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與區分:馬克思與韋伯對科學的理解- 政大學術集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黃瑞祺,1994,《馬克思論方法》,巨流。
黃厚銘,1995,〈社會學與自然科學的糾葛:從涂爾幹與韋伯談社會學研究的光譜〉,《「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 ...
Togglenavigation
主頁
Post-Print
關於學術集成
English
正體中文
社會科學學院學位論文Item
研究者
學系
學術產出
文章檢視/開啟
(726)
書目匯出
EndnoteRIS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格式資料匯出
GoogleScholarTM
搜尋
政大圖書館
學術資源探索系統
引文資訊
無doi欄位資料顯示引文資訊
社群sharing
TAIR相關學術產出
>SimpleRecord
>FullRecord
欄位
名稱
題名: 統一與區分:馬克思與韋伯對科學的理解UnityandMultiplicity:MarxandWeber'sviewsofScience作者: 陳冠甫貢獻者: 孫善豪陳冠甫關鍵詞: 馬克思韋伯科學科學方法科學哲學日期: 2016上傳時間: 2016-09-0201:03:47(UTC+8)描述.abstract: 本文試圖從馬克思和韋伯的作品中釐清他們所理解的科學,以及這些觀點與現代科學觀的異同,同時,本文更試圖解釋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從何而來」。
首先,在「文獻回顧」部分,本文約略回顧了各類以「比較馬克思和韋伯」為主題的文獻之歷史,從中可見,以「科學」這個主題來談馬克思與韋伯的差別仍有其意義。
接下來,本文在「馬克思與韋伯的知識背景」章節中概述了馬克思和韋伯各自身處的外部環境對於他們的著作所造成的影響。
而在正文部分,本文分析了馬克思和韋伯各自對科學的構想、處理了他們所構想的科學與現代科學的異同、並解析了馬克思和韋伯的「個人」與「社會」觀念。
本文發現,馬克思與韋伯所理解的科學之所以存在差異,其實來自於他們看待人類與社會的觀點有所不同。
雖然「社會是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這一陳述馬克思和韋伯都會同意,但是他們對於其中概念的理解、以及所進行的推論卻各異其趣,也進一步使得他們對科學的構想具有截然不同的氣質。
參考文獻: 一、馬克思Marx,Karl/孫善豪編譯,2015,《馬克思哲學與政治經濟學著作選》。
Marx,Karl/孫善豪編譯,2016,《德意志意識形態原始手稿》,聯經。
Marx,Karl/孫善豪編譯,2015,《資本:政治經濟學批判》。
Marx,Karl&Engels,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20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Marx,Karl&Engels,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200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
Marx,Karl&Engels,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二、韋伯Weber,Max.1922.WirtschaftundGesellschaft.Tübingen:J.C.B.Mohr(PaulSiebeck)Weber,Max.1978.EconomyandSociety.EditedbyGurntherRothandClausWittich.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Weber,Max.1913.“UebereinigeKategorienderverstehendenSoziologie”,Logos4:253-294.Weber,Max.2012.CollectedMethodologicalwritings.EditedbyHansHenrikBruunandSamWhimster.TranslatedbyHansHenrikBruun.NewYork:Routledge.Weber,Max/錢永祥顧忠華等譯,1991,《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遠流。
Weber,Max/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遠流。
Weber,Max/康樂、簡惠美譯,200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遠流。
Weber,Max/張旺山譯注,2013,《韋伯方法論文集》,聯經。
三、中文部分Baert,Patrick/何昭群譯,2011,《社會科學哲學:邁向實用主義》,群學。
Callinicos,Alex/萬毓澤譯,2007,《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群學。
Giddens,Anthony/郭忠華、潘華凌譯,2013,《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幹和韋伯著作的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
Hollis,Martin/胡映群譯,2007,《社會科學哲學》,學富。
Jaspers,Karl/魯燕萍譯,1992,《論韋伯》,桂冠。
Lukács,Georg/王玖興等譯,1988,《理性的毀滅:非理性主義的道路──從謝林到希特勒》,山東人民出版社。
Lenin,VladimirIly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95,《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
McClelland,J.S./彭淮棟譯,2000,《西洋政治思想史》,商周。
