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背後的歷史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談起"草船借箭",一般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一個經典故事.

由於"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讚美,因而引申創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展。

還原歷史真相

草船借箭,歷史上卻有其實,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不過有兩個版本的。

據《三國志·吳主專》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

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

孫權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

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

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個跟草船借箭沒什麼關係,但是下面這個就有了。

在《魏略》中卻不是這個說法。

它說孫權來的時候,不是乘輕舟,而是坐大船。

曹操也沒有說箭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

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勻船平」,孫權也就回去了。

這件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史書記載原文

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

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附:裴松之注文

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

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

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

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

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

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

」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

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

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

」乃徹軍還。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歷史大學堂」整編

(精品書史內容,請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lishi860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草船借箭是假的,諸葛亮表示很生氣!

草船借箭,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可是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真的嗎?說到草船借箭,歷史上確有其事,不過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闖入...

歷史上草船借箭是誰完成的?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

草船借箭 羅貫中的移花接木大法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一個段子。這個故事中曹操的膽小和愚蠢與諸葛亮的膽識和智慧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是在各種史料的記載中,並沒有找到關於諸葛亮「草船借箭...

還原一個真實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也是《三國演義》里的一個經典的片段,周瑜和諸葛亮兩個人鬥智鬥勇很是精彩。讓年輕時候的我一度把諸葛亮當作神一樣的存在。然而在歷史上,真的有這個故事嗎?借箭的主人公真的是諸葛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