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渡之戰看袁紹的用兵之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
曹操採用許攸之計謀奇襲袁軍烏巢糧倉,從而一舉擊潰袁軍主力,取得勝利。
當時作為袁紹大軍的烏巢屯糧重地就真的如《三國演義》中說的只派了一個「酒鬼」淳于瓊把守,就沒有派重兵把守嗎?事實上,史書上記載淳于瓊也是袁紹帳下一員勇將,與張郃、高覽等人齊名,並非是真的「酒鬼」。
淳于瓊把守的烏巢位於袁紹大營後方,相距僅四十多里,而且守軍也有一萬多人,曹操要想攻破烏巢也決非易事。
其實在許攸未投曹操之前,曹操也有過偷襲烏巢的想法,但是由於不了解烏巢的實際詳細情況,比較忌憚淳于瓊的「威名」,因此一時不敢輕舉妄動。
袁紹的謀士許攸投靠曹操後,告訴了曹操袁軍烏巢糧草的一切秘密。
曹操立即採用許攸之計,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大營,親率五千精兵打著用袁軍旗號從小道直奔烏巢。
到達烏巢後,立即四面放火,袁軍大亂。
淳于瓊見曹軍兵少,就出營攻擊曹操,結果反被曹操打敗,只得退守營寨。
曹操此時攻擊烏巢也是冒著極大的風險,萬一不能儘快解決戰鬥攻破烏巢,待袁紹救援兵馬到達,腹背受敵絕對是死路一條。
可惜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時,未能引起足夠重視,而是派蔣奇率兵去援救烏巢,派張郃、高覽率領重兵進攻曹軍大營。
曹操在烏巢大戰淳于瓊時,袁紹增援部隊已經迫近。
曹操勵將士死戰大敗淳于瓊,並將烏巢糧草全數燒毀。
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進而導致了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從曹操偷襲烏巢的成功,也側面反映出袁紹的用兵之道存在嚴重問題,那就是只看重軍隊數量,不重視質量。
袁軍將領的實力和素質遠不如曹軍將領。
導致袁軍數量的整體優勢在局部化為劣勢,局部的失利,進而影響到戰略全局。
官渡之戰中袁紹前後動員步騎兵十一萬之眾,謀臣有郭圖、審配、逢紀、田豐、沮授、許攸等,武將有「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郃、高覽等,可謂河北文臣武將盡數出動。
但可惜袁紹本人好謀無端,文臣們內訌不斷,開戰初期輕兵冒進,使得頂級武將顏良文丑過早陣亡,導致後來袁紹帳下可用之人太少。
反觀曹操一方,雖然兵馬不過二萬,帳下戰將卻實力不俗,個個能獨當一面,幫助曹操逐步扭轉不利局面。
如官渡之戰初期,袁紹派部將韓荀從西道側擊曹軍,卻被曹仁、史渙、徐晃所擊敗,並乘勝燒了袁紹的運糧車;官渡相持階段,烏巢屯糧重地如此重要,袁紹卻只派了一個二流戰將淳于瓊把守,結果被曹軍擊敗,烏巢被毀,淳于瓊本人也被曹操帳下的五子良將之一的樂進所俘獲,(若是當時顏良文丑尚在,隨便一人把守,曹操絕對攻不下烏巢);再如烏巢危急時,袁紹不停聽勸諫,執意把一流戰將張頜、高覽派去攻打曹操大營,卻派一個三流戰將蔣奇領兵一萬往救烏巢,結果蔣奇在半路上就被張遼斬殺。
可見用兵之道「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將不在勇而在於謀 」,一支軍隊的質量遠遠要比數量要重要的多。
袁紹空有十多萬大軍,帳下戰將卻能力一般,再加上袁軍善於起內訌,內耗嚴重,袁紹指揮失誤、用人不當等因素,使得袁軍錯失良機、一敗再敗,最終全軍覆沒。
真是令人扼腕嘆息不已。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治軍主張也是「兵不在多而在精」,曾國藩以一介書生訓練出一支驍勇善戰的湘軍,在關鍵時刻成為了唯一能與太平軍正面作戰的一支軍隊,並最終力挽狂瀾,拯救了危如累卵大清王朝。
官渡之戰,曹操區區萬餘人馬,是如何打敗袁紹十幾萬大軍的?
三國時期,袁紹是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根本沒把曹操放在眼裡的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建安五年,袁紹命大將顏良帶兵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北),自...
曹操釋放的一千多袁軍俘虜,卻成為官渡之戰他打敗袁紹的關鍵之一
官渡之戰正在僵持期間,袁軍高級參謀許攸突然潛來曹營,向曹操獻上了火燒袁軍烏巢糧草之計。雖然曹軍諸將都認為許攸此來很值得懷疑,並不值得為其冒險。但曹操還是力排眾議,做出了自己的決斷,下令:讓擅守的...
袁紹手下名將如雲,但此三人有名無實,其中一人死得比顏良還慘!
在東漢末年,漢王朝衰微,各地割據勢力為了私利經常互相攻打,其中河北袁紹實力最強。世人都這麼評價袁紹的實力:猛將如雲,兵多糧足,謀士極多。這裡先看看袁紹手下的河北名將: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