McLellan,David/王珍譯,2005,《卡爾‧馬克思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Ringer,Fritz/簡惠美譯,2013,《韋伯學思路》,群學。
Schluchter,Wolfgang/林端譯,2014,《現代理性主義的興起:韋伯西方發展史之分析》,台大出版中心。
Weber,Marianne/閻克文等譯,2002,《馬克斯‧韋伯傳》,江蘇人民出版社。
余源培主編,200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與歷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金子榮一/李永熾譯,1988,《韋伯的比較社會學》,水牛出版社。
柄谷行人/林暉鈞譯,2013,《世界史的結構》,心靈工坊。
孫善豪,2009,《批判與辯證: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文集》,唐山。
郭秋永,2005,〈批判實存主義與價值中立原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七卷第三期:頁565-614。
陳瑞麟,2010,《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群學。
陳介玄,1989,〈理念類型──韋伯與馬克思的比較分析〉,《社會實體與方法──韋伯社會學方法論》:頁135-158。
黃瑞祺,1994,《馬克思論方法》,巨流。
黃厚銘,1995,〈社會學與自然科學的糾葛:從涂爾幹與韋伯談社會學研究的光譜〉,《「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張旺山,1998,〈韋伯的科學觀〉,《台大哲學論評》第21期:頁271-303。
張旺山,2011,〈論韋伯的「價值中立」概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7期:頁1-38。
四、英文部分Adorno,Theodor.1993.Hegel:ThreeStudies.TheMITPress.Bhaskar,Roy.1989.ReclaimingReality:ACritical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Philosophy.London:Verso.Bottomore,Tom(Ed.).1983.ADictionaryofMarxistThought.Harvard.Cohen,GeraldAllan.1972.“KarlMarxandtheWitheringAwayofSocialScience”,Philosophy&PublicAffairs,Vol.1,No.2:182-203.DasGupta,A.1993.“UnityinMarx:TowardsaMethodologicalReconstruction”,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Vol.28,No.5:PE47-PE56Farr,James.1991.“Science:Realism,criticism,history”,TheCambridgeCompaniontoMarx.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Habermas,Jürgen.2005.“KnowledgeandHumanInterests:AGeneralPerspective”,ContinentalPhilosophyofScience,EditedbyGaryGutting,BlackwellPublishingLtd:310-321.Heyer,Paul.1982.Nature,HumanNature,andSociety.GreenwoodPress.Kocka,Jürgen.1985.“TheSocialSciencesbetweenDogmatismandDecisionism:AComparisonofKarlMarxandMaxWeber”,AWeber-MarxDialogue,UniversityPressofKansas:134-166.Little,Daniel.1986.TheScientificMarx.The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Löwith,Karl.1982.MaxWeberandKarlMarx.London.McFalls,Laurence(Ed.).2007.MaxWeber's'Objectivity'Reconsidered.UniversityofTorontoPress.Mullick,Mohini.1978.“OnMarx'sConceptionofaPositiveScience”,SocialScientist,Vol.6,No.9:55-66.Mommsen,WolfgangJ.1985.“CapitalismandSocialism:Weber’sDialoguewithMarx”,AWeber-MarxDialogue,UniversityPressofKansas:262-273.Oakes,Guy.1988.WeberandRickert.London:TheMITPress.Oakes,Guy.1988.“Rickert’sValueTheoryandtheFoundationsofWeber’sMethodology”,SociologicalTheory,Vol.6,No.1:38-51Perelman,Michael.1978.“KarlMarx'sTheoryofScience”,JournalofEconomicIssues,Vol.12,No.4:859-870.Runciman,WalterGarrison.1972.ACritiqueofMaxWeber’s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CambridgeUniversity.Skinner,Quentin.2008.