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評價諸葛亮還不夠聰明,其中一點就足以說明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神人,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的三分天下,後人稱讚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劉備也充分的信任諸葛亮,劉備病重的時候曾給諸葛亮說,要輔佐劉禪,如果劉禪不爭氣,就把他取而代之,而劉備告訴劉禪要待諸葛亮如父親一樣,所以劉備非常的信任諸葛亮,對諸葛亮所說的話,也是極其的響應,所以說諸葛亮才是蜀國的決策者。
主席曾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能不敗,諸葛亮的隆中對寫到,如果天下有變,可以讓一名大將統領荊州向宛城和洛陽發起攻勢,但是荊州和益州有千里之遙,這樣會使得劉備的兵力一分為二,讓劉備失去兵力上的優勢,最後結果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所殺,所以有人說蜀國的衰敗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當時,關羽、劉備、諸葛亮各統領蜀國的三分兵馬,劉備統帥兵馬進攻東吳,關羽鎮守荊州,諸葛亮北伐中原,但是這幾次都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蜀國的元氣大傷,隨著關羽被殺,荊州已經失去,隆中對的計劃無法實現,如果當時諸葛亮聽取了魏延的計謀,子午偷襲成功,也許是另一番情景了,諸葛亮雖有足夠的計謀,但是謹小慎微,不敢去冒險,才導致北伐的失敗。
小編認為諸葛亮靠著劉備對自己的信任,在每次的決策上都要操心,事事親力親為,甚至連蜀國帳本花的銀子都要自己過問,雖然都是為了蜀國好,但是最後發揮不了其他人的積極性,諸葛亮死的時候只有54歲,有人說諸葛亮是操心而亡的,但是人無完人,諸葛亮終究在自己的一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值得後人尊重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何最後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道出原因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何最後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道出原因文|程哥說史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致命缺陷,毛主席一針見血給了這樣的評價
說起《隆中對》,對三國有一點了解的人都非常的熟悉,《三國演義》的大熱也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國演示》中對於《隆中對》的描寫尤其精彩,鋪墊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過程描寫的活靈...
諸葛亮為何難以入圍千古名相之列?
三國爭雄的烽煙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似乎已將諸葛亮定位成了千古名相。然而,諸葛亮因其用人不善與謀略上的失敗,在躋身名相行列的道路上艱難地徘徊……
諸葛亮才能出眾,卻沒能統一天下,毛主席認為他有這三大失誤
大家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國卓有建樹。但是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都有爭議,有人表示肯定,也有人提出質疑。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的形象已經「多智近妖」,民間將其奉若神...
劉備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啟用諸葛亮,《隆中對》完全是錯誤的方略
《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覆同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