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三大才子」緣何而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演義》中有著名的「三大才子」,禰衡、孔融與楊修。
他們都很有才華,但他們生在了戰亂的東漢末年,一身才華並未完全施展更死於非命,給人看了頗有「人才浪費」之感。
這三大才子是因何而死的呢?筆者在此略作分析。
禰衡是三國時期的名士,至少在孔融眼裡那可是大大的人才,甚得孔融推崇。
不過禰衡這個人可不是像水鏡先生司馬徽那樣的大隱士,也不是賈詡、荀彧、張昭這樣的高級參謀,更不是諸葛亮、周瑜這樣的胸懷韜略、包藏天下的政治軍事家。
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來看,他所謂的「才」主要體現在一個「罵」字上,或陰或陽、或明或暗變著法罵人。
至於有沒有真才實學,還真不好說。
至少曹操是最看不起這種人的,評價禰衡用了「虛名」二字。
有讀者可能會說了,你一邊把禰衡列為「被浪費的人才」,一邊又說禰衡未必有真才實學,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即使我們探討的是小說,不是正史,但是好歹也算是搞「文學研究」啊,總不能想起一句說一句,前後不統一吧。
這裡先解釋一句,筆者認為禰衡有才,至少是有歪才的。
但是對於曹操來講,他並沒有把禰衡當人才看,頂多算是一個腐儒罷了。
曹操看重的人才必須是有真才實學的,所謂真才實學,就是對他的事業發展要有幫助,說白了就是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人,要能在曹氏公司里發揮作用的人,而禰衡絕對不是這類人。
所以曹操對於禰衡的死一點都不痛心,就差興災樂禍地說一句活該了。
《三國演義》中「禰衡裸衣罵曹」這段書,其實是羅貫中老先生特意安排的,目的就是給讀者們解解氣。
羅老先生此書明顯就是尊劉抑曹嘛,因此,在這部書中每隔幾章就會出現一段「反曹」的情節。
現在的禰衡,後面的左慈,他們的出場對於時局的影響並不大,似乎就是專門為侮辱曹操而設計的。
這裡還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如果按民間傳統的二分法把曹操看成奸臣,那麼罵曹操的就一定是忠臣嗎?筆者認為也不一定。
罵曹操得看如何罵,罵了些什麼。
隨便罵幾個髒字也是罵人,但是能體現出罵人的人是忠臣嗎?因此禰衡雖然大罵曹操,但是也不能說他多麼忠貞、多麼愛國,頂多是借他的口給尊劉的讀者出出氣罷了。
像禰衡這樣的「人才」,殺是殺不得的,用嘛又沒啥用,在曹操手裡真像一塊燙手的山芋。
最後曹操把這塊山芋丟給了劉表,心說你不是愛罵人嗎,去荊州罵劉表吧。
禰衡還真聽話,到了荊州對劉表冷嘲熱諷。
劉表作為荊州名士,還是有氣度的,沒把禰衡怎麼著,而是把禰衡打發到黃祖那兒,這一去禰衡就再也沒有回來。
黃祖曾經問過禰衡:許都有什麼人物啊?禰衡說大兒孔文舉(孔融),小兒楊德祖(楊修),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什麼人物。
仔細想想,這三位還真有些像。
至少他們都死在了曹操的屠刀之下(禰衡是間接被曹操殺害的),成為三國時期死在軍閥屠刀之下的文人之一。
楊修之死與禰衡不同,楊修並不罵人,而且還彬彬有禮,是特別典型的一個書生形象。
楊修的家世也非常了不起,從他祖爺爺楊震到他父親楊彪,四代人都位居太尉。
太尉什麼官職?那可是東漢最高的行政長官之一,到了楊修這一代才沒落下來,他只做了丞相府一個小小的主簿。
難怪張松以此奚落他:你們家族世代都是朝廷大員,怎麼到了你這一代,沒落成這樣子?一句話就把楊修說得滿面羞慚。
關於楊修是怎麼死的,歷來有就兩種意見:一是說楊修恃才放蕩,得罪了曹操,最終招致了殺身之禍;二是說楊修參與進了曹植與曹丕的接班人之爭,曹操晚年清理曹植黨羽時,順便就把楊修清理掉了。
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這是人家的研究成果,我們放到這裡就有些不太厚道了。
筆者認為楊修這種所謂的人才,也不是曹操需要的那種,所以他才會清理掉。
楊修有才嗎?當然有才,但是總是體現在一些小聰明上,這對曹操行軍打仗、兼并地盤並沒有絲毫用處,也可以說是專業上的不對口,這樣的員工留著也沒有太大用處,因此曹操殺了楊修後,一點都不覺得可惜。
如果楊修之才與郭嘉、荀彧相當,對曹操事業大有幫助,他還會死地那麼乾脆嗎?不要說一句雞肋,就是說鴨肋、鵝肋,曹操也未必下殺手。
老闆炒掉一個員工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但是都離不開最重要的一點:利用價值,如果一位員工對老闆的利用價值不大了(或者說曾經很大,現在不大),離被炒還遠嗎?
