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一個有心之舉 讓寫《三國志》的陳壽差點兒氣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由於蜀漢未置史官,因而沒有留下任何官方的文書檔案。

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對魏、吳的資料頗感順手,分別撰寫了30卷和20卷;對蜀,則因資料欠缺而只撰寫了15卷。

簡潔的文字記載後來雖經裴松之作了大量的注釋,仍常有語焉不詳的感覺。

一本記錄三國歷史的史書,有此缺憾,不知道陳壽當時的心情是啥樣?

諸葛亮作為蜀漢第一任丞相,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史官的重要性,也不會出現如此明顯的疏漏。

那麼,蜀國不設史官的原因只有一個——諸葛亮有意為之。

可是,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設史官,其中主要原因也許是害怕史官記錄他的不好言行,阻礙他行權做事。

以諸葛亮的「達於為政」和其思維之周密,以及「杖二十以上親決」的精細作風,應該是不會不知道不置史官之害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託孤大臣,權傾朝野,全國上下唯他馬首是瞻。

朝中一切事務「咸決於亮」。

高度集權會使他容易把個人意志凌駕於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

隨時隨地都會有過激行為發生,比如他如何排擠李嚴;如何頤指氣使對待劉禪;如何對待倉促發動北伐等等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例如馬謖失街亭一事,諸葛亮「違眾拔謖」,派遣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擔當前鋒,結果慘遭失敗,諸葛亮為保護自己地位,揮淚斬了馬謖,然而馬謖當時並沒有像外間廣為流傳的那樣去諸葛亮那裡請罪,而是在軍敗之後選擇了畏罪潛逃一途,後被緝捕歸案。

在諸葛亮判其死刑後,還沒來得及執行,就於獄中病故。

馬謖潛逃案還導致了與馬謖關係很好的荊楚集團的另一骨幹向朗(向寵叔父),因知情不報而被革職。

不難設想,蜀國當時要有史官的話,對於裡面所發生的內情定會有詳細論述。

「國不置史」這個舉動所產生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在蜀亡以後,即使是作為蜀漢著名史學家譙周弟子的陳壽,在當代人修當代史的情況下,奉命修編的《三國志》里也惟有蜀書因為「行事多遺,災異靡書」,各類資料的嚴重匱乏,導致許多著名和重要的人物無法單獨作傳,最後僅僅只修了一卷便作罷了。

倘若說在劉備手上的時候是因蜀漢初建無暇顧及的話,那麼在劉禪當政後這麼長的時間內,政權穩固度應該已經大大地得到了提高,並且在擁有劉巴、秦宓、譙周、許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學人才情況下,作為自承漢朝正統的蜀漢朝廷依然「國不置史」,那就不太能以諸葛亮「猶有未綢」這樣簡單的失誤所能解釋得通了,而要是從「行事多遺」這個角度去看,更會多少令人疑惑其「國不置史」的目的何在。

《讀書鏡》中記載,宋太祖一日罷朝,俯首不言,久之,內侍王繼恩問故。

上曰:「早來前殿指揮一事,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故不樂也。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又「杯酒釋兵權」,使自己的統治地位穩若泰山。

這樣一位開國皇帝「偶有誤失」,竟然怕「史官書之」,令人感慨。

所以,避免「史官書之」的唯一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壓根兒就不設立史官,諸葛亮這一招也真夠絕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兵敗荊州劉備為何不救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它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復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蜀國因此一蹶不振。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為何不發救兵的問題,《三國志》中沒有記載...

陳壽--想贊誰就贊誰,想黑誰就黑誰?!

寫一個人的歷史,最怕的是偏心,有失公允。寫史本來是一件很純粹的事情,就是被一些看上去道貌岸然里又烏七雜八的東西在左右著歷史的真面目如此的模糊不清晰。骯髒的政治,特殊的時代,只會把英雄說成狗熊,紅...

《三國志》作者陳壽:藏在三國英雄背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三國, 有人愛公瑾, 有人疼孔明,有人偏心伯約,偏偏很少有人關注《三國志》作者陳壽。而正是藏在三國英雄背後的陳壽,奉獻出了最立體的亂世人物群像。其實陳壽也有自己的愛恨和遺憾,他...

三國最大謎團:關羽慘敗荊州劉備為何不救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它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復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蜀國因此一蹶不振。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為何不發救兵的問題,《三國志》中沒有...

歷史上蜀漢皇帝劉禪是真的扶不起的「阿斗」?

三國時蜀漢為何不置史官歷代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中,向者不乏有「蜀漢不置史官」之說,論者蓋源於陳壽的《三國志.蜀後主評傳》中的一段評語:「…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