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夢三國(二十二)水鏡先生司馬徽是古典小說中必備的「劇透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有一個比較常用的套路,那就是每本書中都會有類似於"劇透黨"之類的角色出現。
比如《紅樓夢》中的警幻仙子,《水滸傳》中的智真長老和羅道人、《西遊記》中的烏巢禪師等等。
而《三國演義》中也有這樣的角色,那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
古人在書中安置這樣的角色不外乎是兩個需求,一是前情提要吸引讀者興趣,而是為將來的劇情發展埋下伏筆。
當然還有個好處就是,如果作者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將小說完成,後人可以按照這個角色的劇情,續寫後面的文章,比如《紅樓夢》就是這樣。
水鏡先生司馬徽是劉備在襄陽城外檀溪附近的水鏡莊遇到的名士,就連他居住的村莊都以其自號來命名,可見其聲望還是遠近聞名的。
司馬徽在水鏡莊是以隱居的狀態生活,每日種田養蠶,織布做飯,樂得逍遙自在。
與他來往的都是荊州的名士,如龐德公、龐統、諸葛亮、石韜、孟建、徐庶等等。
劉表手下的名士也曾向劉表推薦了司馬徽,可劉表親自去拜會司馬徽時看見他在干做飯養蠶等女人活計,因而輕視了他,並沒有招入麾下。
可是從司馬徽與劉備的談話交往來看,這個人已經不是名士那麼簡單,幾乎可以說是活神仙的存在。
劉備與司馬徽的碰面並不是有人刻意安排,而是劉備在逃難過程中偶然碰上的。
當時蔡瑁和蒯越在襄陽布局暗殺劉備,劉備受到伊籍幫助從襄陽西門逃出。
西門外因有檀溪堵路,所以蔡瑁並沒有安排伏兵。
劉備在檀溪邊爆發了馬躍檀溪的神話,從而逃脫蔡瑁軍隊的追殺。
越過檀溪就是司馬徽的水鏡莊,劉備是在莊外遇上了司馬徽家的牧童,因而好奇前往水鏡莊的。
在水鏡莊外劉備聽見了司馬徽撫琴的聲音,而司馬徽在室內僅憑琴聲的變化就預知了劉備的到來。
這段情節非常玄奇,小說中除了諸葛亮沒有第二人有此本事。
兩人一見面,司馬徽就直言不諱的說出了劉備剛逃脫大難的事實,讓劉備一下自懵逼了。
然後他們兩人談起了劉備為啥一直當三國流浪漢,沒有辦法擴張勢力的問題。
劉備認為自己雖然有孫乾、簡雍等謀士,還有關張趙等勇將,可是老天爺不給他機會,所以他也只能寄人籬下。
司馬徽否定了這種看法,而說出了劉備團隊的重要問題,沒有真正的濟世之才。
在司馬徽看來,孫乾、簡雍等謀士不過是白面書生,只能夠乾乾文書和出出主意,幹不了實事。
關張趙雖是時間難得的勇將,但對天下大勢的把握和運用根本不會。
司馬徽的這番話指出了劉備團隊的核心問題,沒有一流謀士和真正的高智商擔當。
當時能在三國混諸侯的要麼是自己能幹這一角色,如曹操。
要麼是自己手下有這樣的角色,如孫策、劉表、袁紹等。
劉備手下的孫乾、簡雍、糜竺兄弟都是百無一用的書生,幹個文書,當個使節跑跑腿還行,幹大事完全是力不從心啊。
然後司馬徽按照套路給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讓劉備徹底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
與眾所周知的隆中對和魯肅見孫權相比,司馬徽的天下大勢分析堪稱神仙算命。
人家諸葛亮和魯肅好歹是按照情況進行分析,這老頭直接就開始劇透了。
我們來回顧一下司馬徽的預言,或者說是劇透。
第一句是"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
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司馬徽說這句話是荊襄一代的童謠,可是劉備在新野屯兵也有段日子了,可從來沒聽過。
很顯然這是司馬徽隨便糊弄劉備的說辭,重點本身還是在這句話上。
司馬徽一解釋,這句話就厲害了。
這句話的前半截說的是劉表,說他建安八年喪妻開始走下坡路,到建安十三年去世,然後荊州文武各奔東西。
建安八年的事情已經發生,可建安十三年還沒到,這句話一半已經超乎劉備的想像了。
然後司馬徽給劉備吃了定心丸,說劉表死後他就會得到賢才,飛黃騰達。
然後司馬徽又向劉備道出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著名論斷,讓劉備對臥龍和鳳雛心嚮往之。
可是當劉備問起臥龍和鳳雛的地點時,司馬徽又顧左右而言他。
當晚劉備住在水鏡莊上,徐庶來拜會司馬徽。
當時徐庶聽說了劉表的名氣,親自去投奔劉表,結果大失所望,所以來聽司馬徽的意見。
司馬徽說徐庶處事不當,暗示他真正的英雄人物是劉備。
第二天告辭時,劉備邀請司馬徽出山,並諮詢臥龍和鳳雛的事情,司馬徽又打了哈哈。
回到新野縣後,劉備果然遇到徐庶化名單福在市場上唱歌,然後兩人一見傾心,於是徐庶成了劉備第一個拿得出手的謀士。
後來徐庶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幫劉備頂住了曹操大軍的第一波攻勢。
然後曹操以徐庶的母親相威脅,逼迫徐庶離開劉備。
有感於劉備的真誠,徐庶離開時推薦了諸葛亮。
劉備對諸葛亮拿不准,又去請教司馬徽。
司馬徽的回答很有意思,"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然後他又留下了"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論斷。
從這兩句話中表明,司馬徽對未來天下大勢的變化了如指掌。
一般來講了如指掌這個詞是個虛詞,可到了司馬徽這裡卻變成是實錘。
他不但預言了劉表將死,劉備得勢,更是遠遠的就預見了諸葛亮再大的本事也只能三分天下,最後只能嘔心瀝血而亡。
可以說司馬徽在小說中已經超過了謀士和名士這一級別,走向了神仙的境界。
他為了拒絕劉表故意乾女人的事情讓其輕視,又婉拒了劉備的邀請,可是曹操入荊襄時卻答應了出仕的要求,然而在他答應曹操的第二天就去世了。
司馬徽自號水鏡先生,他的去世意味著曹操雄霸天下的野心終將"鏡花水月"。
這是司馬徽又用自己的生命預示了曹操赤壁之戰必敗的結果。
司馬徽在小說里的表現太過玄奇,比多智而狀妖的諸葛亮還誇張,有點羅貫中自比的意思了。
三國大騙局: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背後的騙局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南下依附同為漢室宗親的荊州牧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待之以上賓禮,讓劉備屯兵新野。次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擊曹,在葉縣遭到了夏侯惇、于禁、李典等軍的抵抗...