“AGenealogyoftheModernState”,ProceedingsoftheBritishAcademy,162:325-370.Sunar,Lütfi.2014.MarxandWeberonOrientalSocieties:IntheShadowofWesternModernity.AshgatePublishingLtd.Suchting,WallisA.1985.“Popper’scritiqueofMarx’smethod”,PopperandtheHumanSciences,MartinusNijhoffPublishers:147-164.Tant,Tony.1999.“MarxismasSocialScience:celebrationornonchalance?”,MarxismandSocialScience,MacmillanPress:104-125.Wardell,Mark.1979.“MarxandHisMethod:ACommentary”,TheSociologicalQuarterly,Vol.20,No.3:425-429.Walker,David.2001.Marx,MethodologyandScience.AshgatePublishingLtd.描述: 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101252010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2010資料類型: thesis
DC欄位
名稱
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孫善豪zh_TWdc.contributor.author陳冠甫zh_TWdc.creator(作者)陳冠甫zh_TWdc.date(日期)2016en_USdc.date.accessioned2016-09-0201:03:47(UTC+8)-dc.date.available2016-09-0201:03:47(UTC+8)-dc.date.issued(上傳時間)2016-09-0201:03:47(UTC+8)-dc.identifier(其他Identifiers)G0101252010en_USdc.identifier.uri(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181-dc.description(描述)碩士zh_TWdc.description(描述)國立政治大學zh_TWdc.description(描述)政治學系zh_TWdc.description(描述)101252010zh_TW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本文試圖從馬克思和韋伯的作品中釐清他們所理解的科學,以及這些觀點與現代科學觀的異同,同時,本文更試圖解釋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從何而來」。
首先,在「文獻回顧」部分,本文約略回顧了各類以「比較馬克思和韋伯」為主題的文獻之歷史,從中可見,以「科學」這個主題來談馬克思與韋伯的差別仍有其意義。
接下來,本文在「馬克思與韋伯的知識背景」章節中概述了馬克思和韋伯各自身處的外部環境對於他們的著作所造成的影響。
而在正文部分,本文分析了馬克思和韋伯各自對科學的構想、處理了他們所構想的科學與現代科學的異同、並解析了馬克思和韋伯的「個人」與「社會」觀念。
本文發現,馬克思與韋伯所理解的科學之所以存在差異,其實來自於他們看待人類與社會的觀點有所不同。
雖然「社會是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這一陳述馬克思和韋伯都會同意,但是他們對於其中概念的理解、以及所進行的推論卻各異其趣,也進一步使得他們對科學的構想具有截然不同的氣質。
zh_TW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壹、前言5貳、文獻回顧──「馬克思VS.韋伯」論題的發展歷程7參、馬克思與韋伯的知識背景12一、馬克思的知識背景12二、韋伯的知識背景15肆、馬克思與韋伯對科學的理解18第一節何謂科學?18一、馬克思的科學18二、韋伯的科學22三、小結27第二節科學對象28一、馬克思的科學對象28二、韋伯的科學對象31三、小結36第三節科學方法36一、馬克思的科學方法36(一)唯物與實踐39(二)辯證40(三)抽象41(四)本質與表象41二、韋伯的科學方法42(一)自然科學方法及釋義學42(二)價值解釋43(三)因果詮釋44(四)社會學研究方法──理念型46三、小結48伍、馬克思、韋伯與現代科學49一、現代科學哲學派別49二、馬克思與現代科學58三、韋伯與現代科學62四、小結66陸、科學想像的前提──馬克思與韋伯的「個人」與「社會」觀念68第一節哈伯瑪斯的「興趣」解釋68第二節「個人」與「社會」觀念的理論解釋73一、馬克思的人類性質75二、馬克思的社會性質78三、韋伯的人類性質83四、韋伯的社會性質85柒、結論88參考資料91zh_TWdc.format.extent2020915bytes-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dc.source.uri(資料來源)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2010en_USdc.subject(關鍵詞)馬克思zh_TWdc.subject(關鍵詞)韋伯zh_TWdc.subject(關鍵詞)科學zh_TWdc.subject(關鍵詞)科學方法zh_TWdc.subject(關鍵詞)科學哲學zh_TWdc.title(題名)統一與區分:馬克思與韋伯對科學的理解zh_TWdc.title(題名)UnityandMultiplicity:MarxandWeber'sviewsofScienceen_USdc.type(資料類型)thesisen_US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文獻)一、馬克思Marx,Karl/孫善豪編譯,2015,《馬克思哲學與政治經濟學著作選》。
Marx,Karl/孫善豪編譯,2016,《德意志意識形態原始手稿》,聯經。
Marx,Karl/孫善豪編譯,2015,《資本:政治經濟學批判》。
