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發展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關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規律,還以當代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及其歷史趨勢為研究對象,所要揭示的是工業文明社會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官網|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組部12380舉報網|中組部黨建研究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網統一戰線新聞網|旗幟網
|中國人才網|中國人事考試網|工會新聞網|女性之聲|中國僑聯|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網|鄧小平紀念網
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理論黨建群團獨家視頻部委信息領導活動反腐評論黨史先鋒滾動綜合
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理論黨建群團獨家視頻部委信息領導活動反腐評論黨史先鋒滾動綜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構建和發展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
黃承梁
2019年02月22日16:00 來源:西北師范大學學報
原標題:構建和發展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由馬克思、恩格斯其后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關於人類社會普遍發展規律的科學學說和科學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自其誕生起,從來都是開放的理論體系。
隨著實踐和社會發展不斷總結、完善、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內容及其相應理論形式,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真正態度。
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本身存在著隨著實踐發展在若干宏大領域創新性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問題。
就生態文明建設而言,當今世界人與自然關系或對立或統一的關系,既不斷証明著自然辯証法的科學性,又在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辯証法。
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突飛猛進﹔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短短不到20年間,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遠遠超出了過去幾百年、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時代自然科學的眼界,極大地擴大和深化了人類對傳統自然界的認識。
生態文明建設,當其或有希望以生態社會全面轉型的形態出現,作為社會形態全面構成要素的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國家治理、制度建設、社會面貌、文化形態,表現怎樣、如何轉型、以何種方式轉型,馬克思主義經典創始人沒有給出具有答案,也沒有“生態社會”和“生態文明”這一術語。
就此而言,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証法、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是指導人類社會形成以來,關於如何看待、理解、處理和實踐人與自然關系的一般學說,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但它不是關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門學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著眼人民群眾新期待,以高遠的歷史眼光、開放的國際視野、深邃的辯証思維,全面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系統論述和深刻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涵(“兩山論”)、現實意義(“兩個清醒認識”)、歷史階段(工業文明與工業文明階段論)、歷史使命(中國夢與生態文明關系論)、戰略地位(“五位一體”、“四個全面”與生態文明關系論)、建設實質(生產力與環境保護論)、戰略舉措(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論)和系統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等事關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時代課題。
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論斷、系統理論,使生態文明以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姿態顯現在當代中國和現代世界面前,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獨立而光輝的篇章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關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規律,還以當代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及其歷史趨勢為研究對象,所要揭示的是工業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生態文明”社會運行的特殊規律,他明晰了生態文明發展的歷史階段,描繪了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總藍圖,擬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唯物辯証法和自然辯証法。
這正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獨特之處和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當代創立的歷史性貢獻。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明晰了生態文明發展的歷史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
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科學論斷,直觀地說,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形態、文明更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人類新的文明形態﹔二是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新階段的產物,是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
1、關於人類社會文明形態是以“自然歷史”轉移的客觀存在
文明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人類文明形態演進遵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范疇所揭示規律支配和運行。
生態文明是人類更高級別的文明形態,是人類社會新階段新的社會特征、文明特征。
筆者以為,生態文明是“生態社會”的文明,而非其它一切社會的文明,是打開“生態文明”內涵之鎖的唯一一把鑰匙。
生態社會的興起、建立和走向完善與成熟,同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一樣,本質上受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支配的,隻有如同“火和石器”於原始文明、“鐵和犁”於農業文明、“紡紗機和蒸汽機”於工業文明一樣,實現生態技術和生態工具的重大變革,才有可能形成建立在生態產業基礎之上的生態社會及其物質、制度和文化層次。
原始社會,人類用摩擦取火這個朴素、原始的“機械運動”轉化所形成的熱能“明於天人之分”,開啟人類文明征程﹔農業社會,人類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青銅器、陶器和鐵器的使用,特別是鐵器農具“犁”的出現,人類生產活動開始向著主動性和選擇性邁進。
