SR值509
・六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反芻(4)
國中生物(86)
微生物(92)
毛肚(1)
牛百頁(1)
甲烷(14)
瘤胃(2)
皺胃(1)
科學生(393)
科普閱讀力大賽(457)
細菌(136)
草肚(1)
蜂巢胃(1)
重瓣胃(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作者/CarolHsu|生科系畢業,目前工作與臨床試驗相關。
喜歡植物,想要小丑魚。
晚餐吃飽後,總想嚐一點不一樣的味道。
沒錯,對於女孩來說,總有第二個胃來裝下甜點,可是,不只是愛吃甜點的女孩,有多一個胃,身為反芻動物的牛,更是號稱有四個胃……。
等等,牛真的有四個胃嗎?
對於愛吃甜點的人就像第二個胃可以裝甜點。
圖/pixabay
牛其實只有一個胃啦
不過,牛其實只有一個胃,只是區分成四個「胃部」(一個胃中的不同區域)以利於反芻。
反芻,可讓食物在口中反覆咀嚼,一來可以使粗糙纖維的牧草或飼料完全消化。
二來可以縮短在外進食停滯的時間,先將食物暫存在胃部,待處在安全適合的環境時,再細細咀嚼。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牛的嘴巴總是不停地嚼阿嚼的,舌頭更是沒有停過。
所以,那熱騰騰的牛雜湯、香噴噴的滷牛肚還有好吃的毛肚鍋,其實不是吃牛的不同胃,只是不同胃部喔。
長得不一樣,但都是同一個胃的不同胃部。
圖/pixabay
但是,明明吃的是同一個牛胃,為什麼外觀差這麼多?在餐桌上,牛肚與毛肚的樣子大不相同,有的是蜂窩狀,也有一小格小格子;有的則是長條狀有細小突起;有些則是像百頁狀,層層堆疊。
這些形態上的差異,是源自於四個胃部的功能差異。
牛胃組成的四個部分,分別是瘤胃、蜂巢胃、重瓣胃、皺胃。
這四個胃部不僅外觀與功能不同,體積大小也有所差異。
牛的胃有分四個不同的胃部。
圖/pixabay
儲存食物的牛胃第一關——瘤胃
當食物進入到牛的口中,由食道連通到的胃第一個胃部是「瘤胃」。
瘤胃(Rumen),是牛隻身體中體積最大的胃部,約佔了牛隻腹腔75%的體積,可用來暫存食物。
在瘤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原生生物。
牛的瘤胃,因為外觀毛茸茸,也被稱為「草肚」。
圖/Wikipedia
藉由微生物們的幫助及由口中分泌的唾液,促使食物在此發酵及分解。
在瘤胃的無氧環境中,微生物的存在可以調節pH值,並且藉此使植物的木質纖維素得以發酵成揮發性脂肪酸(VolatileFattyAcids,VFAs)等有機物質,後續可被用來生合成能量。
防止囫圇吞棗的關卡——蜂巢胃
第二個胃部,是蜂巢胃(Reticulum),又稱「網胃」,外觀是有一個一個六角形方格的蜂巢狀,是食物通過瘤胃後的下一個胃部。
不過,蜂巢胃和瘤胃並非完全獨立,兩者之間僅由一層肌肉組織分隔,因此兩者又合稱為「蜂巢芻胃」(reticulorumen)。
瘤胃及蜂巢胃的環境相似,皆含有大量微生物來促使植物分解。
牛的蜂巢胃,在菜餚裡俗稱「牛蜂胃」或「金錢肚」。
圖/Wikipedia
蜂巢胃主要的功能就是集結小分子的食團,讓這些食團到下一個胃部。
蜂巢胃的特殊構造也可以防止較硬、較大的食物直接進入後段的消化系統,可讓食物再退回瘤胃消化,或是回到口中重新咀嚼。
食糜回到口中與唾液混合,也就是反芻。
光是反芻的動作,牛隻一天就得花上6~8小時。
吸收食物水分——重瓣胃
接下來的胃部則是重瓣胃(Omasum)。
球形的重瓣胃,連接蜂巢胃及皺胃,和蜂巢胃其實相隔不遠。
重瓣胃也因為構造層層堆疊著,在飲食上甚至有著「牛百頁」之稱,層層重瓣的大小不一。
有「牛百頁」之稱的重瓣胃。
圖/Wikipedia
隨著蜂巢胃的收縮,消化食團斷斷續續地進到重瓣胃。
重瓣胃阻隔了固體、粗糙、尚未磨碎的食團,使其聚集在此,並可再退回蜂巢胃消化。
經由重瓣胃繼續進到皺胃的主要為流質或稀狀的物質,進行進一步地消化。
在相關研究指出,重瓣胃也可以吸收部分水分。
真正消化的地方——皺胃
最後,則是有「真胃」之稱的皺胃(Abomasum)。
皺胃的功能和單胃動物(不進行反芻的動物,例如人)最為相似,具有可以分解食物的消化液可用來分解蛋白質的消化酵素,且含有可殺菌的鹽酸,還有來自胰臟的消化液會匯集於此幫助食物消化。
連接在皺胃後方的小腸及大腸則是進一步地進行營養吸收。
牛的皺胃。
圖/Wikipedia
能消化牧草纖維的秘密
不過,與人類胃不同的是,牛的胃有著大量微生物軍團。
在牛胃這個高溫、厭氧且酸鹼值略酸性的環境,非常適合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等微生物生存。
其中纖毛蟲(Ciliateprotozoa)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其種類更是超過細菌,而厭氧性的真菌,雖然數目及種類較少,但對於分解植物纖維是相當重要的。
牛胃中的微生物可分解植物纖維。
圖/pixabay
先前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團隊透過將43隻乳牛牛胃中的微生物DNA定序及交叉比對基因資料庫,鑑定出913種微生物,且其中大部分的微生物目前仍是未知的,並從這些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中,可發現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enzymes,CAZys),有助於將牧草中的纖維素分解,轉換成有價值的養分。
因此,對於牛隻而言,瘤胃發育及環境中的菌相,會直接影響牛隻吸收營養成分的能力。
牛隻瘤胃中的微生物軍團,影響著產乳效益及甲烷的排放量及習性。
