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一生最大的損失,失去2位名將,他們一死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人物解析·第97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嗜血的狼牙)

有人說,所謂的三國爭霸,完全可以改為兩國爭霸,畢竟江東幾乎從來沒有展現出,一統中原的決心,例如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他們的第一反應並非應戰,而是主動求和。

遭到劉備拒絕之後,孫權更是做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行為——向曹魏稱臣。

而且,這並非是孫權第一次稱臣,曹操在世的時候,他就明確表示過臣服,甚至上表勸曹操稱帝。

那麼,作為三足鼎立的其中一足,江東為何甘心偏安一隅呢?

對於這個問題,有人認為主要是因為,孫權本身沒有足夠的魄力,不具備爭霸天下的資格;有人則認為,主要是因為江東既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像劉備一樣,算是漢室後裔,名不正且言不順,爭霸之路更加崎嶇。

其實,如果我們細讀歷史,就會發現,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兩個武將的去世——江東原本也在為爭霸而努力,但是這兩個武將去世之後,江東便再無爭天下之志。

這兩個人到底是誰呢?

一、周瑜

周瑜,字公瑾,受《三國演義》影響,他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一個小肚雞腸的形象,不過,他在真實歷史上,卻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

當初,老將程普對他不服氣,經常故意給他添堵,他從來不生氣,也不放在心上,最終他的氣度,令程普折服,主動向其賠禮。

當然了,這並不能證明,周瑜本身是一個佛系的人,相反,他有非常強烈的鬥志。

例如,赤壁之戰後,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周瑜就曾建議孫權扣留劉備,與曹操兩分天下。

被孫權拒絕之後,他也沒有放棄,又提出了攻占巴蜀,與馬超結援,進而圖謀江北的想法。

這個時候,孫權也是心動的,於是允了周瑜的建議。

只可惜「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而周瑜英年早逝之後,這一計劃則被擱淺了。

二、魯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魯肅是一個老實人的形象,只會做和事佬。

然而,這同樣是《三國演義》帶給大家的錯覺。

在真實歷史上,魯肅作為江東四大都督之一,同樣有著讓孫權走出江東,統一全國的大志,因此他早在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前,就曾提議道:「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無自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之後,劉表去世,劉琮將荊州拱手讓給了曹操,他又及時調整了計劃,促成了孫劉聯盟,從而間接導致了天下三分,不過他雖然將劉備作為江東的盟友看待,卻在地盤等事務上,寸步不讓,於是有了他「單刀赴會」,怒斥關羽一事。

可是,魯肅同樣不長壽,他在公元217年就去世了,江東稱霸的又一戰略無疾而終。

之後江東的兩任都督,即呂蒙、陸遜,都算是一代名將,可是這二人,格局顯然沒有周瑜和魯肅那樣大,他們在曹魏尚且存在的情況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與蜀漢的爭鬥中,只注重眼前的戰果,卻從未考慮,如何才成真正的爭霸成功,因此自周瑜和魯肅之後,江東再無爭奪天下之志,這對孫權而言,痛失周瑜和魯肅2位名將,大約是一生最大的損失了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四大都督:一人被氣死,三人病逝!

在三國歷史上,相對於曹操、劉備兩大勢力,孫權這一邊的人物,在總體歷史知名度上稍遜一籌。一方面,曹操是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方,占據了北方中原,人才濟濟。另一方面劉備建立的蜀漢,打出了匡扶漢室的口號...

三國演義欺騙了你之諸葛亮全都是浮雲。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智慧與忠誠的象徵。他幫助漢室後裔劉備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及東吳三分天下,之後被劉備封為蜀國丞相。在三國中,諸葛亮上知天...

單刀赴會,其實是關二爺的最大污點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是個「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的角色,諸葛亮欺他、劉備騙他、關羽嚇他、孫權責他、周瑜罵他、呂蒙瞧不起他,可謂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他的才能媲美諸葛亮,卻被三國演義黑成渣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尊劉貶曹的總方針下,不僅曹操被黑的跳進黃河都洗不乾淨,連帶著曾經和蜀漢作對的東吳,同樣被羅老人家有意無意的抹黑。比如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在《三國演義》幾乎碌碌無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