恩格斯指出:“鐵劍時代,但同時也是鐵犁和鐵斧的時代,鐵已經在為人類服務”,“我們就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了”﹔目前整體來說仍然處於工業文明的當今時代,機械化大生產又是借助包括熱能在內的“能量”轉化為機械運動,維系工業文明的存續。
但首當其沖,歸功於200多年前蒸汽機的發明。
正因如此,恩格斯又指出:“蒸汽機是第一個真正性的國際性發明”。
生態文明社會的到來,其突破口,一定是表現在某項或系統性生態關鍵技術、生態產業的重大突破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制度和文化層面的引領與配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新發展理念,“創新”居首,其歷史意義或許在此。
當前,社會把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光放在環境保護部門身上,這是值得商榷的。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但是在某種程度上,環境保護是滯后的,是滅火員、消防員,哪裡有問題,事后更有力度的處罰型監管是其主要方式,盡管常常強調預防為主。
從部門管理的角度來講,發展改革委、科學技術部、教育部都有最直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的歷史使命。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全社會要以歷史眼光看待發展問題。
每個人都要勇於做“生態人”、“生態經濟人”,都要尊崇創新理念,創新人力,使現代生態技術科學成為推動生態文明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
從根本上說,每一次生產方式的大發展、大變革,都伴隨著文明的更替,都使人類的物質生活更加豐裕、精神生活更趨豐富。
這是歷史趨勢。
2、關於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新階段的產物、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
恩格斯指出:工業文明“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資產階級通過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以機器制造為基礎,擴展到採礦業、能源和原材料生產、石油和石油化工業、冶金和金屬加工業、汽車飛機制造等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醫療和服務業等等產業,促進人類跨入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和現代化時代,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繁榮與富足的現代社會生活。
辯証和坦誠地說,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創造物質文明的豐富,不僅是資產階段的任務,還是無產階級的任務。
社會主義本質上還要更好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誠如馬克思所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一方面神奇地發展了社會的生產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它同自己所產生的社會生產力本身是不相容的。
它的歷史今后只是對抗、危機、沖突和災難的歷史。
”20世紀中葉前后,在世界范圍內暴發的震驚世界的史稱為“八大公害”污染事件,遠比今日中國環境生態整體形勢嚴峻的多。
不單如此,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環境問題,既有直接破壞的一面,還有資源直接損耗的一面。
人類對如礦石、石油等各種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都已經達到極限﹔對原本具有恢復能力的土壤、陸地、海洋等資源的使用也正在接近極限。
由於發展理念錯誤,工業文明以“一物降一物”的理念在治理污染,如廢水、廢物等淨化設施的生產和建設導致的二次消耗和二次環境污染也很嚴重。
我國環境保護現實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也都很普遍,環境治理的成效還很不令人民滿意。
可以說,工業文明在它人定勝天價值觀指導下,對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進行根本性變革,整個工業文明社會的社會化大生產,其戰天斗地、創造和超越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全部物質財富總和的能耐令人嘆服﹔然而,其所形成的無以復加、積重難返、難以為繼的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緊張,亦令人生畏、生愕。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以人類嶄新的文明形態,要求重新審視工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緊張,以促進工業文明傳統產業結構、經濟結構、文化觀念、倫理道德、消費理念等的全面生態化、綠色化轉型為路徑,力圖構建公平、正義、綠色、生態、和諧的全人類共享的新文明模式。
當今時代,積極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回到原始文明朴素的原生態狀態,也不是要回到農業文明時代有限的生態平衡狀態,而是要在遵從和把握人類文明一定會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狀態的歷史趨勢中,以綠色化、生態化思維,積極建設超越工業文明狀態的人類嶄新的文明新形態。
這即是說,我們建設的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現代化新文明。
在此特別指出,黨的十九大強化了我們對現代化與生態文明關系范疇的基本認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描繪了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總藍圖
關於社會,馬克思在《雇佣勞動與資本》中所指出:“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
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系,構成為所謂社會。
”因而,社會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基於生產力發展所形成生產關系的總和。
不論是農業文明,還是工業文明,不論是封建社會還是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一種生產關系的總和。
“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
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
因而,經濟獨立自由的發展,事實上是基於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核心變革所引發的產業革命,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不外是資產者為了在國內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財產和利益所必然要採取的一種組織形式”的國家出現了,馬克思指出:“歷史任務就是要使政治國家返回實在世界”,因而從社會中分離出來的管理者,為了實現國家與社會的統一而非二元代理,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並規定了與該社會形態生產發展水平、經濟結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心理和政治心理。
傳統和歷史文化在此發揮了有利於國家管理者的揚棄角色。
換言之,隻有產業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多重變革,社會的文明形態才能夠形成。
工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如此,生態文明也毫不例外,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產業基礎)建設、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也都如此。
就此而言,三要素也好、多要素也好,再也沒有比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習近平總書記以如此朴實、清晰明了的科學論斷所闡明。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系統地論述指出:“歷次產業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有新的科學理論作基礎,二是有相應的新生產工具出現,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資熱點和就業崗位,四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調整並形成新的規模化經濟效益,五是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變革。