胃中的菌相會影響牛隻吸收養分的能力。
圖/pixabay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展,肉類食用及乳品的需求量大幅提升,促使著牧場畜養更多的牛隻。
牛隻所進食的富含纖維的草料能在瘤胃中被微生物發酵而產生醣類,醣類進一步發酵的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物質。
這些牛隻進食時所排放甲烷也被視為影響全球溫室效應的一個因素。
牛隻排放甲烷的過程,其實與瘤胃中的菌相有著密切關連。
參考資料
Stewart,R.D.,Auffret,M.D.,Warr,A.,Wiser,A.H.,Press,M.O.,Langford,K.W.,…&Roehe,R.(2018).Assemblyof913microbialgenomesfrommetagenomicsequencingofthecowrumen.Naturecommunications,9(1),1-11.Wallace,R.J.,Sasson,G.,Garnsworthy,P.C.,Tapio,I.,Gregson,E.,Bani,P.,…&Snelling,T.J.(2019).Aheritablesubsetofthecorerumenmicrobiomedictatesdairycowproductivityandemissions.Scienceadvances,5(7),eaav8391.Bauchop,T.(1979).Rumenanaerobicfungiofcattleandsheep.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38(1),148-158.Okine,E.K.,Mathison,G.W.,Kaske,M.,Kennelly,J.J.,&Christopherson,R.J.(1998).Currentunderstandingoftheroleofthereticulumandreticulo-omasalorificeinthecontrolofdigestapassagefromtheruminoreticulumofsheepandcattle.Canadianjournalofanimalscience,78(1),15-21.DNAstudyofcowstomachscouldaidmeatanddairyproduction—ScienceDailyGutbacteriacouldbekeytoproducingtastiercow’smilk|Science|AAASRuminantDigestiveAnatomyandFunctionTripe–Wikipedia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3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Homosapiens
2021/01/24
回覆
建議作者可以放一張四個胃部的示意圖有點難想像
還有一層肌肉組織分隔是像隔一層膜一樣嗎
#2
鄭國威Portnoy
2021/02/01
回覆
#1
這裡有一張比較清楚的示意圖
https://www.grahamsfamilydairy.com/news-events/blog/how-many-stomachs-does-cow-have
#3
Homosapiens
2021/02/01
回覆
#2感恩
Carol
7篇文章
・
5位粉絲
+追蹤
Carol|生科系畢業,喜歡植物,喜歡小丑魚。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1
1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3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4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6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當人們對細菌一無所知、當醫生不洗手:生產,就像是去鬼門關前走一趟──《厲害了,我的生物》
葡萄酒變酸了?這可不能忍!巴斯德揪出「乳酸菌」,成功拯救法國的釀酒業──《厲害了,我的生物》
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的最大細菌,平均長度大於0.9公分
大腦與微生物的熱線:腸腦軸線
基因神剪CRISPR:當初被發現及命名的故事——《破解基因碼的人》
0
0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1
分手心理學:分手後還當朋友,怎樣才能過得好?──依附理論系列(十八)
貓心
・2020/08/05
・5130字
・閱讀時間約10分鐘
・SR值484
・五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依附關係(3)
分手(25)
分手後關係(1)
調適(4)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我們每個人,都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們,有著不同程度的依附關係。
而分手後與前任的聯繫,更是有可能剪不斷理還亂,依附系統不會那麼快就善罷甘休的!分手後如果跟前任保持互動,對於生活或情緒是好事嗎?跟依附又有怎麼的關聯呢?本篇文章就要來介紹我研究論文的主題!
