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1.低調站隊伍,把籌碼壓在下一個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合適的人並不等於最得寵的人

當司馬懿奉行「兩不出原則」戰戰兢兢過日子的同時,還有一個比他更鬱悶的人,那就是曹丕。

曹操的大兒子曹昂死於宛城之戰,曹丕就成了曹操的嫡長子,按照中國立長立嫡的傳統,無論如何他都應該是曹操的合法繼承人。

可偏偏曹操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從來沒想過立長或是立嫡,他的一貫原則是:我覺得誰行,誰就上。

換句話說,就是曹操最寵愛哪個兒子,就把江山交給哪個兒子。


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是小兒子曹沖。

曹沖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家喻戶曉的「曹沖稱象」的故事足以說明這一點),如果僅僅是聰明還不足以惹曹操如此喜歡,最關鍵的是,曹沖還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且擅長用自己的聰明去幫助別人。

有一次,曹操最心愛的一副馬鞍在倉庫里被老鼠啃了,倉庫管理員嚇得半死,打算把自己捆起來去請罪,但還是擔心自己「罪大惡極」,就算自首也難逃一死。

正好這事兒被曹沖知道了,曹沖安慰小管理員:「叔,別怕,給我三天時間,我保證你一點事兒都沒有。

」聽了曹沖的話,小管理員立刻安心了,有小公子說情,自己這條命算是保住了,不過小管理員奇怪的是,為什麼要他等三天?

其實曹沖根本沒打算開口給小管理員求情,因為小傢伙有一個更聰明的方法。

第二天,曹沖拿了一把刀子,把自己的衣服捅了一個洞,然後做出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遊蕩到父親面前,說:「老爸,我衣服被老鼠咬了,聽說這樣很不吉利呢!」曹操當然要安慰自己的小心肝兒:「那都是瞎說,衣服被咬了屁大的事兒,別往心裡去。

三天後,倉庫管理員按照曹沖的吩咐把馬鞍的事兒稟報給曹操了,曹操前不久才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說了「衣服被咬了屁大的事兒」,這會兒也不好出爾反爾,於是滿不在乎地說:「我兒子的衣服放在身邊都被老鼠咬了,更何況倉庫里的馬鞍,算了算了。


等小管理員千恩萬謝地告退後,曹操突然回過神來,明白了曹沖的用心,又是驕傲又是感動,心裡美滋滋的。

這樣的事情發生過不止一次,根據歷史記載,曹沖用自己的機智至少救下過十多個因為一點小錯誤差點被處死的人。

每次說起這些事情,曹操得意得鬍子都會抖起來。

都說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

公元208年,聰明又善良的曹沖居然生病夭折了。

史載曹沖死後,曹操十分傷心地說:「沖兒死了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這幫人的幸運啊。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歷史沒有記載這話是對誰說的,但是我們都知道「汝曹」指的是誰:曹丕、曹植和曹彰。

這三人都是曹操正妻卞夫人所生的嫡子。

曹沖死後,這三個人成了競爭世子寶座的種子選手。

首先被淘汰出局的是曹彰。

曹彰這個人在曹操的兒子當中也是很優秀的。

他有個顯著的特點:鬍子是黃的,所以曹操經常叫他「黃須兒」。

他武藝高強,擅長用兵,非但每次打仗都能凱旋,而且還經常給曹操出謀劃策。

但曹彰有個最大的問題:不讀書,有勇無謀。

曹操自己是個愛讀書的人,曾經教導曹彰,說:「你是我們曹家的子弟,不要把自己等同於一般大老粗,不讀書怎麼行呢?」然後開一個書單,說:「你先去讀讀詩和書吧。

」曹彰很不爽,出門就跟哥們兒吐槽:大男人就該像衛青、霍去病一樣建功立業,讀什麼破書?!難道要當博士?(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

對此,曹操有些不滿意,畢竟打仗和治國是兩碼事兒。

而接下來的一次談話,更是斷送了曹彰成為世子的可能性。

這是一次關於志向的談話,曹操問他的幾個兒子:「你們都有些什麼志向?拿出來說說吧。

」曹彰想都不想就率先舉手發言了:「報告老爸,我想當個將軍!」曹操一聽暗自搖頭,雖然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問題是曹彰不是士兵,他是曹操的兒子,曹操家業潛在的繼承人。

曹操有點恨鐵不成鋼地繼續問:「那你打算怎麼當將軍?」曹彰「嗖」地一下站起來,大聲說:「披堅執銳,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賞罰分明。


曹操聽後一愣神,然後哈哈大笑起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曹彰基本算是退出世子爭霸賽了。

比起曹彰,曹操更喜歡曹植。

曹植也很聰明,一點不比曹沖差,是個率性而為的文藝小青年,很對曹操的脾氣,在曹植身上,曹操總能看到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