Marx,Karl&Engels,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20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Marx,Karl&Engels,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200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
Marx,Karl&Engels,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二、韋伯Weber,Max.1922.WirtschaftundGesellschaft.Tübingen:J.C.B.Mohr(PaulSiebeck)Weber,Max.1978.EconomyandSociety.EditedbyGurntherRothandClausWittich.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Weber,Max.1913.“UebereinigeKategorienderverstehendenSoziologie”,Logos4:253-294.Weber,Max.2012.CollectedMethodologicalwritings.EditedbyHansHenrikBruunandSamWhimster.TranslatedbyHansHenrikBruun.NewYork:Routledge.Weber,Max/錢永祥顧忠華等譯,1991,《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遠流。
Weber,Max/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遠流。
Weber,Max/康樂、簡惠美譯,200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遠流。
Weber,Max/張旺山譯注,2013,《韋伯方法論文集》,聯經。
三、中文部分Baert,Patrick/何昭群譯,2011,《社會科學哲學:邁向實用主義》,群學。
Callinicos,Alex/萬毓澤譯,2007,《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群學。
Giddens,Anthony/郭忠華、潘華凌譯,2013,《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幹和韋伯著作的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
Hollis,Martin/胡映群譯,2007,《社會科學哲學》,學富。
Jaspers,Karl/魯燕萍譯,1992,《論韋伯》,桂冠。
Lukács,Georg/王玖興等譯,1988,《理性的毀滅:非理性主義的道路──從謝林到希特勒》,山東人民出版社。
Lenin,VladimirIly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95,《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
McClelland,J.S./彭淮棟譯,2000,《西洋政治思想史》,商周。
McLellan,David/王珍譯,2005,《卡爾‧馬克思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Ringer,Fritz/簡惠美譯,2013,《韋伯學思路》,群學。
Schluchter,Wolfgang/林端譯,2014,《現代理性主義的興起:韋伯西方發展史之分析》,台大出版中心。
Weber,Marianne/閻克文等譯,2002,《馬克斯‧韋伯傳》,江蘇人民出版社。
余源培主編,200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與歷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金子榮一/李永熾譯,1988,《韋伯的比較社會學》,水牛出版社。
柄谷行人/林暉鈞譯,2013,《世界史的結構》,心靈工坊。
孫善豪,2009,《批判與辯證: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文集》,唐山。
郭秋永,2005,〈批判實存主義與價值中立原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七卷第三期:頁565-614。
陳瑞麟,2010,《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群學。
陳介玄,1989,〈理念類型──韋伯與馬克思的比較分析〉,《社會實體與方法──韋伯社會學方法論》:頁135-158。
黃瑞祺,1994,《馬克思論方法》,巨流。
黃厚銘,1995,〈社會學與自然科學的糾葛:從涂爾幹與韋伯談社會學研究的光譜〉,《「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張旺山,1998,〈韋伯的科學觀〉,《台大哲學論評》第21期:頁271-303。
張旺山,2011,〈論韋伯的「價值中立」概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7期:頁1-38。
四、英文部分Adorno,Theodor.1993.Hegel:ThreeStudies.TheMITPress.Bhaskar,Roy.1989.ReclaimingReality:ACritical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Philosophy.London:Verso.Bottomore,Tom(Ed.).1983.ADictionaryofMarxistThought.Harvard.Cohen,GeraldAllan.1972.“KarlMarxandtheWitheringAwayofSocialScience”,Philosophy&PublicAffairs,Vol.1,No.2:182-203.DasGupta,A.1993.“UnityinMarx:TowardsaMethodologicalReconstruction”,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Vol.28,No.5:PE47-PE56Farr,James.1991.