在此感謝眾位填寫量表的人,以及教授們的協助,我的畢業論文終於產出來了。
這一篇論文的主題,可想而知圍繞在依附理論,而且還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分手後與前任依附關係的調查!
分手還保持聯繫,你說奇怪不奇怪。
圖/giphy
有些人可能會直覺反應:分手後,還與前任有所聯繫,聽起來不是怪怪的嗎?別著急,在國外的文獻上早就發現,有許多人在分手之後還會和對方當朋友,甚至是繼續維持著性愛的關係。
但國內呢?很抱歉,在我做這篇研究之前,國內的資料數是0。
所以,欲知國內情況如何,請看下面敘述分解!
分手後能不能繼續聯絡,與「交往時」的逃避程度有關?
交往時的依附風格,會影響「分手後會不會持續聯繫」。
我們無法鐵口直斷說事情就是這樣,只能說在研究結果上,有著這樣的傾向。
在我的研究中,用了所謂的ANOVA,透過分手後的關係類型,來回推交往時的依附分數是否有所差異。
由於我的樣本收集的緣故,因此懂研究方法的人就知道,這不能推論說交往時的依附風格會影響分手後的關係類型。
用個簡單一點的比喻就是:
我今天走進一座果園,A果園的橘子比較多,B果園的芒果比較多,但我不能保證說,A果園的土壤一定比較適合種橘子,B果園的土壤比較適合種芒果。
(聽不懂統計方法的就跳過這句話吧!)
總而言之就是呢,我把分手後與前任的關係分成了四種:
無聯繫型:在分手之後,彼此幾乎或完全不再有聯絡。
被迫聯繫型:當事人無意願繼續連繫,但因為一些外力因素(如上課、社團),使得彼此被迫有所交集。
分手後友誼型(post-dissolutionalfriendship):在分手之後,彼此成為普通朋友。
似戀關係型:分手後彼此的互動仍然和情侶很類似,例如會接吻、牽手、擁抱、做愛等等。
在我收集到的樣本裡面,有494人和前任毫無聯繫,87人屬於被迫聯繫,還是朋友的高達161人,而似戀關係的也有20人。
結果呢,根據分析發現,不同分手後的類型,在交往的時候,他們的焦慮分數平均值分別是:3.45、3.36、3.43、3.78,在統計上不具有顯著的差異。
看到這邊,你或許會想問:「欸~不是應該交往的時候越焦慮,分手之後越會去跟對方勾勾迪嗎?怎麼分手後有聯繫的人,焦慮分數和沒有聯繫的一樣呢?」這是因為,你要勾勾迪,也要對方願意配合你演出啊!如果只有你單方面想跟對方保持聯絡,對方卻不想的話,那也連絡不下去啦!
至於不同分手後類型的人,在交往時的逃避分數,就有明顯的差異了:無聯繫型的平均逃避分數是3.15,被迫聯繫型是3.26,分手後友誼型是2.74,似戀關係型是2.50,很顯然的,前面兩組看起來就比後面兩組高。
聯繫或是不聯繫。
圖/pixnio
如果精確一點的用事後比較來看,確實,無聯繫型跟被迫聯繫型的逃避分數,都比分手後友誼型跟似戀關係型來得更高。
也就是說,老子、老娘在交往的時候就越不想跟你親近、越是逃避,分手後自然就不會想跟你做朋友或糾纏不清啦!
唉!俗話說的好,交往是兩個人的事情,分手是一個人的事情,分手後能不能聯繫下去,也得雙方都願意才行!
