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知行合一,王陽明遭受了最嚴酷的長期失眠和最可怕的幻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陽明雖然對放逐地的嚴酷現實有思想準備,不過到達龍場驛時,他的心還是瞬間冷了下來。
龍場驛位於今貴州貴陽西北約八十里的修文縣城,地處荒僻,蟲蛇甚多,瘴氣流行。
王陽明到達龍場驛站時是一個太陽還未升起的早晨,植物腐爛的氣息在森林裡形成濃密的霧。
龍場驛站的站長用超乎想像的興奮心情接待了他們,但他的興奮其實是非常不厚道的。
他的高興不是因為有人來,而是因為有接替他的人來。
他把自己在龍場驛三年的生存經驗全部傳授給王陽明。
按他的意思,這些生存經驗一旦出了龍場驛,就是屠龍之計,一點用都沒有,所以他才會放心地和盤托出。
他要王陽明牢牢記住以下這五點:
第一,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當地少數民族和我們不是同一類人,陰鷙易怒,發起火來像魔鬼,即使是中原人,也不要隨便和他說話。
來這裡的人有很多都是心狠手辣的亡命之徒,好人誰會來這裡;
第二,一定要注意空氣的質量。
這裡的空氣聞起來好像是很清新,但實際上毒得很,尤其是早上和夜晚,森林中的瘴癘之氣四處瀰漫,稍不小心就會中毒身亡;
第三,這裡的野獸非常兇猛,所以要時刻小心狼蟲虎豹的攻擊;
第四,要學會自己養活自己。
法律雖然規定政府供應糧食,但經常一年才來一次,所以你要學會種植穀物;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既來之則安之,一定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否則撐不了多久就會受不了的。
這位卸任的龍場驛站站長傳授完畢就樂呵呵地甩包袱走了。
王陽明望著他的背影在原始森林深處消失,腦子裡一片空白,但他有好多活要干。
首先就是居住問題,按法律,王陽明是戴罪之人,不得居於驛站。
他費盡心機地找到一個山洞,陰暗潮濕,卻能抵擋頻繁而至的雨水。
但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沒有安裝門!所以一天晚上,一隻狗熊在他們熟睡時走進山洞,把他一個僕人的半邊臉當吃了。
懊悔之下的王陽明這才想起了前任的警告。
他開始忠實地奉行起來。
第一,他叮囑僕人在森林裡尋找食物時不要和當地土著說話,不要有任何接觸,包括眼神。
第二,每當森林中瘴癘瀰漫時,他就用他有限的中醫藥知識採集消毒的植物放到鍋里煮沸,祛除瘴癘氣。
第三,他讓僕人打造了一扇石頭大門,睡覺前必須關門。
第四,他帶著僕人開墾土地,種植前任留下來的種子。
為了淡化殘酷的生存環境,他憑記憶誦讀理學經典,把自己從現實世界中拔出來沉到思想世界中。
有生以來,王陽明第一次有意識地陷進回憶中。
他突然發現了許多自己從未發現的事實。
他鑽研軍事、探索理學、浸染佛道、苦攻辭章,現實世界總把他的性格和理想打倒在地。
而他自己也注意到,每一次他都能站起來,並且比倒下之前更強大。
就在他被投入錦衣衛大牢前,他心中已有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身心之學。
即使在來貴州的路上,他還在探索身心之學的精妙。
不過就算如此他也承認,現實世界還是很強大的,至少在他回憶龍場這段往事時,他還沒有站起來。
不過就內心而言,他現在比過去強大了百倍。
他說:「我已超脫了得失榮辱,只是還無法超脫生死。
」王陽明一想到因為死亡會讓他那些理想半途而廢,心裡就火燒火燎地難受。
他為自己準備了一副棺材,說:「我現在就聽天由命吧。
」
這並不是放棄,實際上「聽天由命」隱含了某種洒脫,它是在我們無法改變事情時的淡然心態。
王陽明已意識到,聖人無論多麼非凡,也不過都是人,他生活在社會中,所以必須要面對外部環境。
那麼,聖人們處於逆境時是如何改變外部世界的呢?遺憾的是,王陽明很快發現,儒家聖人系統中的那幾位聖人誰都沒有他這樣的遭遇。
後來,他通過長時間的默想,突然發現,聖人是沒有辦法改變外部環境的,他們只是適應環境。
正如他自己,剛來時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想死的心都有。
可現在,他不還是好好地活著?那麼,讓他活下來的精神支柱是什麼呢?無非就是努力適應了外部環境。
想到這裡,他的心情輕鬆了許多。
他覺得自己應該把時間用在理學的突破上。
於是,他開始審視朱熹的「格物致知」。
他對朱熹仍然極不滿意,因為朱熹說,去外面世界格真理。
這就如他現在,他如何才能從外部找到一個好好活下去,並且可以創造人生價值的真理呢?外部根本沒有這樣的真理,所以他根本無法找到。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聖人處此該如何」交織在一起在他的腦海里撞擊著,他變得神魂顛倒起來,像中了魔一樣絮絮叨叨,時而點頭,時而皺眉,時而搖頭。
他的腦子再也放不下這些翻來覆去被他肯定和否定的問題,終於有一天,這些問題衝出了他的腦子,像一幅畫一樣清晰地呈現在他眼前。
於是,本書開頭的那一幕就發生了,王陽明的心學誕生了,王陽明在龍場所悟到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都是中國思想史上最奪目的光輝。
所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聖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聖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最真實的自我。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回答下面這三個問題:為什麼是王陽明?為什麼是他創建了心學?為什麼他能創建心學?
王陽明出身書香門第,他本人衣食無憂,這讓他有充足的條件隨心所欲。
我們很容易就注意到一個問題:但凡哲學家,出身貧苦的極少。
雖然王陽明具備的那些要素很重要,也許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王陽明在「悟道」之前反覆琢磨的那兩個問題:一個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另一個則是聖人如何從困境中超越出來。
如果非要給「為什麼是王陽明」安一個看上去標準的答案,那麼這個答案就應該在兩個問題里,它就是:聖人肯定不像朱熹所說的去外面尋找存活下去的真理。
用排除法,不去外面找,自然就在心裡找。
所以,他修改了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解釋。
於是,王陽明心學的宗旨無非就是,我們心裡的良知是應對萬事萬物的法寶,無須去外部尋求任何幫助。
不過我們與其費力不討好地尋找他創建心學的能量,不如用心來學習如何獲得這種能量。
這應該是王陽明的心愿,也應該是我們的終身追求。
蔣介石為何說:中日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拾遺」(ID:shiyi201633)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為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
中國兩個半聖賢之一的王陽明—龍場悟道
上一期講到,王陽明因上書論政得罪了劉瑾,被庭杖後發配到貴重龍場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這裡蟲蛇滿布,瘴氣流行,對體質不好的王陽明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由於外部環境條件的惡劣,王陽明不斷的問自己,倘若...
王陽明:一個讓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崇拜的人
無論在何種時代,身處何種體制,無人能代替你看顧自己的內心;對於人而言,很難否認「一生的果效皆出於心」,這正是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學。「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