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天地之藏,諸葛亮借箭十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撥開裊裊瀰漫的大霧,衝破拍岸卷雪的驚濤,但見江心月白,舳艫千里,「智絕」諸葛亮馭二十輕舟,直趨曹營重地。

任舟中人驚慌失措,舟外擂鼓喧天,諸葛亮則氣定神閒,舉杯小酌,靜待一場絕妙好戲。

於是,便有了堪稱傳奇的「草船借箭」,亦成為後世婦孺皆知的美談。

這是絕世奇才與一世之雄的一場心理戰,也是諸葛亮與東吳之間,才力與智謀的一次交鋒。

諸葛亮

借箭緣起

在演義小說中,「借箭」的計策並非諸葛亮首創。

早在開篇第七回中,東吳先主孫堅已策劃出「木船借箭」的妙計。

當時,孫堅與劉表手下的黃祖會戰,登舟涉江而來。

黃祖的弓弩手潛伏於江邊,見孫堅船隻靠岸,便布下箭網。

孫堅只命戰船往來於江中,以為誘敵,如是三日。

黃祖不知是計,只一味放箭阻敵。

三日後,此消彼長,黃祖一方箭已用盡,孫堅卻平添箭矢十餘萬。

正當順風之時,孫堅命軍士放箭,一舉擊退黃祖,攻占城池。

同為「借箭」,為何只有諸葛亮的草船借箭成為傳世經典?畢竟,與一般的敵手作戰,或許略施小計便可制勝,而諸葛亮面對的,卻是三國最頂級的軍事家,以及極端艱險的環境。

首先,曹軍南下,主帥雄才大略,麾下猛士如雲,諸葛亮懷天縱之才,也只能擊潰部分曹軍,保護劉備在逃亡路上安然無恙。

再者,盟友東吳一方,將心不齊,主將周瑜忌憚他神機妙算,或恐成為心腹大患,總存一份殺心。

諸葛亮既要籌謀退曹計策,又要平衡結盟的微妙關係,勢必要瞻前顧後,費盡思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竟被「逼」出借箭的險棋。

一日,瑜、亮相會,商討克曹大計。

周瑜問計於他,與曹操水戰,最需要何種兵器?諸葛亮答曰,弓箭為先。

周瑜道出真意,軍中缺箭,希望諸葛亮趕造十萬支箭,作為應敵之需。

諸葛亮不僅欣然領命,還主動提出三日內即可完工。

此舉令周瑜大為震驚,縱然諸葛亮智計超群,又有何能耐僅用三日造出十萬支箭?這其中,是欺詐還是誇口?諸葛亮卻表現得胸有成竹,立下軍令狀,逾期甘願領受重罰,以安東吳諸將士之心。

看似非人力可及的事情,諸葛亮不僅一力承擔,還故意把自己置於緊迫危急的境遇中,只因他一心為公,凡事皆從大局出發。

臨陣殺敵,的確需要充足的軍備才能增加得勝的機會,而箭矢正是盟軍所缺;與人結盟,最忌彼此猜疑,諸葛亮並不願與同為英雄的周瑜為敵。

或許,他更希望藉此表現最大的誠意,徹底打消周瑜的疑慮,從此精誠合作,共退曹軍。

魯肅

天機難測

這三天內,最為諸葛亮憂心的是魯肅,但他苦於智術短淺,無法救臥龍於危難。

卻不知,臥龍早有妙計,一旦時機成熟,便可在瞬息間功德圓滿。

第一天,魯肅奉周瑜之命查探虛實,前來拜會諸葛亮。

諸葛亮料知他心性純厚,有意囑託重任,為使計劃萬無一失,只得打起啞謎。

先向魯肅訴苦求援,待其驚惶無措時,才把解法道出。

諸葛亮向他借二十艘船,每艘船需軍士三十,船上用青布幔遮住,兩邊束草堆千餘垛。

魯肅不識箇中玄機,卻因諸葛亮一句「吾別有妙用」,便當即允諾。

諸葛亮孤身入吳,身邊缺乏可供調度的人馬,即使計謀百出,也必然難為無米之炊。

若能成就此番奇謀,魯肅將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魯肅對東吳,忠而耿,竭盡赤誠為主公著想;而對諸葛亮的可貴之處,在於敬而信,敢在全然不知底細的情況下傾力襄助,言聽計從。

