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國話權謀:「赤壁之戰」前後孔明的幾次「欲擒故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為中外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赤壁之戰最終以孫、劉聯盟的完勝和曹操集團的大敗而宣告結束。
在這場大戰前後始終貫穿著謀略家們精彩激烈的鬥智賽謀和豐富多樣的外交幄旋。
而這其中被作者描繪為同時代最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的諸葛孔明在這場「智力競賽」中更是出盡了風頭。
他的幾次「欲擒故縱」真是令人為之叫絕。
赤壁之戰以前,劉備被曹操追擊敗走
夏口。
聯吳擊曹絕屬上上之策。
但若真要低三下四向孫吳搖尾乞憐絕非孔明本色。
此時恰逢魯肅前來弔喪,是將聯盟之事和盤托出還是隱而不發,來個「後知後覺」。
諸葛亮心中自然早有定數,他授意劉備大打「迂迴」戰術。
魯肅在劉備那裡探不到口風,便只好去求教諸葛亮,諸葛亮絕口不提向吳求援之事,只是說準備去投奔蒼梧。
魯肅是個老好人,他知道蒼梧守不住,一心想促戰孫、劉聯盟共保長江,於是透露出結盟意願,並邀請諸葛亮一起去見吳主孫權。
諸葛亮卻推託說未得到劉備首肯,到了劉備那裡,劉備又堅持不許,幾經周折才「勉強」讓他前去。
好一個「欲擒故縱」,幾個來回便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
來到東吳之後,諸葛亮首先陳言力辨,舌戰郡儒,對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進行了有力地批判,為實現聯盟清除了理論上的障礙。
對於吳主孫權,諸葛亮則先是誇大魯軍兵力,「建議」孫權早日降魏,然後從正面闡明已方抗曹的堅強決心,並引用英雄豪傑們不畏強暴的事例激發孫權的鬥志,待其平靜之後又嘵以所害,最終便得孫權決定「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
對於心驕氣傲的周瑜,諸葛亮巧妙地曲解曹操詩詞中「喬」字用作曹操只為奪取孫策、周瑜妻子而南征東吳的「證據」,激得周瑜「離座北指」「與(曹)賊誓不兩立」這樣便基本達成了孫、劉聯盟,為赤壁之戰打下堅實基礎。
赤壁之戰以後,圍繞著荊襄各郡的爭奪,孫、劉摩擦頻頻。
一方面劉備憑藉占據荊州羽翼漸豐,另一方面視荊襄之地為長江門戶的孫權、周瑜一心想將其據為己有。
於是,在劉備占領南郡之後,魯肅便被派來索收荊州,理由是,有赤壁之戰中,東吳「用計策,損兵馬,費錢糧」,「殺退曹兵,救了皇叔」,「荊州九郡,合當歸於東吳」。
照理說赤壁之戰是孫、劉聯盟的勝利,劉備漂泊半生,根據地還沒有開闢,這時公開提出荊州應歸劉皇叔所有,也可以講出幾句氣壯的理由來。
然而孔明並沒有這樣做,他採取的是「避實就虛」、「欲擒故縱」的辦法,看他反駁魯子敬的話多麼合情合理:「荊州九郡,非東吳之地,乃劉景升之基業。
吾主固景升之地也。
景升雖亡,其子尚有;以叔輔侄而取荊州。
有何不可?」接著請出劉琦作證,使得魯肅「默然無語」。
通過以上孔明的這幾次「欲擒故縱」,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精明之處在於總是能夠利用適當的時機變被動為主動,能夠從大局著眼,在鬥爭中求聯合,且耐性過人,不去斤斤計較、要求點點見利,所作一切都是為孫、劉聯盟服務但同時又不影響自身的發展壯大。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
三國東吳英將之魯肅:赤壁之戰勝利的最大功臣
公元208年,曹操為加強對權力的絕對把控,自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同年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準備踏平東吳收復江南。曹操勢力滔天有目共睹,東吳群臣徘徊在是投降還是求和之間。這使得孫權一時間也拿不...
劉備借荊州,「借」之一字竟內涵玄機,借出了蜀國的王霸之路
「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三國迷應該對赤壁之戰後的借荊州肯定是不陌生。可以說成也荊州敗也荊州,得到荊州後的劉備可以說是順風順水,王勢日盛。而失去荊州的他失去的卻不僅僅是一座衢地,還有孔明多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