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決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外有黃巾軍做亂,內有董卓為患,於是群雄四起,軍伐割據,腥風血雨籠罩著大漢王朝。

隨著十八路盟軍討董卓後,一些有雄才大略的英雄逐漸統一四方,歷經了三次大的戰役後,基本上形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

一、官渡之戰、公元200年,袁紹方精兵十萬南下攻曹,曹操採用荀攸之計,聲東擊西,斬顏良、誅文丑、在白馬擊退袁軍、袁軍勢氣受到打擊,退回官渡。

兩軍進入對峙階段達三月之久,曹操兵疲糧缺,欲回許都。

荀彧認為退兵必敗,袁紹一方日久會發生變故,而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

於是曹操就等待時機。

正在曹操一愁莫展之時,許攸來降,曹操大喜,認為時機已到,曹操採納許攸計策,親自帶兵奇襲烏巢,將其糧草全數燒毀。

自此,戰爭的天平徹底傾向了曹操一方,曹操全線出擊,袁紹軍隊潰敗,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以兩萬打敗袁紹十萬之眾,從此聲威大振,同時也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此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二、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十二月,曹操親率數十萬大軍南下烏林,準備登陸赤壁,據史料記載,這次出征,陣容空前強大,曹仁、許晃、李典、樂進、張遼、曹純、張合、于禁、滿寵、趙儼等大將都隨軍出征。

可見,曹操的主力部隊是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

孫權任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籌劃戰略,率領黃蓋、韓當、呂蒙、凌統、甘寧、周泰、呂范等及三萬士卒沿江而上,與劉備共同抗曹。

孫權則繼續駐守柴桑,作為後援為周瑜運輸輜重糧草,且告訴周瑜如果戰事不利,「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公元209年一月十二日,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

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

於是曹操退回北岸烏林紮營,周瑜在南岸赤壁紮營,隔江對峙,曹操北軍不習水性,把戰船首尾相連。

周瑜採用黃蓋的計策,火燒戰船,延及岸上各營。

曹操見大勢已去,用火盡毀剩餘船隻,從華容道退回江陵。

準確的說,與其說是火燒赤壁,不如說是火燒烏林。

因為主戰場在北岸烏林,赤壁在長江南岸。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機會。

三、夷陵之戰、公元221年7月,由於關羽被吳所殺,劉備親率蜀漢精銳軍隊十萬餘人,對吳國發動了戰爭。

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

陸遜運用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火燒連營七百里,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十萬蜀軍。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損失如此慘重,使蜀漢政權徹底喪失了染指中原與江東的機會,只能與孫權聯合抗曹。

從此以後,三國之間出現了近四十年的穩定對峙,其疆域也其本保持不變。

三國之間趨於平衡。

然而司馬家族的崛起,使原本的平衡被打破,戰爭的陰雲又籠罩了這塊已是傷痕累累的大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就是這三場火戰奠定了三國歷史走向

第一把火燒烏巢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建議利用自己兵多糧足的優勢拖垮曹操。袁紹不聽,許攸背袁投曹,並告訴曹操袁紹軍的糧草囤積於烏巢曹操便帶精騎攻打烏巢,燒掉那裡的糧草,為官渡之戰的...

赤壁失敗的緣由,夢三國的戰爭論

赤壁之戰曹操為何會以絕對的優勢敗給孫劉聯軍,這場戰爭的過程到底是怎麼回事?對於這個問題,正史、野史和演義的說法都相互有出入。而今天我們要看的是黎東方先生在他的細說三國中是如何講述這場戰爭經過的。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

影響三國格局最為深遠的三把大火

火攻計早在孫子兵法中就已單獨成篇。火攻篇主要講述對敵作火攻的使用原則,包括火攻的目標、使用火攻的條件以及火攻發起後根據戰況所做的兵力調配部署。縱觀三國歷史,火攻在三國戰爭中可謂應用的淋漓盡致,並...

赤壁大戰探疑:大火何曾燒赤壁?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中,有薛寶琴做赤壁懷古一首: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赤壁大戰,火燒赤壁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可是真的發生過火燒赤壁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