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姓氏歷史起源,其中一姓曾被日本皇室認作本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0.吳姓
吳姓起源有好幾個,唄主流所知的起源是,吳姓是出自黃帝姬姓。
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定居下來。
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
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
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魏略》、《晉書》、《梁書》、《北史》、《路史》等史料記載,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華王朝,並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
9.周姓
主要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
黃帝的後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
西周建立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
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8.黃姓
帝舜時代的東夷部落首領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
其後裔中有黃氏者,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
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滅。
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黃姓人口主要分布於廣東、四川、湖南、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蘇等地。
7.趙姓
造父,嬴姓,伯益的後代,蜚廉四世孫,中國歷史上著名善御者。
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
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崑崙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
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
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
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趙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陽、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新安、平原等11個。
6.楊姓
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伯僑,又名文實,獻公之弟。
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仍封伯僑於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諡賢敬。
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5.陳姓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
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4.劉姓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
據《左傳》、《史記》記載,劉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間。
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
3.張姓
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
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
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
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
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2.王姓
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
-
李姓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
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到女華之子皋陶之時,作了堯帝的理官(相等於現在的法官)。
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理官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理姓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
在這種情況下,理徵有一兒子叫利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難。
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
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