他是三國最著名伯樂,一手策劃三顧茅廬,自己卻樂得清閒
劉備被曹操趕出中原,不得已投靠了荊州的劉表。劉表在繼承人問題上猶豫不決,詢問劉備的意見。劉備提出「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見第三十四回),建議劉表立長子劉琦。不料二人的對話被劉表次子劉琮之母...
三國中臥龍和鳳雛是他的學生,又一個鬼谷子出世
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演義了很多的精彩的歷史篇章。 在這亂世之中是個有心懷大志的人都想立業,可是在三國中也出現了很多的戰略家,比如臥龍和鳳雛有得一者而得天下的之說,...
徐庶和諸葛亮的才能相比真的如徐庶講的那樣嗎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經歷徐州戰敗被盧馬帶到了水鏡先生的住所,水鏡先生,指出劉備之所以沒有成為大事,是因為劉備他只有武將關張趙,但是他沒有,軍師,劉備此時也意識到自己之所以一直失敗是因為他只有一隻翅...
如果徐庶不去曹營,那麼劉備能否一統天下?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求學於儒舍。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
好好先生,你到底好在哪裡?
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有一小段水鏡先生的故事,就是在劉備在荊州劉表那兒,躍馬檀溪後,去了一個小屋子,見到了神秘的水鏡先生,指出了劉備屢戰屢敗是因為沒有一個好謀士,向劉備舉薦了徐庶,後來徐...
我是水鏡先生,專做獵頭行業的,你們需要人才嗎?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潁川有很多名士,名士多是歷史遺留問題。由於朝廷選官採用察舉制,所以出名是一條出頭的出路。所以有很多人是為了出名而出名。
三國只是此人的一盤棋局?
最近有很多粉絲私信扯淡君,說扯淡君只談武將不談謀臣,這扯淡君冤枉啊,這鍋我可不背的啊!今天扯淡君就來跟大家分享分享三國中最強的智者,或者說,天才? 要說在到三國時期的最強智者,大多數人都會說是,...
此人是鬼谷子傳人,謀略遠超諸葛亮和司馬懿,若出山必一統三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而此時的劉備還是一個沒有根據地的小貴族。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
蜀國不能只知道有諸葛亮,還有這幾個重要謀士也功不可沒
說起三國的謀士,最先想到當然有如諸葛亮神機妙算,還有王佐之才等曹操麾下的郭嘉,荀彧,司馬懿,程昱等。這次要聊的只是蜀國里容易被大家忽視,也是容易被諸葛亮所覆蓋的幾個謀士。
他是劉備尋訪諸葛亮的指路人 從來不說壞話 別人兒子死了也說好
劉備依附劉表,在此期間他去尋訪了一位高人,這可以說是他帝王之路的開始。他拜訪的這位就是水鏡先生。劉備訪諸葛亮三顧茅廬,身份已經足夠神秘,而這位水鏡先生卻更神秘。
他一生湮沒不彰 但卻是三國的幕後策劃者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劉備劉玄德被蔡瑁追殺,躍馬過檀溪,黃昏時分遇一牧童,因牧童引路,得見其師水鏡先生,夜宿水鏡莊。水鏡先生言劉備旗下無經綸濟世之才,推薦「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但...
劉皇叔三顧茅廬,真的只是垂涎諸葛亮的才華?還是有其他原因?
一說到劉皇叔,或者說到三國這段歷史,三顧茅廬是不繞不過的,但是,真的只是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進而垂涎諸葛亮的才華,才會三顧茅廬的嗎?諸葛亮在認識劉備到他進入了主要謀士的隊列只有短短一年時間...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還有後半句,如果做到了蜀漢必得天下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當時大隱士水鏡先生對劉備說的話,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雖然是一帆風順,但是還是沒有統一天下,因為水鏡先生還說了另外一句話,只不過...
都說鳳雛臥龍得一可安天下,但是到底誰更厲害?
想必大家都知道鳳雛是龐統,臥龍是諸葛亮,也知道鳳雛臥龍得一可安天下的說法,但是二人到底誰更厲害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下這兩位名士,比較下他們誰更厲害。
一代奇人謀士在三國中被稱好好先生
曾有人丟失了一頭豬,並說他家的豬正是他丟失的那一頭。她便把那豬讓給了這人。過了幾天,那人又得到了先前丟失的那頭豬,急忙將他的豬送還,並磕頭自責。他不但沒有責罵他,反而感謝他把豬送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