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與自然關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

所謂 ... 網站首頁 本辦概況 政策制度 通知公告 基金管理 基金專刊 成果集萃 資助期刊 高端智庫 社團工作 資料下載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學壇新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與自然關系” 李 捷2019年08月06日08:44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與自然關系” 問:為什麼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 答: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思想源泉。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產生,也是如此。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

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第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是簡單地適應自然,而是可以通過實踐有意識地改造自然。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還指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人証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

”“誠然,動物也生產。

”“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

”“動物隻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

”“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恩格斯在《自然辯証法》中也指出:“人也反作用於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

”馬克思關於人按照美的規律建造大自然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建設美麗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三,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

恩格斯在《自然辯証法》中深刻地指出:“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

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他列舉了人類歷史上的一些沉痛教訓,如: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積聚中心和貯藏庫。

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當他們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護的樅樹林砍光用盡時,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本地區的高山畜牧業的根基毀掉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同時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的任務,從而“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習常過程的干預所造成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

” 第四,馬克思主義指出了造成自然界資源和生態嚴重破壞的社會制度根源。

恩格斯在《自然辯証法》中指出:“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僅僅以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為目的。

那些只是在晚些時候才顯現出來的、通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產生效應的較遠的結果,則完全被忽視了。

”“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主義關於生態文明的思想,是建立在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自信基礎之上的。

從以上這些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的基本原理中不難看出,從這些思想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著一條紅線。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上述基本原理的運用、發展和創新。

正是從這些基本原理出發,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作者為原求是雜志社社長,現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史學會會長) (責編:孫爽、艾雯) 聯系我們|版權聲明 主管主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承辦:人民網 ©1999-2019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版權所有京ICP備12051030號-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