曹植文采出眾,才高八斗(曹植恰好是這個成語的主角)。

曹操曾經看過曹植寫的文章,驚喜地問他:「你這是找人代寫的吧?」(汝倩人耶)曹植很不服氣地回答:「我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哪裡用找槍手,不信你考考我!」(言出為論,下筆成文,願當面試,奈何倩人)

曹操毫不掩飾自己對曹植的偏愛。

公元211年,曹操借漢獻帝的名義封曹植為平原侯,三年後又改封為臨淄侯。

而且曹操屢次暗示要立曹植為世子,最明顯的一次是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孫權,居然讓曹植留守鄴城——這是世子才有的權力。

大軍臨行前,曹操拍著曹植的肩膀說:「當年我做頓丘令的時候才才二十三,從那時候起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沒有讓自己後悔過。

今年你也二十三歲了,你可要努力向你老爸學習哦。

聽到這句話,在場所有人都嘶了一口冷氣,「這暗示也太明顯了吧」?大家一邊假裝沒聽懂曹操的話外音,一邊同情地看著邊上臉都有點發綠的曹丕。

曹丕當然心急如焚。

因為曹丕知道,論文才三弟曹植甩自己八條街,論勇武自己連二弟的背影都看不到,除了嫡長子的身份,自己似乎沒有特別能拿得出手的優勢——可是嫡長子的身份在父親眼裡連個屁都不是!

為此曹丕很自卑,這直接體現為,曹丕熱愛上了吹牛這一運動。


只要有機會,曹丕都會吹噓自己一番,在別人虛擬的崇拜中撫慰自己柔弱的內心。

比如某一次跟荀彧聊天的時候,荀彧跟曹丕客氣了一句:「我聽說你能左右開弓,這實在是很了不起啊。

」其實左右開弓有什麼了不起的,史載曹彰左右開弓,射中百步之外的頭髮都沒問題。

但是曹丕聽著心裡無比舒坦,接著就開始吹牛皮:「何止!你是沒見過我從背後射箭,用嘴巴射箭,在馬上騰、挪、閃、躍用各種匪夷所思的姿勢射箭呢。

」荀彧心說這牛皮吹過了吧,當我沒學過射箭啊?但還是很給面子地呵呵一笑:「哇,這麼厲害!」聽到荀彧的誇獎,曹丕更得意了,大嘴巴繼續放炮:「那有啥,即便是百發百中,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荀叔你是不知道,真正的高手,得像我這樣,不管是在平原上奔馳還是在山地草場縱馬,不管是狡猾的兔子還是翱翔的老鷹,在我面前一個都跑不了,一箭一個透明窟窿,可牛了!」

這牛皮吹得,連荀彧都不知道怎麼接茬了,好在一個叫張京的軍祭酒回頭拉著荀彧的手說了句:「厲害啊厲害!」算是給解了圍。

說實話,其實曹丕並不需要太過於自卑,儘管他打仗不如曹彰,寫詩不如曹植,儘管他不如這幾個弟弟那麼得寵,但是站在歷史的高度看,曹丕是這幾個兄弟中最適合當太子的人。

曹丕是長子,看著曹操一路打天下,見識過創業的艱辛,而且他從小就生活在幾個弟弟的陰影下,時刻都關注著自己的一言一行。

他必須長期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在父親面前做得乖巧些,不遺餘力地巴結父親周圍的謀士——長期的壓抑勢必會造成人性的扭曲,但也讓曹丕變得更有城府。