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積累和成熟中。
”因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要描繪和指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總藍圖,事關產業基礎、事關制度建設、事關文化建設。
1、生態文明建設總藍圖下的產業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新五化發展道路、“要深刻理解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社會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大意義”等科學論斷和建設思想,極大地凸顯了把生態文明放在優先地位、基礎地位、戰略地位,夯實生態文明社會產業基礎的基本路徑,這即是始終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素和內生動力﹔始終把整個生產過程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實現和確保生產活動結果綠色化和生態化的途徑、約束和保障。
在具體實踐上,不外乎兩點。
一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發展的綠色化,核心在於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即在資源上把節約放在首位,在環境上把保護放在首位,在生態上以自然恢復為主,講基礎、講底線(底線思維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鮮明的辯証法)﹔二是現代綠色、循環、低碳、生態產業新體系的規模化。
以“自然—社會—經濟”復雜巨系統的動態平衡為目標,以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轉化與生物生長的規律為依據,構筑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夯實生態工業經濟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這裡需要重點指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物質基礎和產業基礎的產業革命,其核心在於關鍵和重大生態技術的突破﹔也隻有核心生態技術的重大突破,作為國家基本國策的環境保護戰略才能躍升為建設生態文明的治國、治世戰略之中。
就此而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科學創新的有關論述,可以形成完整邏輯佐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已經走不通”,因而不能“老是在產業鏈條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線’的底端摸爬。
”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這都“不僅會從源頭上有效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改變制造業‘資源消耗大戶’、‘污染大戶’的面貌,而且會引發制造業及其相關產業鏈的重大變革。
”
2、生態文明建設總藍圖下的的制度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包含“全面深化改革”在內的、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大戰略理念指引的“四個全面”戰略,強調不斷深化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科學政績觀建設,加強法治和制度建設,劃定生態紅線,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他說,“再也不能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慮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等科學論斷和建設思想,無不是在深化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和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法治建設等方面就生態文明建設與上層建筑和諧匹配所確立的戰略之舉。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開放和改革的社會。
堅持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建設,是社會主義永葆活力的根本。
恩格斯指出:“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濟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社會主義正是這樣,通過社會體制的變革,改革和完善社會制度和規范,從而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為生態文明社會構筑強有力的上層建筑及其一系列制度和法治保障。
3、生態文明建設總藍圖下的文化建設
文化自覺、反映主流趨勢、反映時代呼聲,始終是貫穿於不僅僅局限於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又一條極其重要的主線。
在全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這樣,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這樣。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中華文明傳承5000多年,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好細顆粒物、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
”特別是“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寫入其中。
這些重要論述和科學論斷,既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根中華傳統優秀生態智慧的民族性,也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於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存在問題深刻反思的實踐性。
它要求我們建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文化,對自然運行規律心存敬畏,按照自然規律辦事。
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社會科學、哲學、道德、藝術和宗教的生態化轉向。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群體基於生產關系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公平關系,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以及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現存的、現實的當代人之間的公平,包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社會內部的人與人之間的公平,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對環境資源享有的公平,東西之間、南北之間的公平,等等,是公平原則的核心,反映了生態文明社會對國內、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的新要求。
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中有一種不良的傾向,環境保護出了問題,以嬉笑怒罵環境保護部門的聲音並不少見。
社會公眾卻很少自我反省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對他人社會要求是生態文明主義,對自己是放任、享樂主義,這不是生態文明社會公民的基本素養。
隻有實現公民社會人人向“生態人”身份的轉變,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相統一的、人類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宿命才能夠真正實現。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擬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唯物辯証法和自然辯証法
