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劉璋失益州的真正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揭秘|劉璋失益州的真正原因!

劉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潛江市西北)人,東漢興平元年(194年)繼其父劉焉任益州牧,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所治益州被劉備奪取,統治益州凡二十年,其活動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末三國政治。

迄今為止,學界尚無討論劉璋的專文。

人們對劉璋的評價,基本定於諸葛亮《隆中對》所云:「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劉璋遂庶幾成為昏庸無能的象徵。

是耶?非耶?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

劉璋所處益州,天府之土,民殷國富,兵精糧足,足以自守,甚至可以成就霸業。

然而,劉璋在保守益州的過程中不能有所作為,在外來的劉備面前反主為客,處處被動,處處被欺,最終將益州拱手讓人。

其原因何在?

與漢末群雄相較,劉璋「暗弱」、「不武」〔1〕(卷32《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

主要表現在:(一)不識益州兵要地理形勢,不能努力修好漢中的張魯,喪失了益州北面屏障,使益州處於外敵威脅之下。

(二)缺乏重大軍事鬥爭的心理素質。

儘管擁有益州這塊「風水寶地」,劉璋卻極端地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對抗並不比其強大的張魯,要拉曹操作為援手;當曹操對自己產生威脅時,又拉劉備來幫忙,使得劉備順利入川。

(三)缺乏足夠的軍事才能。

劉璋在認識到劉備入川的險惡用心、怒斬張松之後,雖迅速組織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來對抗劉備,卻均以失敗告終。

《三國志·法正傳》載:當劉備爭奪益州之初,「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

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

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鄭度之計可謂是抵禦劉備的良策,但劉璋不能用,反而把鄭度罷黜。

鄭度的遭遇,除了表明劉璋聽不進忠言外,更主要的是表明劉璋「才非人雄」,缺乏軍事頭腦,不是梟雄劉備的對手。

其實,劉璋並非毫無軍事才能,在他統治益州的時期里,曾平定益州豪族大姓的數次大規模的叛亂,即是明證。

導致時人視劉璋「暗弱」、「不武」的原因,除了劉璋為人「寬柔」「溫仁」性格懦弱外〔1〕(卷31《劉二牧傳》及注引《英雄紀》),更與其身處推崇「人謀」的亂世之秋卻不努力「人謀」有密切關係。

突出表現是,劉璋立志不遠,只圖自保一州。

保據益州,坐觀天下,是劉璋之父劉焉定下的方針。

《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焉睹(漢)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欲避世難。

……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

」恰好益州動盪,朝廷以劉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

劉焉入益州後,以南陽三輔流人數萬家為主組成東州兵,平定益州動亂,誅殺益州豪強,建立割據政權,便不復顧益州之外的天下形勢。

注引《英雄記》:劉焉起兵,不與天下討董卓,保州自守。

」這無疑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9中評論曰:「焉雖受命作牧,而漢之危亡,風波百沸,焉勿問焉。

割土自擅,志士之所不肖事也。

」劉焉死後,繼任益州牧的劉璋基本遵循其父「坐保」政策。

在一定意義上,「坐保」有它的合理性,如可以避免自身力量在紛爭之中作無謂的消耗。

然而,在漢末割據兼并的時代,滿足於「自保」,沒有遠大的目標與積極的行動,最終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公孫瓚、劉表等軍閥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反的例子則有曹操統一北方、孫權鼎立江東等。

劉璋的「坐保」,導致了他行動的保守和落後,黯於天下大勢。

當劉備處心竭慮謀奪益州時,劉璋還茫然不知,反而開門揖盜,最終葬送基業。

可以說,劉璋失益州在一定意義上是失於「人謀」。

《後漢書·劉焉傳》論曰:「璋能閉隘養力,守案先圖,尚可與時推移,而遽輸利器,靜受流斥,所謂羊質虎皮,見豹則恐,吁哉。

」的確,天下大勢不容劉璋閉隘蓄力,然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如發揮「人謀」的主觀能動性,努力進取,保守偏安一隅也未必無此可能。

可是,劉璋暗於天下大勢,不知權謀。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9稱:「論者曰:『劉璋暗弱』,弱者弱於強爭、暗者暗於變詐。