比起有勇無謀的莽夫,或者率真任性的浪漫主義詩人,心機重的實用主義者曹丕更適合國家統治者的位置。

不過話又說話來,合適又有什麼用?曹操不喜歡他,就是不喜歡!曹丕心裡很著急。

派系之爭:站隊要低調,立場要堅定

司馬懿跟曹丕一樣著急,他現在早已不擔任文學掾了,但和曹丕依然保持著親密關係。

司馬懿知道在曹操的時代自己不可能有大作為,他把所有的寶都押在了嫡長子曹丕身上,所以他絕不能放任曹丕在這場奪嗣之戰中敗落。

從一開始司馬懿就把自己綁上了曹丕的戰車,雖然在曹操面前司馬懿永遠是人畜無害的模樣,但在曹操背後,司馬懿的真實身份是曹丕集團的核心智囊,一直為曹丕出謀劃策。

忙著站隊伍的人當然不止司馬懿一個人。

經過一番艱難的抉擇,曹丕和曹植身邊各自聚集了一批朝臣,鬥爭漸漸浮出水面。

曹丕集團的核心成員是被稱為「太子四友」的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四人。

這四個人都不是一般人物。

吳質,兗州濟陰人,是太子四友中最聰明的人,曹丕首席謀士,在奪嗣之戰中,曹丕的許多計謀都是來自於吳質。

不過和所有聰明人一樣,吳質最大的毛病就是思維太活躍,想一出是一出,高智商,低情商。

一個發生在幾年後的故事最能反映吳質低劣的情商:公元220年,吳質和朱鑠以及當時的上將軍曹真一起吃飯。

酒至半酣,吳質就開始發人來瘋了,居然現場排了一出關於胖子和瘦子的戲文,嘲笑曹真長得肥,朱鑠長得太瘦。

曹真當場就發飆了,拔出劍指著吳質鼻子罵:「你小子活膩味了吧!」一時劍拔弩張。

老將曹洪連忙起來打圓場,對吳質說:「小吳啊,你這樣就過分了吧,如果你的戲文里一定要把胖子說成是曹真,那就該把那個瘦子說成是你自己,這樣好歹說得過去些。

誰料吳質一點面子都不給,繞開曹洪指著曹真鼻子罵:「你個小癟三不過是一塊爛肉而已,我吳質吞你不用搖喉,嚼你也不用搖牙,你囂張個屁!」

連朱鑠都看不下去了:「都別吵了!」拔出寶劍一劍砍在地上劃出一道火花。

看著朱鑠殺氣騰騰的樣子,吳質這才安靜下來。

這就是吳質的情商水平,雖然吳質計謀多端,但畢竟太過張揚,曹丕還需要一些老成持重的人。

陳群就是這種人。

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汝潁士族集團的領袖人物。

和汝潁集團的另一位領袖荀彧一樣,陳群也是以看人精準、判斷力強著稱於世。

陳群最早是給劉備打工的,當年陶謙把徐州讓給劉備,劉備樂呵呵地打算去接管的時候,陳群就告誡劉備:「將軍往東邊發展,袁術肯定會跟你翻臉,到時候呂布暗襲將軍後方,那就算將軍得到了徐州,最終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劉備當然聽不進去,徐州那麼大一塊香饃饃,誰捨得拒絕啊?

果然沒多久,劉備就被袁術和呂布兩人合併打敗了,這時候,他才後悔當初沒聽陳群的話。

吳質的詭計多端,加上陳群的精準判斷,真是完美的組合。

而司馬懿最擅長的是深謀遠慮。

他沒有吳質那麼機靈,但是想問題永遠比常人更深遠。

如果說吳質能夠幫曹丕走出最漂亮的一步,而司馬懿則能告訴曹丕,接下來的十步應該怎麼走。

太子四友中的最後一個人是朱鑠,此人留下的史料極少,我們對他了解不多,但是從吳質的那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應該是一個懂得掌控全局的人物。

這四個人當中除了吳質略顯張揚之外,其他幾個人都很低調,尤其是司馬懿。

實在很難承認他是曹丕的黨羽,史書中沒有記載他與爭儲之事一字,我們只知道他一直在幫助曹丕出謀劃策,但具體做了什麼沒人能看到。

這就是司馬懿想要的效果,派系鬥爭是官場上危險的遊戲,一不小心就會翻船,但是想在派系之外獨善其身基本上屬於痴人說夢,這樣的人就算不被兩個派系當作共同敵人,也會被兩個派系同時當作牆頭草,永無出頭之日。

不過司馬懿知道,曹丕本人並不想大張旗鼓地拉幫結派,他只希望獲得司馬懿等文臣實際上的效忠。

所以司馬懿選擇了一種最聰明的方法:對於曹丕,司馬的立場絕對堅定,但是對於曹丕以外的人,他的行事能低調就低調。

只要曹丕知道司馬懿是自己人就夠了,而且司馬懿也希望只有曹丕知道他是自己人。

除了與四位核心智囊保持親密關係外,曹丕一直以來對老一代的文臣是禮遇有加,再加上嫡長子身份優勢,曹丕拉攏了荀彧、荀攸、賈詡、崔琰、毛玠、邢顒等一大批說話有分量的集團外圍成員。

反觀曹植集團,就給人一種雜牌軍的感覺了。

曹植集團的核心成員主要是三個人:丁儀、丁廙兄弟和楊修。

這三個人有個共通點:都很有才而且性格乖張。

丁儀兄弟在當時是人氣極高的名士,之所以我們現在沒多少人認識,是因為一件聽上去很無恥的事情: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曾經向丁儀的兒子索取賄賂,聲稱給他千斛米,他就給丁儀立傳,否則,哼哼……

