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張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簡介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24,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張姓主要源於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其得姓始祖為張揮。
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於「尹城青陽」,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
唐宋時期,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
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台灣。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6.79%。
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張」姓源出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
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
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
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
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
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
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
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得姓始祖
張揮。
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
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
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
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
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遷徙分布
《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
從弓,長聲。
」《廣雅·釋詁三》:「張,施也。
」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
」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
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
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
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
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
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
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
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
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
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鑑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
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
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姓氏文化
郡望
郡望共有26個,分別是清河郡、范陽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陽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陽郡、洛陽郡、河東郡、始興郡、馮翊郡、吳郡、平原郡、河間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內郡、上谷郡。
堂號
總堂號:清河堂
分堂號:百忍堂,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銘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篋堂,於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張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慶堂,芝泉堂,存著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經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餘堂,兩銘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東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義堂,尚德堂,味芹堂,明倫堂,明義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聖堂,持紀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則堂,追遠堂,衍慶堂,敘倫堂,峻德堂,凌雲堂,務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惇本堂,煥文堂,清河堂,張在公祠,紹忍堂,報本堂,萬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愛堂,敬翠堂,棣萼堂,順德堂,集成堂,復古堂,詒謀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倫堂,尊經堂,尊禮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愛敬堂,誠心堂,雍睦堂,義芬堂,源遠堂,福人堂,嘉順堂,嘉會堂,壽康堂,聚星堂,鳴珂堂,種德堂,毓秀堂,橫渠堂,樂育堂,德成堂,德徵堂,餘慶堂,慶餘祠,燕詒堂,燕翼堂,樹德堂,積慶祠,積慶堂,篤親堂,親睦堂,凝遠堂,濟美堂,彝倫堂,懷義堂,懷德堂,寶鑑堂,繼忍堂,鐵耕堂(共136個)
家族名人
張儀(前?~309)戰國時魏人。
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遊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
惠王卒,六國複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
張良 (前 ?-前 186)字子房。
漢初名臣。
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
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
卒諡文成。
張道陵 (34~155)道教的真正創教者,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
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
亦稱為張天師。
張飛 (?~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
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
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
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
諡桓。
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
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
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果老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
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
卒諡文忠。
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張騫(?~前114)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
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
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
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迴繞,具有新風格。
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
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1321~1367)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
元末群雄之一。
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三丰:生卒年不詳。
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
或作張三峰。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
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
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海城人。
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
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
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
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軍事失利,退回關外,至皇姑屯被日軍炸傷,未幾傷重而亡。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
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人,時人又稱張江陵。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清代直隸南皮人。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
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張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向城戰鬥、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
張治中(1890年10月27——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人,黃埔系骨幹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主義人士。
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時任第五軍軍長,在上海抵抗侵華日軍;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誤導致「11.13長沙大火」時間而被革職。
1945年,調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1949年,致電陶峙岳將軍和新疆包爾漢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最新中國十大姓氏排名和起源,有你的姓嗎?
中國姓氏最新排名出爐,排前十的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李王張劉陳——中國五大姓人口近4億。中國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1.李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