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過渡抑制宗族,接班人制度不健全,終使寡婦弱子任人宰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今之世,李嘉誠、宗慶後、王永慶這些老一輩的企業家步入暮年,於是,有關接班人和財產繼承權的爭奪戰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其實,接班人困境古已有之,歷史上解決這一難題的方式似乎與封建(或分封)制度有關,比如在「立嫡以長」的皇權世襲之外,又分封剩下的兒子和宗族的男子作為一方諸侯,以屏藩中央政權。
自從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並且斷然廢除了「封建」(分封)制度,而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再度大興分封,但不久之後,文、景二帝又艱難地「削藩」起來,歷代王朝關於「封建」還是「削藩」之間的利與弊、取與舍,從來就莫衷一是。
其實,二者也的的確確像是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律背反,彼此之間,總是難以調和。
但是,也從來沒有人懷疑過分封制度對於中央集權的屏藩、拱衛之功。
如果僅僅以魏、晉兩朝而論,也的確如此,比如曹操、曹丕父子苦心經營的大魏王朝竟然一旦傾覆了,對此,《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孫盛評述,便將其直接歸咎於「不思(封建、諸侯)藩屏之術」,「魏氏諸侯,陋同匹夫」。
儘管曹丕稱帝之後,如曹植者雖多以王侯相稱,但是,「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
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
司馬懿祖孫三代竊據而來的大晉王朝,卻懲前毖後,改弦更張,並大封同姓王,所以,雖然西晉末年,曾經罹患了「八王之亂」(而西漢則有「七王之亂」),卻也得以暫時偏安於江南一隅,甚至在風雨飄搖之中又苟延殘喘了一百年之久。
司馬懿雖然獲得曹操、曹丕器重,但終曹操之世,司馬懿卻始終未獲大用,因為曹魏陣營人才濟濟,已是一個相當成熟的組織了,而且曹操對於司馬懿又頗有戒心,所以,在曹操有生之年,司馬懿是很難看到希望的。
但司馬懿兄弟卻甘心「陪太子讀書」,一時間做了曹丕的跟班。
即使到了曹丕時代,即便是曹丕對司馬懿青睞有加,直到曹丕去世時,雄才大略的司馬懿也只有在後方備足糧草、做做後勤部長的份兒。
曹丕有次說過:『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
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
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天子自廣陵還洛陽,詔帝曰:『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別看曹丕話說得如此冠冕堂皇、滴水不漏,但是,曹丕畢竟深知自己與父親曹操發跡的緣起,何況此時那些隨曹操白手起家、東征西討的文臣武將們已經相繼老邁或者辭世,曹魏集團這個曾經烜赫一時的組織里已經有些人才凋零了,無形之中,也就缺少了可以與司馬懿彼此掣肘的內部力量,因此,對於司馬懿的上升勢頭,曹丕就更不可能坦然處之了。
曹丕時代,司馬懿也僅僅算得上「或躍在淵」而已,依舊難以施展抱負,一舒襟懷。
但司馬懿就像初入機關的小公務員一樣,端茶倒水、事必躬親、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據《晉書·宣帝紀》記載:「帝(司馬懿)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
直到曹丕病逝,臨終託孤於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
是年底,已經四十七歲的司馬懿第一次以撫軍大將軍的身份掌兵,並首戰告捷,一舉擊退了來犯的東吳諸葛瑾、張霸。
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而司馬氏也最終取代曹魏家族,建立了晉朝,再次上演了「蛇吞象」的收購之戰。
不過,話雖如此,但對任何一個新生的組織而言,之前相沿成習的那些制度,如今一旦存廢與否,必然都是其來有自的。
具體到曹丕的選擇,又仿佛與曹操在世時候的立儲之爭一脈相承。
司馬懿能夠後來者居上,並且取而代之,其前提便是曹魏陣營後繼乏人,而這又是曹丕一手造成的。
不僅如此,曹丕還在臨終時託孤,詔命曹真、陳群、司馬懿三人共同輔政,而此舉更加莫名其妙,甚至是有些不可理喻——— 當時曹丕之子曹睿已經成年,而且又有英挺之姿,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侍中劉曄就曾經對曹睿難以掩飾溢美之詞,「秦始皇、漢武帝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
