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經典謀略故事道破天機,如何向古人借智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都知道縱橫家的武器是遊說,那麼遊說是神馬呢?你以為只有縱橫家才關注遊說嗎?很顯然並不是,雖然古代沒有「知乎」、「百度」,但古人的確是對遊說做過系統的研究,搜錄各家言論思想,今天我們就說說《太平御覽》是如何說遊說了,古代各路大神們又是怎麼理解的?

一、《魏志》

袁紹奪取冀州後,沮授為從事對袁紹說:「將軍趕上董卓廢立皇帝的時機,將軍奮然生髮忠義之心,隻身一人騎馬出奔,使董卓心裹恐懼。

您渡過黃河向北,勃海的百姓稽首歸順。

您擁有一個郡的軍隊,聚集冀州的人馬,威勢控制黃河以北,名聲為天下推重。

假使發兵向東,就可以掃除黃巾;還軍攻打黑山,就可以滅掉張燕;掉轉兵力向北,就必定捉住公孫瓚;以威勢脅迫戎狄地區的人,立刻就可平定匈奴。

橫掃黃河以北,合併四個州的地盤,網羅英雄人才,擁有百萬人馬,到長安迎接陛下,恢復在洛陽的宗廟,向天下發號施令,征討不服從的人。

憑藉這樣的條件爭決勝負,有誰能夠抵擋!

沮授遊說的目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是學他的。

《魏書》的作者王沉說:「桓階,字伯緒,天下大亂,曹操發起義兵,彼時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袁紹強盛,劉表想投靠袁紹陣營,桓階遊說長沙太守張羨說「造反而不合道義的,沒有不敗的,曹操雖然弱小,卻仗義而起,挾天子以令諸侯」,張羨說:「說的對!」,於是拒絕了劉表。

桓階三寸不爛之舌,幫了曹操大忙,還記得鬼谷子說「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

」任何事情不能在道德制高點上落於下風。

二、《魏典略》

魚豢在《魏典略》里說:「蘇秦四次遊說秦惠王,上書十餘次,卻不能說動秦王」。

可見就算是最著名的縱橫家也不敢保證自己比如成功。

三、《蜀志》

《蜀志》記載:曹操追劉備和諸葛亮到夏口,諸葛亮說:「事情危機,要向孫權求救。

」於是諸葛亮到了東吳對孫權說:「曹操士兵士兵眾多,往來疲憊,聽說追擊劉備,騎行一天三百里,這正是所謂的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現在將軍如果能和劉備同心同力,必然能大敗曹操。

」孫權聽後十分高興,便於劉備合作力戰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

又有記載說:曹操追劉備到了夏口,諸葛亮說:「事情危急,請求向孫權求救。

」彼時孫權布兵柴桑,坐山觀虎鬥,諸葛亮對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在江東騎兵,劉表劉備在漢南一代收服了眾人」,與曹操一起爭奪天下。

如今曹操已經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攻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備逃跑到這裡,希望將軍衡量自己的力量去應付處理曹操大軍南下征討各處這個局面。

如果你能以東吳之眾與曹操抗衡對壘的話,那還不如早與曹操斷絕關係。

如果抵擋不住曹操的勢力,那還不如按兵不動,收藏鋒芒,向曹操稱臣。

現在將軍您外表上假託順從的名義,而內心卻懷有猶豫不決的心思。

情況緊急而不做決斷,禍事很快就會降臨了。

雖然兩個史料記載細節不同,但諸葛亮的確揣摩投了孫權的心思,實際上不是諸葛亮說動了孫權,是孫權本身就不想投降,諸葛亮的遊說其實是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四、《晉中興書》