他始終視諸葛亮為神明,堅信他言出必行,計出必成。

表面上,魯肅在為劉備的軍師做事,實際仍是擯除私心,為東吳盡忠。

前兩日,皆不見諸葛亮有何行動,直到第三日四更時分、長夜過半時,諸葛亮將魯肅秘約至船中,請他一同取箭。

魯肅不解,詢問去往何處。

謎底仍未揭曉,諸葛亮只道「子敬休問,前去便見」。

於是,二十條船由長索繫著首尾相連,徑直向北進發。

這夜,大霧漫天,溟溟漠漠,浩浩漫漫,天地間白茫茫一片辨不清天水堤岸。

演義小說做得好文章,自諸葛亮領命之初便雲遮霧繞,不明先生作何籌謀;直至約定期限的最後關頭,更讓人如墜混沌世界,只感覺抗曹大計前途未卜,禍福難測。

約五更時分,諸葛亮等人逼近曹操水寨,他命軍士把船隻東西向一字擺開,並擂鼓吶喊,向敵方搦戰。

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若曹操大舉出兵,我方豈不是全軍覆沒?諸葛亮卻酌酒笑言:「吾料曹操於重霧中必不敢出。

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大勝而還

更深之時,重霧迷江之中,曹軍忽聞擂鼓喧囂,如臨大敵。

一向謹慎行軍的曹操,的確如諸葛亮所料,不敢貿然下令出兵。

他認為東吳突然開戰,必有伏兵,便傳令水軍弓弩手以亂箭射之;同時遣旱寨的弓弩軍在岸邊協助射擊。

霎時間,曹軍糾集一萬餘人,朝著東吳的二十條小船,萬箭齊發。

船外無數箭矢疾如驟雨,密如羅網,船內卻別有天地,諸葛亮、魯肅兩人坐而對飲,仿佛觀賞江中夜景。

諸葛亮又命軍士將船隻調換頭尾方向,令船身另一側受箭,不多時,船上的草垛排滿箭支。

待天明霧散之際,他下令急速撤兵。

伴著軍士們氣勢高昂的「謝丞相箭!」的吶喊聲,輕舟順流疾行,已駛出二十餘里,只剩恍然大悟的曹操在營中懊悔不已。

諸葛亮這才向魯肅和盤托出,每條船上的箭矢約有五六千支,不費江東半分人力,已得十萬餘箭。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卻不甚便!」魯肅拱手讚嘆:「先生真神人也!」問及如何得知今日有大霧,諸葛亮卻道:「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

」他早於三日前算準這場大霧,方敢口出「狂言」,接下造箭重任。

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霧,亦是天所以資孔明也!

及至魯肅向周瑜覆命,詳述諸葛亮借箭緣由,周瑜先是大驚,繼而慨然嘆服:「孔明神機妙算,我不如也!」

「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諸葛亮入吳,先以舌戰群儒嶄露敏思辯才,再以草船借箭盡顯用兵如神的才略,折服曹、吳兩陣英雄,這樣的諸葛亮,果真無愧「功蓋三分國」之稱!

借箭一計,尤其妙在一個「借」字。

十萬支箭非人力辛苦打造,而是巧妙藉助大霧、草垛及敵營主帥的疑心而成就。

《赤壁賦》有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諸葛亮善於借用自然萬物的能量,為己所用,因此能夠以無為勝有為,化腐朽為神奇。

更妙的是,這些箭借於敵營,又將還於敵營,可謂不費己功,亦不貪他人之物。

這番造化,非聖人不能為之。

十萬支箭,借得驚心動魄,借得玄妙完美,當孔明在舟中自在酌酒時,我等也早已看得如痴如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的那些計謀--初出茅廬是如何樹立威望的

一、隆中對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

從諸葛亮「草船借箭」看大數據「數據建模」

魯迅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話見諸《中國小說史略》,意思說諸葛亮足智多謀,像個妖怪。而如今,從大數據的角度看,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是因為他掌握了數據建模的辦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諸葛先生的「數...

孫子兵法:虛實篇之兵家活用

諸葛亮避實擊虛巧借箭:在戰爭過程中,「避實擊虛」,創造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可以達到「致而不致於人」的效果。在草船借箭這一戰例中,諸葛亮神機妙算,曹操混亂驚慌,兩軍的不同表現以及最終的不同結果深...

歷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誰?

《三國演義》中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趕製十萬支箭的要求,以備水戰之需。哪知諸葛亮卻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

「草船借箭」之假想

且說周瑜請諸葛亮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說只需三日便可造齊,並當眾立下軍令狀。完了後說「今日不及,來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軍到江邊搬箭。」飲了數杯酒後辭去。魯肅說:「他莫非是騙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