丁儀的兒子很有骨氣,堅決不肯賄賂陳壽,於是陳壽很講信用地沒有把丁儀寫進《三國志》。

幸好我們還能從其他隻言片語的材料中了解一些丁儀的信息,至少我們知道,丁儀之所以投入曹植集團,是因為跟曹丕有「奪妻之恨」。

丁儀的父親丁沖跟曹操關係很好,於是曹操想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丁儀。

但是曹丕不同意,說丁儀瞎了一隻眼睛,跟夏侯惇似的,怎麼能把妹妹嫁給一個獨眼龍呢?不如嫁給夏侯懋吧。

曹操覺得有道理,丁儀不知不覺中被夏侯懋搶走了當駙馬爺的機會。

如果一直是暗箱操作那也就罷了,關鍵是這事兒居然讓丁儀知道了。

原來,有一次曹操見到丁儀,跟他聊天的時候發現小伙子真心有才,當場懊悔不迭:「丁儀你可太有才了,像你這種人別說是獨眼龍,就算是兩隻眼睛全瞎了,把我女兒嫁給你也不吃虧!丕兒坑我啊!」曹操當時肯定腸子都悔青了,否則不會失態到把這麼得罪人的話當著丁儀的面說出來。

果然,聽說此事後,丁儀嘴上不說,但心裡這梁子就算結下了,所以後來曹植稍稍表示了一下結交的意思,丁儀兄弟就撲到曹植懷裡去了。

曹植集團的另一個核心智囊楊修名氣就大多了。

楊修一直以聰明著稱,曹植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覺得楊修很對自己胃口,經常給楊修寫信,楊修也總是及時回信,一來二去,兩人就「勾搭」上了。

但是楊修這個人很會來事兒,跟誰都合得來,跟誰關係都特別好,很難說他是全心全意把自己綁在曹植戰車上的。

丁儀兄弟和楊修三人構成了曹植集團的核心智囊,這三個人跟曹植非常像——曹植也是個張揚而且有才的人,所以他們非常合得來。

曹植就是這麼個率性的人,跟自己合不來的人,他都懶得去相處。

當初曹操親自把邢顒撥給曹植當屬官,希望邢顒能夠成為曹植的羽翼。

但是邢顒這個人文章寫得一般,脾氣卻不太好,老是給曹植提意見,曹植很不喜歡他,反倒是跟建安七子中的劉楨打得火熱(又是個文采出眾的人物)。

就連劉楨都覺得曹植做得有點過了,寫信勸他說:「邢顒是個少有的人才,待遇卻比我還差,這讓我實在是很過意不去,希望你能考慮一下。

當然,曹植沒聽,他討厭跟自己性格不合的人。

當時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正在擔任曹植的文學掾,但用腳指頭想想就知道,司馬家族出來的人,一個個都是撲克臉,怎麼可能跟曹植合得來?所以沒過多久,曹植就找了個理由把司馬孚攆走了。

也就是說,曹植身邊,聚集著整個曹魏最聰明、最有才華,也最張揚、最意氣用事的人,但絕不是最精明、最能幹、最有城府、最有話語權的人。

把兩個團隊放在一起,高下立判:曹丕集團是一支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目的性極強的競選團,反觀曹植集團——更像是個文學社或者搖滾樂隊,而不是一個政治集團。

聰明人總是栽在聰明這把雙刃劍上

總體來說,曹丕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不如曹植,但是在司馬懿等一批謀臣的統籌謀划下,曹丕正在拉平與曹植的差距,而曹植自己,居然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掉起了鏈子。

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經常會召見曹植和曹丕一起探討國家大事,一方面是希望兩個兒子能從自己身上學點東西,一方面也算是考察。

幾次探討下來,曹植本人到沒覺得什麼,楊修卻很著急,覺得曹植的政治水平太低了,總是踩不到曹操的節拍上,根本比不上曹丕。

楊修決定給曹植打個底稿,以後他們爺倆探討的時候,讓曹植按照底稿念就行了。

曹植對此很不以為然,他是去跟老爸探討,又不是去演講——有互動的,怎麼念底稿啊?

楊修神秘莫測地一笑:「這你甭管,你就瞧好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為什麼不殺曹丕?曹丕為什麼要殺曹植?

曹丕是怎樣稱帝的作為三國時代魏國的開創者,曹丕並不是用兵權打下的江山,而是他的君主漢獻帝拱手相讓。這漢獻帝心智上難道存在缺陷,將漢朝的大好江山拱手交給自己的臣子?這樣說可就真真冤枉了劉協。這皇位...

曹操兒子那麼多,曹丕憑什麼能上位?

作為東漢末年亂世梟雄,曹操不僅有強大的文臣武將團隊,還有龐大的「父子兵」——史載的曹操兒子竟有25人之多!當然,兒子們之間也是有競爭的,比如大家了解的曹丕(魏文帝)、曹彰(威王)、曹植(陳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