排除分手時間超過一年的結果:還是一樣
欸~等等,我剛剛好像忘了說一件事情,這份問卷裡面,與前任分手時間的範圍居然有0個月到104個月啊!天啊,有些人分手不到一個月,心還在淌血的寫我這份問卷,有的人分手104個月……那就是快9年了,這樣的資料真的準嗎?順便提一下平均數跟標準差吧,這群人平均分手了24.74個月,標準差則是22.42個月。
沒關係,那我就把所有分手超過12個月的人全部刪掉,再重新跑一次,看看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吧!
結果發現,刪掉了分手超過12個月的資料之後,比例上幾乎沒有變化嘛!
好,沒關係,我們再來看看分手後的關係類型跟交往時的焦慮分數與逃避分數有沒有關係呢?
分析顯示,焦慮分數還是沒有顯著差異,而逃避分數有著顯著差異。
無聯繫、被迫聯繫、分手後友誼、似戀關係的平均值分別為3.05、3.23、2.66、2.59,前三者的逃避平均差異就沒有篩選前的數據那麼顯著了,而似戀關係和前兩者則沒有顯著結果。
當然,如果用嚴謹一點的統計來看,14個人的似戀關係組,樣本過小,要顯著本來就有一定的困難度,所以參考價值也就沒有那麼高嘍。
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差異?
啊,說到這裡,好像又該討論一件事情:樣本包含同性戀和異性戀,這兩者會不會有所差異?
在我收到的樣本之中,有663名異性戀,99名同性戀(更精確的來說,應該說是前任是同性或異性)。
四種類型對應到同異性戀的人數與平均數如下表:
異性
逃避平均
同性
逃避平均
無聯繫
438
3.17
56
3.02
被迫聯繫
69
3.29
18
3.15
分手友誼
136
2.78
25
2.51
似戀關係
20
2.50
0
—
有些謠傳認為同性戀的關係比較糾纏不清,結果事實上卻顯示:所有的似戀關係都來自於異性戀呀!
結果顯示,不同分手後關係類型,在交往時的逃避分數上有所差異;至於同性戀/異性戀,則不會影響逃避分數的差異的啦!
以後別做朋友?分手後做朋友真的會過得比較差嗎?
如果只是把研究問題放在交往時的依附關係與分手後的關係類型,這篇論文未免也太無聊。
事實上,我更好奇的是,分手之後跟對方當朋友,到底好不好?我相信這也是許多人的困惑:既然有20%的人在分手後和對方做了朋友,那麼周興哲苦苦相勸要我們「以後別做朋友,朋友不能牽手」不就白搭了嗎?(誤)
那就來看看,不同分手後關係類型的人,在情緒適應與生活適應上的差別吧!
分手後的適應可以分為情緒適應與生活適應。
圖/giphy
咦,適應就適應,還有分情緒適應跟生活適應的喔?
是阿,情緒適應指的是「經歷分手事件之後,各式負面情緒出現的頻率」,得分越高代表情緒適應越差(邏輯上應該要再做轉換,姑且讓我偷懶吧)。
而生活適應指的則是「在經歷分手之後,能夠回歸日常生活、如平時一般面對日常生活的程度,或是將生活重心轉移至感情之外的其他層面的程度」,生活適應得分越低,代表在經歷分手後,在生活中適應得越好。
好吧,就讓我們來看看分手後的情緒適應吧: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無聯繫
494
2.78
1.28
被迫聯繫
87
3.04
1.21
分手友誼
161
2.83
1.21
似戀關係
20
3.77
1.07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到,分手後和對方斷絕聯繫的人,情緒適應的平均分數是2.78、被迫聯繫的人則是3.04、分手後做朋友的人是2.83、分手後和對方勾勾迪的人則是3.77。
很明顯的,似乎只有似戀關係的人,在情緒適應上來得比較差!在經過事後比較之後,也確實顯示了前三者的情緒適應沒有顯著差異,但前三者都比似戀關係適應得來得更好。
所以說,周興哲,你錯了!分手後也是可以好好做朋友的!
再來看看生活適應吧!生活適應呈現了同樣的結果: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無聯繫
494
4.63
0.89
被迫聯繫
87
4.62
0.90
分手友誼
161
4.55
0.86
似戀關係
20
3.97
1.17
前三者的生活適應沒有顯著差異,但前三者都比似戀關係適應得來得更好。
所以,周興哲,你又錯了!分手後也可以做朋友的,只要不是曖昧不明的關係,做朋友跟斷絕聯絡可以過得一樣好的!
分手後維持聯繫,依附關係差在哪?
