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話之不求甚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題旨宏深,說理透徹,立意盎然。
闡述學習的方法論,通篇以喻曉理,深入淺出,使人讀後極受教益。
□鄧拓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實也不盡然。
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
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後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後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
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麼,無論說什麼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
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麼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
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
而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
對於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
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了解大意。
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
我們今天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並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
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精神實質。
在這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
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
據王粲的《英雄記抄》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遊學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
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
」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過是暫時的,最後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後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後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節選自《讓你心靈棲息的經典美文》)
歷史名人是怎麼讀書的,想學的趕緊看過來
讀書如烘焙,得其法,營養與美味兼得;不得其法,則兩者皆失。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讀書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書而變。於是小煙今天精心烤制出10位歷史名人的讀書方法,與諸位小夥伴們分享。
10位名人讀書方法,教你愛上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提起讀書,都覺得是個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我們來看看名人的讀書方法,為學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槳,事半功倍,苦中作樂。諸葛亮|「...
10位名人讀書方法,教你愛上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提起讀書,都覺得是個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晚我們就請大家來看看名人的讀書方法,為學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槳,事半功倍,苦中作樂...
10位名人讀書方法,教你愛上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提起讀書,都覺得是個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晚我們就請大家來看看名人的讀書方法,為學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槳,事半功倍,苦中作樂...
腹有詩書氣質華,看看古代名人的讀書方法
腹有詩書氣質華,古代名人的讀書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一、諸葛亮:「觀其大略」法諸葛亮一直是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化身。《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三人(石韜、徐庶、孟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文史|古代人如此深諳讀書之道,你沒想到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這些從小就朗朗上口的至理名言,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古代人深諳讀書之道,對
歷史上六位卓越文人學者的讀書方法,教你怎樣讀書
在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學者在歷史的舞台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傳奇,他們或是言語非凡,妙語連珠,或是筆鋒犀利,字字珠璣,留下一篇篇珠璣般美麗的詩章。這些文人學者的成功,跟他們好的讀書方法不無關係,今天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