《晉中興書》記載:蘇峻造反,溫嶠推薦陶侃為盟主。

陶侃想西歸,溫嶠對陶侃說:「天子落入賊手,社稷傾危,四海忠臣,肝腦塗地,我和你並受國恩,現在正是為國效力之時。

今天如果取勝,則是我們君臣共同的福氣,若是失敗,身為飛灰,也不足以報答先帝的恩德。

現在的事態發展形勢,從道義上講,已經沒有退縮的餘地,就像已經騎在猛獸的背上,怎麼可能中途就下來呢!你如果違背大家心愿獨自返回,人心一定沮喪,影響了鬥志破壞了大事,義軍的矛頭將會指向你了。

」陶侃無言可答,就沒有離去。

有時候灌輸正能量也是一種手段。

又有記載:建興初年,祖逖對皇帝說:「晉朝皇室動亂,不是主上無道從而下面怨恨背叛。

因為藩王爭奪權力,自己相互殺戮,從而使得北方少數民族有機可乘,毒害中原地區罷了。

如今遺民遭受殘酷對待後,人人都有奮起抗擊的志向,果真能夠振奮威嚴,派像我祖逖一干人等作為他們的統領,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有相應的人,沉陷的百姓,欣喜於解脫苦難,差不多國家的恥辱可以昭雪了。

平定中原,重建一個清平世界,這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希望陛下能謀劃。

」中宗於是開始想治理神州。

祖逖看到了時勢,他打開了北伐的鎖,可惜皇帝看不到。

還有記載:

還有記載:劉牢之屯兵洌洲,桓玄至於湖熟,派遣劉牢之的久久,何睦遊說說:「現在你戰敗了將會遭到滅族之災,戰勝了同樣會遭到滅族之災,出路在哪裡呢?與其頭足異地,身敗名裂,為天下俗人所恥笑,不如調轉戈矛,保住自己的富貴,這樣就可以使自身高位固若金石,英雄美名如天長地久。

何去何從,請足下三思。

」,劉牢之被說動了,向桓玄投降。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如果能,必然是騙你的。

阿信說

最近有人在後台留言說阿信啊,你怎麼總關心些家長里短的事兒啊,啥時候給咱們來段風雲詭譎的政治博弈吧,額……其實我覺得動不動就那古人的故事說事兒挺無趣的,比如讀者們喜歡三國,曾幾何時我就熱衷黑諸葛亮,但是時間長了,或許只是看起來很美,僅此而已,就如王陽明所言「求諸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於孔子者,不敢以為是」,既求心不得,雖然這話是孔子說過的,還是不敢贊同啊。

當然了鬼谷子也說過「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既能成事就必須使用正確的方法,所以道的戰略,數的戰術必須要與時勢相結合。

說了那麼多想表達什麼呢?其實事情是一直在變化的,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其實我們說的諸葛亮也只是被我們修飾過的「諸葛亮」,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用王陽明的話說,只要人心被私慾蒙蔽,不合天理,這話就算是孔子說過的,那也不能迷信。

所以有些謀略,就算是諸葛亮用過的,如果不懂變通,其實沒什麼卵用,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中國人讀了《孫子兵法》,卻還會打敗仗的原因,其一是行知合一的問題,其二就是不懂變通的原因吧。

縱橫捭闔,鬼谷論道,歡迎關注微信(guiguzi7619299),鬼谷謀略社區歡迎你,懂的來,非誠勿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未事先謀 諸葛亮如何布自己的人生之局?

說起做事的謀略,很多人在第一時間都會想到諸葛亮。但在借鑑諸葛亮的謀略之道時一定要注意,「事前諸葛亮」是成功的關鍵。切記,英雄不出山則已,若要出山,就一定要把自己所面臨的局勢瞭然於胸,惟有如此,做...

三國時期的他告訴你:選擇比能力更重要!

【導讀】有句話叫做臣子擇明君而事之,是說不僅是君主選擇臣子,當臣子也同樣在選擇君主。這要是放在一統天下的和平年代,這句話未必有用,為什麼?因為不管皇帝是昏君還是明君,你根本就沒得選擇,你能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