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但著作者羅貫中為何偏重寫蜀漢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羅貫中 《三國演義》

歡迎閱讀本期《今古縱橫》,今天我們來聊一下羅貫中老先生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偏重寫蜀漢的問題。

現在大家都知道,羅貫中老先生的《三國演義》是三分實、七分虛。

三分實的是三國的故事主線,這個也假不了;虛的是具體的故事細節,這就是羅老先生的功勞了,眾多三國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實際都是他編的。

但是,大家發覺沒有,演義中除了前期必要的鋪墊,羅老先生在書中對蜀漢、劉備及至諸葛亮特別的濃墨重彩,而對曹魏和孫吳卻描寫的相對較少,這是為什麼呢?

陳壽《三國志》

相對於離三國實際年代較近的《三國志》,作者陳壽寫的三國這段歷史其實一直是以曹魏為正統的,畢竟陳壽所處年代的西晉承繼於魏。

而且《三國志》是官方核准編撰的史書,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

但有趣的是,當時陳壽主導編撰《三國志》時,由於魏國和吳國本身就有史官記載的資料,陳壽可以拿來即用,但恰巧蜀漢沒有史官一職,或者說沒有官方的歷史文獻,因此在《三國志》中對蜀漢的描述反而最簡略的。

反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卻用了大量的筆墨去塑造蜀漢人物。

他們生動形象,並且極具有英雄色彩。

例如劉備的禮賢下士、諸葛亮智多近妖、關、張、趙個個是忠貞神勇等等。

哪怕最後劉備沒有一統天下、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蜀漢將士們一個個無力回天,最後都在安樂王那一句「此間樂,不思蜀」里煙消雲散。

羅貫中 雕像

文人的筆往往書寫文人的情,一個偉大的著作者往往會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表達自己蘊藏的情感。

因此,筆者認為羅老先生之所以偏重蜀漢,就像吳老先生所著的《西遊記》一樣,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意圖的。

雖然由於羅貫中在歷史上的具體事跡等記載的很少,不能得出一個定論。

但我們可以用另外的角度來推測他的用意。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從其為數不多的歷史記載來看,其父輩是元朝中期遷徙到南方的。

而羅貫中自己據說在元末諸侯爭霸中還做過張士誠的幕僚,並有說是施耐庵的徒弟。

他當張士誠幕僚的時候,曾勸過張緩稱王,但沒有被採納,因此而對其失去信心離開了。

之後因為仕途失意,羅貫中開始縱情山水,結交了一批當時的說書人、雜劇作家等為好友,並學到了許多評書、雜劇的演繹方式和故事題材。

等回到杭州寫《三國演義》的時候,羅貫中已經將近五十了。

他歷經滄桑,對人生和歷史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

而決定寫三國,羅貫中就不會單純的受成王敗寇思想的影響了,他會去反思,會去思考,最終決定了用三國故事來表明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自己情感的表述。

《三國演義》 主人公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由此,我們分析出,羅老先生在辭去張士誠幕僚之後,和在開始寫《三國演義》之間的經歷,最終讓他寫出了這本曠世名著。

這裡就要說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了。

現在有很多人說,由於蒙元統治者對漢文化的蔑視,在蒙元期間並沒有什麼歷朝都有的「文字獄」案或者大宗的文化滅絕景象發生。

其實不然,蒙元統治者可能不關心漢文化甚至諸多皇帝都不會說漢語,但是眾多官僚還是漢族的。

他們這批人對唐、宋時期的詩詞歌賦的研究也都透徹,有關北方遊牧民族詩詞都是被禁的,例如陸遊的詩、岳飛的詞等。

因此眾多當時的文人們大多不敢隨意作詩詞,就是怕遭遇「文字獄」。

但是,蒙元的按民族等級分化的制度,也恰巧讓蒙元統治者及官僚完全和最底層民眾之間出現了文化真空。

底下的勞動人民在說什麼、玩什麼他們根本聽不見、看不到。

由此,人們平時聽的評書,看的雜劇就踴躍而生了,而這些故事的主題就類似於「三國」、「唐僧取經」、「水滸」等,並且都有一種反抗和蔑視蒙元統治者的思想體現在故事中。

而三國故事也正是從南宋開始,慢慢的發展為以蜀漢為正統的,因為南宋和蜀漢一樣,都是偏安一隅的漢民族王朝。

而流傳到元朝末期更是將劉關張的忠義、諸葛亮的智慧故事宣揚到了極致。

諸葛亮 影視劇 形象

而也正是羅貫中接觸的這大批民間說書人和雜劇家們,對他後來的創作賦予了資源和靈感。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成書年代差不多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還是百多年後成書的《西遊記》,其中的很多具體故事其實都是元朝這些評書人和雜劇家門都已經充分演繹過的,幾位署名的作者都是集大成者。

羅老先生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集合了眾多三國故事而著成了《三國演義》,因此書中「揚蜀而抑魏」就成為了必然。

當然,羅老先生把主角定位於一群歷史政治角逐的失敗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一個不一樣的歷史,也是對自身仕途無望、人生坎坷的情感宣揚。

他從歷史的失意者的角度來說明,自己將會和蜀漢的先輩們一樣為了夢想而奮鬥,和他們一樣熱血沸騰併名揚千載。

劉備 影視劇形象

歷史之所以會不斷發展,是因為每個時代有競爭,有衝突,之後才有改變、有進步。

而名著之所以產生,也是有人心懷夢想,有追求。

羅貫中用不一樣的心思來寫三國,他用蜀漢的悲劇表達了人們都是為夢想而在奮鬥,他們或許不完美,但是即使失敗了也是英雄。

感謝您的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的事,快來了解真相

「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都有所耳聞,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先生而為。作為中國古代最知名的謀士,在《三國演義》中無人能出其右,直到現在,「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巧用空城計」等依舊在耳邊環繞。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哪本書更貼近真實的歷史?

「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引「時人謠曰」的六字民謠,形象地描繪了周瑜從小就「精意於音樂」的天賦,說明周瑜的儒雅氣質與廣博修養。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要「貶瑜」,說他「氣...

歷史的秘密:羅貫中為什麼偏愛蜀漢集團

羅貫中銘傳歷史正是因為其寫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其實他本名叫做羅本,號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因母去世的原因進而輟學隨父親去宿州、杭州一帶做生意,中間曾從事過抗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