」處在漢末這樣一個推崇「人謀」的時代,劉璋明顯是落伍了,失益州誠為「自然之理」〔1〕(卷31《劉二牧傳》)。

宋人葉適云:「劉璋雖暗懦,然國富民盛,守之以恩,無所得罪也。

」〔5〕(卷28《蜀志·劉璋》)清人王夫之直言,劉璋非「昏孱」〔6〕(卷9)。

的確,劉璋誠然算不得明君,但也不能歸於昏君之類,更算不上暴君,故劉備比擬奪益州為伐紂時,當即遭到其屬下龐統的反駁〔1〕(卷37《龐統傳》)。

《三國志·劉二牧傳》注引張璠言亦曰:「劉璋愚弱而守善言,其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為無道之主也。

」回顧諸葛亮對劉璋的評價,其作《隆中對》時說「劉璋暗弱」,為的是樹立劉備進攻益州的信心;在占領益州後,全面貶低劉璋治益州,則更多是為自己的嚴刑立威辯護。

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作《隆中對》稱:劉璋所治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後來,在劉備圖謀益州的過程中,劉璋手下有才幹的官員如張松、法正等果然積極策劃迎接劉備入蜀;在劉備攻占益州的戰鬥中因抵抗不利投降或欲降的李嚴、費詩、許靖等人,他們或就是諸葛亮所謂的「思得明君」的「智能之士」。

但另一方面,還有更多的「智能之士」在支持擁護劉璋。

對於劉璋迎劉備入川,就有黃權、劉巴等一批「智能之士」表示反對。

《三國志·黃權傳》云:主簿黃權陳其厲害,「左將軍(劉備)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

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

」又,《三國志·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劉)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更有甚者,王累自懸於城門死諫劉璋拒納劉備。

此外,在劉備奪益州的軍事進攻中,也有不少忠勇之士為劉璋而戰。

《三國志·王連傳》載:「先主起事葭萌,進軍來南,(王)連閉城不降。

」劉璋巴郡太守嚴顏,抵抗失敗被俘後,願作斷頭將軍〔1〕(36(《張飛傳》)。

又,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曰:「劉璋遣張任、劉!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

任勒兵出於雁橋,戰復敗。

禽任。

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

』乃殺之,先主嘆惜焉」。

即使是到了成都被圍,劉璋處於最困難的時刻,全城軍民也紛紛表示堅決抵抗。

劉璋舉成都投降之時,軍民咸流淚。

這些都足以說明劉璋在益州有深厚民眾基礎,深得民眾擁護,決不是眾叛親離的獨夫民賊。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蜀人心目中,劉璋未必不是「明君」。

正因為如此,儘管劉備處心積慮,竭盡全力,占領益州還是費了不少周折,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如雒城之役,耗時一年,折損軍師中郎將龐統,才艱難取勝。

另外,據史籍記載,建安十六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後,積極爭取蜀地民心。

《三國志·龐統傳》稱:「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從定一州也。

』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此後,劉備「厚樹恩德,以收眾心」〔1〕(卷32《先主傳》)。

劉備不敢也不能遽取劉璋,反而需花費較長時間來「厚樹恩德,以收眾心」,這除了說明劉備的「帝室之胄」的旗號在真正的「帝室之胄」劉璋面前黯然失色和劉備的處事謹慎之外,更足以說明劉璋並未失去蜀地民眾的支持。

總之,諸葛亮所謂「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並不符合劉璋所治益州人情實際,畢竟劉璋治益州尚得人心。

綜括全文,劉璋治理益州並不是「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而是有一定的「民本」的思想並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劉璋失益州,也不是因為他昏庸無道,益州人民反對他的統治,而主要是處在東漢末年群雄相競的時代,劉璋軍事才能一般,拙於「人謀」,不識天下形勢的結果。

在某種程度上說,劉璋可謂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凡人」。

諸葛亮對劉璋的評價是有失偏頗甚至是不公正的。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周一良論諸葛亮〔A〕魏晉南北朝史論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葉適習學紀言序目〔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王夫之讀通鑑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

說三國認證微信號:shuosanguo

每晚11點,一起來說說三國的那些事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到底是真君子還是假仁義?

說起來,劉備的手段也很簡單,那就是說一套,做一套;但由於他表演得十分真切,故極具欺騙性。但在一次醉酒後,他暴露了真面目。《三國志·龐統傳》載,劉備曾酒後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完全忘記...

三國篇: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據說姜維被殺之後,魏軍將士對姜維想借鍾會之手殺死他們的計策非常憤怒,所以剖開了姜維的屍體,發現姜維的膽如斗大。《世說新語》中記載: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斗在古代是計量用的工具,「十升為斗,十斗為...

《隆中對》原文、 賞析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