相比楊修和禰衡的死,孔融的被害則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孔融比起禰衡和楊修,影響力更大,雖然他沒有楊修那樣顯赫的家世,但是人家的老祖宗了不起啊,那可是孔老夫子。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之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在漢朝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
歷經幾百年的鞏固和發展,到了東漢末年,儒家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上至朝廷下到百姓,都是把孔子當聖人來看待的。
孔融作為孔子的嫡系子孫,他的地位和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
曹操之所以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殺了孔融,肯定是有必殺的理由,不然曹操是不會那麼乾的。
《三國演義》中提到的原因是,孔融阻止曹操南征,並且說了曹操的壞話,這話傳到了曹操耳朵里,再加上孔融平時就對曹操輕慢戲弄,長時間積累起來的不滿終於爆發,曹操一怒之下就殺了孔融。
書中的這種說法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孔融根本沒有把曹操當成老闆看待,在他的眼裡只有皇帝,而沒有曹操。
孔融推薦禰衡去荊州,也是直接向皇帝推薦的,而不是向曹操,這是曹操絕對不能容忍的。
曹操已經做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之所以還是皇帝,只是曹操的一種策略而已,他只是把皇帝看成了一個工具,拿來利用利用而已。
在曹操的思想里,皇帝身邊的人絕對只能忠於他,而不能忠於皇帝。
但孔融卻是個例外。
在誰是老闆的問題上,曹操是決不允許屬下站錯隊的,荀彧這樣重量級的人物都能引來殺身之禍,更何況是中看不中用的孔融呢。
因此曹操殺孔融只是早晚的事。
禰衡、楊修、孔融這「三大才子」,在京城也屬於知名人士,本身也的確有些才華,只可惜他們的才並不是曹操想要的那種,本身行為又不檢點,經常做一些讓曹操不高興的事,因此他們的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國第一毒舌,罵遍所有人,下場悲慘
三國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在三國的人才裡面,口才好的人有很多,像諸葛亮,孔伷等等。但是要說誰最能罵人,恐怕非今天我們講的這個人莫屬。這個人就是禰衡。
三國名嘴禰衡、張松、楊修為何都逃脫不了被殺的命運?
禰衡、張松、楊修這三個人在《三國演義》里都是才華出眾的文人,且三個人命運也很相似,最終都是被殺,死於非命。他們的被殺既非自身所能預料,又不是亂世之中慷慨赴義的自我選擇,可以說帶有一定的悲劇性。...
古代秘書|才子禰衡楊修的英年隕落之謎
讀中國秘書史,對兩位才子秘書的際遇感觸很深,既嘆服他們才華橫溢,又惋惜他們英年早隕。這兩位才子秘書就是東漢末年的禰衡和楊修。令人讚嘆的才華禰衡,字正平,平原郡般縣(今山東臨沂)人。自幼聰敏好學,...
揭秘:三國史上的辯才高手禰衡為何喜歡罵人?
三國史上真是人才輩出,百花齊放。其中極具辯才的,我們比較熟悉諸葛亮,例如他的舌戰群儒、罵死王朗之類的故事。然而還有一位辯才高手禰衡更加怪異,他怪異的原因竟是喜歡罵人,無論是自己的好友還是頂頭上司...
彌衡和臥龍鳳雛的對比,就差那麼一點點。
禰衡(173-198年),字正平,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與孔融等人親善,平原郡(今山東德州市臨邑縣)人(《山東通志》載禰衡為今樂陵人)。後因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被遣送至荊州劉表處,後又因冒犯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