“Science:Realism,criticism,history”,TheCambridgeCompaniontoMarx.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Habermas,Jürgen.2005.“KnowledgeandHumanInterests:AGeneralPerspective”,ContinentalPhilosophyofScience,EditedbyGaryGutting,BlackwellPublishingLtd:310-321.Heyer,Paul.1982.Nature,HumanNature,andSociety.GreenwoodPress.Kocka,Jürgen.1985.“TheSocialSciencesbetweenDogmatismandDecisionism:AComparisonofKarlMarxandMaxWeber”,AWeber-MarxDialogue,UniversityPressofKansas:134-166.Little,Daniel.1986.TheScientificMarx.The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Löwith,Karl.1982.MaxWeberandKarlMarx.London.McFalls,Laurence(Ed.).2007.MaxWeber's'Objectivity'Reconsidered.UniversityofTorontoPress.Mullick,Mohini.1978.“OnMarx'sConceptionofaPositiveScience”,SocialScientist,Vol.6,No.9:55-66.Mommsen,WolfgangJ.1985.“CapitalismandSocialism:Weber’sDialoguewithMarx”,AWeber-MarxDialogue,UniversityPressofKansas:262-273.Oakes,Guy.1988.WeberandRickert.London:TheMITPress.Oakes,Guy.1988.“Rickert’sValueTheoryandtheFoundationsofWeber’sMethodology”,SociologicalTheory,Vol.6,No.1:38-51Perelman,Michael.1978.“KarlMarx'sTheoryofScience”,JournalofEconomicIssues,Vol.12,No.4:859-870.Runciman,WalterGarrison.1972.ACritiqueofMaxWeber’s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CambridgeUniversity.Skinner,Quentin.2008.“AGenealogyoftheModernState”,ProceedingsoftheBritishAcademy,162:325-370.Sunar,Lütfi.2014.MarxandWeberonOrientalSocieties:IntheShadowofWesternModernity.AshgatePublishingLtd.Suchting,WallisA.1985.“Popper’scritiqueofMarx’smethod”,PopperandtheHumanSciences,MartinusNijhoffPublishers:147-164.Tant,Tony.1999.“MarxismasSocialScience:celebrationornonchalance?”,MarxismandSocialScience,MacmillanPress:104-125.Wardell,Mark.1979.“MarxandHisMethod:ACommentary”,TheSociologicalQuarterly,Vol.20,No.3:425-429.Walker,David.2001.Marx,MethodologyandScience.AshgatePublishingLtd.zh_TW
延伸文章資訊
-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與自然關系”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 ...
- 2馬克思自然哲學思想“源頭”考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我最后的命題原來是黑格爾體系的開端,而且由於寫這部著作需要我對自然科學、謝林、歷史作某種程度的了解,我費了很多腦筋。”可見馬克思是去寫黑格爾 ...
- 3統一與區分:馬克思與韋伯對科學的理解- 政大學術集成
黃瑞祺,1994,《馬克思論方法》,巨流。 黃厚銘,1995,〈社會學與自然科學的糾葛:從涂爾幹與韋伯談社會學研究的光譜〉,《「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 ...
- 4新的社會功能:自然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 每日頭條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自己發現的唯物史觀,對以往的全部歷史作了一番深刻的審察,結果發現:除自然科學史之外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些相互鬥爭的 ...
- 5構建和發展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關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規律,還以當代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及其歷史趨勢為研究對象,所要揭示的是工業文明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