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國十大姓氏排名和起源,有你的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姓氏最新排名出爐,排前十的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

李王張劉陳——中國五大姓人口近4億。

中國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1.李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

2.王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

3.張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

4.劉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

5.陳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

6.楊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

7.趙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

8.黃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

9.周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12%=25,400,000人。

10.吳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05%=24,600,000人。

李姓氏來源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

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

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

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

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

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

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

《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云:"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

"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還有很多種其餘說法,這裡不一一列舉了,只舉出本人知道較為詳盡的一種)

王姓氏來源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源出姬姓。

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

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

張姓氏來源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

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

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

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

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

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

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

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劉姓氏來源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河南魯山。

2、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外族的改姓

陳姓氏來源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

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楊姓氏來源

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①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

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漢字演變

②源於周宣王子長父。

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

③源於晉武公子伯僑。

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

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

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於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楊姓起源說

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

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

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

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

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

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

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

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

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

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④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

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

趙姓氏來源

源流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

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

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

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

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

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源流三

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

先後匈奴人、女真人、党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

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源流四

源於冒姓。

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

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

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黃姓氏來源

1、源自嬴姓,以國名為氏。

2、源自官位,以官職稱謂為氏。

3、源於改姓而來。

周姓氏來源

  • 源於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

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 源於姬姓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

黃帝的後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

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

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 源於少數民族

①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

《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獻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

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率的那一部分國人。

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

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後代,有隋朝名將周搖。

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後代。

②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③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複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 源於其他姓氏

吳姓氏起源

源流發展

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複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

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

  • 源於姜姓

吳姓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

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

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

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

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 源於姬姓

泰伯

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

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

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

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

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

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後,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

仲雍接任國君後,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

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於太伯。

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

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後裔,故名為周章。

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後裔。

由於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

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

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

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 源於吳回

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

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

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

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

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

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

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

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後裔。

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

  • 源於姚姓

第四個起源,出自姚姓。

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

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

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

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

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後裔。

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百家姓張氏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24,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張姓主要源於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其得姓始祖為張揮。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張姓...

百家姓吳氏

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在2015年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0,占漢族人口的2.05%,約2460萬人。吳姓最早起源於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魏晉至隋唐的700多年裡,吳姓...

中國社會的組成部分——吳氏春秋

吳姓出自黃帝姬姓。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