不過,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為了針對那些分手後還有聯繫的人,與前任之間的關係品質到底如何,於是我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奇妙的名詞:「分手後依附關係」。
既然依附量表可以以爸爸為對象、媽媽為對象、朋友為對象、曖昧關係為對象、伴侶為對象,那又有甚麼原因不能以「前任伴侶的現行互動狀況為對象呢?」
於是啦,我就讓這些分手後和對方仍然有聯繫的人,填了所謂的「分手後依附關係量表」,來看看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純友誼與似戀關係差在哪?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分手後純友誼跟分手後勾勾迪之間,他們的「分手後依附關係」有何差別吧!
首先先看他們在分手之後,與對方互動的焦慮程度。
在那些分手後和前任是普通朋友的人身上,他們的焦慮程度只有2.20分,但和前任仍然類似於情侶的人,則有3.22分,有著顯著的差異存在。
也就是說,分手後和對方維持聯繫的人,如果你在聯繫的過程中,對對方的焦慮感越高,你就越有可能跟對方糾纏不清!
比較有趣的是,還記得前面說的嗎?這些人在交往時的焦慮分數相差不大──前者是3.43分,後者則是3.78分,是沒有顯著差異的。
但是,如果把交往時的焦慮分數,與分手後的焦慮分數,丟到皮爾森相關來跑的話,卻會發現兩者之間居然高達0.437的相關,且相關的顯著性高達.00,也就是說,那些交往時越焦慮的人,分手後與對方維持聯繫時,也會是高焦慮的那群人!
交往時既以感受到焦慮,那麼分手仍保持聯繫,可能還會是高焦慮的族群。
圖/giphy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交往時的逃避分數和分手後的逃避分數是否有關連性吧!如果把交往時的逃避分數,與分手後的逃避分數,丟到皮爾森相關來跑的話,會發現兩者之間居然高達.485的相關,且相關的顯著性高達.00,也就是說,交往時越逃避的人,分手後若與對方維持聯繫,也恰巧會是分手後越逃避的人!
而總結上面的這些話來說,當你在分手後與對方維持聯繫,若你的焦慮越高、逃避越低,你們的聯繫就越有可能變成勾勾迪的關係;反之,則比較有可能真的當普通朋友。
分手前的依附關係,將影響你的分手適應
但是,與前任有所聯繫,到底會對分手適應造成什麼樣子的影響呢?
前面提到,如果你是屬於普通朋友的聯繫,那麼你的情緒適應跟生活適應程度,和沒有在聯繫的人相比,是沒有差別的。
但是,與前任有所聯繫這件事情,其實代表著你和她之間依然存在著某種羈絆,只要有羈絆在,就一定會有依附關係。
於是,我把依附量表改寫成適合測量受試者分手後與對方的互動情形的形式,來測量他們在分手後的依附關係,是否會影響分手調適呢?或是只有交往時的依附關係,能夠預測他們的分手調適?
透過回歸分析,可以發現,如果是會和前任做朋友的人,交往時的焦慮程度會影響分手後的調適情形(β=.555,p<.001 https: trending related>
延伸文章資訊
- 1失戀走不出來?臨床心理師:你看不見房間裡的「大象」 - 經理人
癌症末期,病人會非常痛,常痛到睡不著,或精神很差,日漸消瘦。 安寧病房內還有護理師、心理師、宗教師的配置,協助病人處理面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以及 ...
- 2老是想著前任的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 - 泛科學
欸欸,怎麼辦,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變得不是焦慮依附者啊?」自從開始寫依附理論的文章之後,偶爾就會接到朋友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在我開始寫依附的時候,也曾經想過 ...
- 3失戀手記|分手以後,原來我還可以依賴我自己 - 女人迷
我知道自己有才能,有很多很好的資源,但是內心就是克制不住的恐懼和空虛,想要抓住些甚麼才踏實,很長的時間我都是一個人獨處,每當我焦慮的時候,我 ...
- 4面對分手的心理學方法:承認結束,才能擁抱開始
受過的傷,成為你的智慧與勳章. 〉〉愛,是有勇氣受傷. 〉〉分手後一個人的旅行:不是療傷,而是找到受傷前的自己. 〉〉誰沒失戀過?狠狠哭過再勇敢站起來.
- 5處於失戀痛苦中的你,想快一點走出來?心理師:先允許自已有 ...
失戀是一個非常感性的過程,它並不屬於理性的範疇。 失戀之後,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容易有一種體驗:感覺自己心裡空了一塊,有一種失落感,一種很強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