1、生態文明建設的唯物辯証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唯物辯証法。
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關系范疇的揭示,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的根本大法。
生產力,簡單地地說,就是作為勞動主體的人,運用生產工具和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對象的過程和能力。
因而,生產力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一是勞動者,二是生產工具和勞動資料,三是勞動對象。
人與自然的關系,整體上包含兩個方面有關系:一是人與整個自然界的關系,即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與他面前(相對的而非對立的)自然作為整體研究所形成的關系﹔二是人通過勞動,包括技術手段、工程手段等實踐活動,認識和改造自然所形成的關系,而且基於實踐的第二層關系更符合人類社會的本質特征。
現代生態中心主義者往往忽視這一層關系,陷入生態中心主義的形而上之中。
事實上,即使是從中華古老生態智慧哺育的中華文明來看,今天看來彪炳史冊的重大水利工程,如陝西鄭渠、四川都江堰以及廣西靈渠、浙江它山堰、京杭大運河等,在生態中心主義眼裡,無不是“反自然”的。
事實上,他們卻是天人合一的,是中華傳統優秀生態智慧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因而,隻有建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范疇之上的人類社會與自然形成的關系,才是馬克思主義者考察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
這即是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唯物辯証法。
換言之,生產力的狀況,包括生產力的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狀況、性質和表現形式。
每一種現實的生產關系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質和水平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
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不僅如此,表現為勞動資料、生產資料來源的“自然界”,卻又是一切物質生產且確保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自然界不僅是勞動者(人)的生命力、勞動力、創造力的最終源泉,而且是“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
馬克思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要素。
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隻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
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
”生態文明建設,本質上是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要求的問題,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關系的變革,人類所要實現的更高階段新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極其重要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態作為生產力內在屬性的重要地位,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即解放生產力,一定是解放生態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一定是發展綠色生產力。
也隻有解放生態生產力和發展綠色生產力,作為人類更高發展階段的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體現到底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了作為勞動者的人如何通過生態實踐這個生態文明社會人類活動的特質所要實現的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目標。
2、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辯証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自然辯証法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的反映。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三大范疇,即,自然、社會和思維這三大領域,自然辯証法是其中的一大領域。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其物質存在性為先決條件所形成的“物質與意識”、“社會存與社會意識”的根本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基於自然辯証法。
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裡,整個世界的歷史,從一開始就是“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的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辯証法,既有人類生態與文明一般演變規律的辯証法,更有開創人類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辯証法。
這基於三個緊密關聯而又成為體系的“兩山論”。
分別是:
(1)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自然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
文明是人類社會自其誕生以來,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孜孜以求、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道德完善和財富積累。
文明的主體是作為社會群體存在的人,單純的生態,即自在自然是沒有“文明”的。
在人與自然、文明與自然面前,馬克思主義者從來不主張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放棄自身的尺度,盡管馬克思主義主張極其尊重和順應自然,並把自然優先於人而存在作為其構建存在與意識、物質與意識關系范疇的前提和根本。
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
”他又說,“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
”“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先於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於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那種一談到生態文明,就乞求原始的、原生態的那種生態中心主義者眼中的純粹自然,至少目前來看,與“人”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當代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對中國人整體物質條件和心性文明的繁榮和進步,無不昭示發展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核心任務、立足點和建設后現代社會主義的前提。
(2)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德國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克魯芩曾指出,“人類與自然界的逆向巨變”,即“地球結構畸變、功能嚴重失衡的新突變期”始於工業革命以來。
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甚至是以戰天斗地般的掠奪自然的丑惡行徑,導致地球整個生態系統而非區域性和局部性遭受到嚴重損壞,自然價值向負方向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
”上世紀60、70年代始,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環境保護運動,可持續發展思潮相繼興起。