既然如此,以曹丕的才智,又何以還會疊床架屋,再多此一舉呢?其實,種種看似不可思議的背後,卻正是曹丕的一番良苦用心。
他之所以臨終託孤於陳群、司馬懿,實際上是想以此二人之力防範曹真,使他們相互牽制。
但是,以後來「高平陵之變」時的情勢,即便曹真在世,而非其子曹爽之狂妄和愚笨,恐怕也難以挽狂瀾於既倒了。
不僅如此,曹丕如此弔詭的人事安排,除了想以陳群、司馬懿牽制曹真之外,更想藉助曹真、陳群、司馬懿的合力共同防範另一個更加讓其如鯁在喉的心腹之患———
曹植。
起初,既然曹操對於曹植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後來的曹操又為何會忍痛割愛,棄曹植於不顧,卻立曹丕為魏王太子呢?這之間除了《三國志》中廣泛流傳的所謂「(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
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之外,是否另有蹊蹺呢?事實上,如果說曹魏陣營是一個企業組織的話,那麼,唯有曹丕的圖謀與第一代創業者曹操所預設的組織目標和理念最為契合一致,而這才是曹操選定接班人的核心和關鍵,正如周一良所說,「曹丕曹植相爭,而子建失敗,與二人對曹操決意篡奪漢朝之態度恐亦有關。
」
而深知繼承權來之不易的曹丕一旦稱帝,他必然會對曹植、曹彰等兄弟們嚴防死守。
曹丕襲魏王位之後,當即誅殺曹植的幕僚丁儀兄弟,並且將曹植軟禁在封地內,還派遣「監國謁者」趁機羅織曹植罪名,打算治罪曹植,如果不是其母卞後在世,實在不敢想像曹植的未來命運。
後來,曹丕又為此下詔,「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
縱覽《三國志》曹操諸子鮮有善終者,除同母弟曹彰、曹植之外,彭城王據、中山恭王袞、楚王彪等或被一再削減封地或被治罪,這其間的是非又有多少能說得清楚呢?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曹丕與兄弟、宗族之間的裂痕,毋庸置疑地會給外來的「經理人」司馬懿及其子孫們留下見縫插針的機會。
而曹氏、司馬氏之間的權勢逆轉,已是大勢所趨,不足三代,終致寡婦弱子,任人宰割,而痛失社稷江山。
曹操的這個決定,竟然影響了從三國到唐朝近六百年的歷史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北方社會逐漸從戰亂中恢復穩定,而曹操集團內部鬥爭卻越來越厲害,世家大族與曹操親信的譙沛豪強從開始的合作走向對立,曹操晚年立嗣問題便是兩股勢力矛盾激化的表現。沒想曹操的最終決定卻...
三國中被低估的謀士,能與司馬懿相抗衡,結局卻很慘
自郭嘉死後,當年追隨曹操打天下的謀士大臣都已老了,於是開始為下一代儲備人才做準備。挖掘出了北方士族子弟中最出色的兩個人,楊修與司馬懿。當時曹操已稱魏王,世子的人選迫在眉睫,成年的公子中,只有曹丕...
司馬懿是受了這個謀士的幫助,才成為曹魏權力最大的人
吳質在三國謀士少數出身寒門的人,憑藉的個人的才學通博,獲得的曹操的賞識,進而和曹丕、曹植都有交情,先後擔任過朝歌縣長和元城縣令。在曹丕和曹植爭儲時,他選擇支持曹丕,歷史上留下兩個有趣的小故事。 ...
曹丕這件事做錯了!令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司馬懿摘了桃子
曹操一生戎馬天下,辛辛苦苦打下了曹魏的江山,在其死後,不到五十年,曹魏的江山被司馬氏所竊取,其中緣由太多太多,但是多數緣由則來自於他的兒子曹丕——且聽麼麼說道說道。
司馬懿:1.低調站隊伍,把籌碼壓在下一個時代
最合適的人並不等於最得寵的人當司馬懿奉行「兩不出原則」戰戰兢兢過日子的同時,還有一個比他更鬱悶的人,那就是曹丕。曹操的大兒子曹昂死於宛城之戰,曹丕就成了曹操的嫡長子,按照中國立長立嫡的傳統,無論...
曹操有28個兒子,不乏當世人才、當世名將,為什麼還會被司馬懿竊權?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諸侯之戰中,最後曹操和劉備、孫權成為最後的贏家,三分天下。曹操一生,英雄偉業不必再說,光生下的兒子就比劉備和孫權的兒子強多了,更重要曹操有28個兒子。劉備死後,劉禪執掌蜀漢長...
曹丕不死或成一代明君?曹丕三個昏招把帝位送給司馬懿
最近《軍師聯盟》接近尾聲,李晨飾演的曹丕堂堂正正,知人善用,能夠體察民間疾苦,為人隱忍奪嫡篡漢,建立魏國。奈何短壽,在位六年就駕崩了,讓人十分惋惜。很多看過此劇的網友都說曹丕在位就施行新政,加強...
曹操兩大創業班底之爭葬送了曹魏集團公司
曹操創業時,依靠的團隊有兩個:一是「汝穎卿相」集團,一是「譙沛將帥」集團。譙沛集團中如夏侯惇、夏候淵、曹仁、曹洪、曹真等父祖之名均不見史傳,可見都是寒門庶族出身。汝穎集團中大部分出身於世族地主...
曹魏亡國之因,論及根源,或許還在曹操這裡
曹魏亡國原因自然很多,若論及根源,或許還在曹操這裡。曹操崩於洛陽後,魏國出了點內亂。曹丕還是很有手段的,安撫宗親士族,妥善處理彰、植,鎮壓了一些小的反叛,穩住了局勢和王位。曹丕在那篇文采斐然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