但需要指出,全球性生態環境遭受到系統性破壞,是建立在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國際政治舊秩序基礎之上的,國際經濟“三高兩低”(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低水平、低效益)產業格局受國際政治舊格局和資本的逐利性支配,經歷了由東向西、由北向南的產業轉移,因而又在很大程度和整體上維護了西方發達國家所謂的“生態良好”形象。
這種掩耳盜鈴、搬起石頭自己砸自己腳的政治丑陋和經濟短視,對人類目前僅可唯一生存和延續命運的“小小”地球生態家園沒有任何好處。
(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實踐和全社會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共識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有望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最為核心的重大戰略理念,這將有可能開啟人類“生態紀元”時代。
美國生態哲學家赫爾曼·格林所指出:“我們需要創造一個走向生態紀元的社會”﹔“推崇生態紀元的人,提倡一種新型的人類與地球的關系,地球共同體的整體安寧是其根本的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命題並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為基礎的理論指導,這本身也蘊涵了“綠水青山”的“生態美”、“金山銀山”的“人為美”、“綠水青山轉向金山銀山”的“轉型美”三層要素。
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証法堅決摒棄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既提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又指出人通過生產實踐“人化自然”,彰顯人的存在意義和生存價值的主體性,從而使人類通過自己生產實踐活動與自然界構成了有機聯系的整體。
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論斷正是這樣,超越了機械生態中心主義、揚棄了人類中心主義,既揭示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辯証關系,而且為人類走向生態社會指明了根本方向。
生態文明社會,是生態社會人的文明,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
”因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又是哲學上的本體論和客體論的統一,盡管“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是看似並列的“兩山”。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人類社會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史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
無論其廣度還是深度,無論其國內性還是全球性,無論其民族性還是世界性,這一思想都是人類社會及其文明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理念變革、發展洞見和科學預見,是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當代中國和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的科學指南。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適應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新的歷史發展,向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傳統生態學說,為馬克思主義補充了新原則﹔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觀新的理論和實踐境界,為作為人類社會嶄新文明形態的生態文明建設首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實踐論和方法論。
其中,中華民族優秀的生態智慧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做出歷史貢獻的活水源頭﹔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類歷史與自然史交融互進的一般規律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做出歷史貢獻的理論基礎﹔當代中國五位一體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實踐、資源生態和環境存在的嚴峻形勢和治理經驗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做出歷史貢獻的實踐基礎。
總之,恰如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基礎之上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繼承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基礎之上創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地繼承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基礎之上創立科學社會主義一樣,也恰如毛澤東最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一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批判地繼承中華傳統生態智慧、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証法思想基礎之上,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
原文發表於《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本文由作者提供)
(責編:任一林、謝磊)
學習路上
時習之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中央文件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領導“十四五”規劃編制
中央和國家機關創建模范機關
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延伸文章資訊
- 1構建和發展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關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規律,還以當代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及其歷史趨勢為研究對象,所要揭示的是工業文明社會 ...
- 2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探索對新文科建設的啟示
可以說,在與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批判性對話中鍛造自己的思想武器,從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吸取理論營養,構成馬克思哲學重要的工作方式。
- 3統一與區分:馬克思與韋伯對科學的理解- 政大學術集成
黃瑞祺,1994,《馬克思論方法》,巨流。 黃厚銘,1995,〈社會學與自然科學的糾葛:從涂爾幹與韋伯談社會學研究的光譜〉,《「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 ...
- 4馬克思恩格斯與自然科學:內容簡介,出版信息,_中文百科全書
本書是一本介紹馬克思恩格斯有關自然科學的基本思想和事跡的讀物。作者介紹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科學是生產力”的思想;關於自然與哲學不能互相分離、互相指導與推動的 ...
- 5自然辯證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該作品反映了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體現了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 ... 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是通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日益被揭示出來的,兩個方面的研究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