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挑還是群毆,論三國名將的戰鬥力與統率能力(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完了劉備陣營,我們再來盤點一下曹操陣營的各位名將。

雖然曹操手下的大將在單挑能力上比劉備的五虎上將稍遜一籌,但曹操的五子良將,在作戰指揮能力和帶兵能力上卻是頗為出色的:張遼威震逍遙津,把孫權打得落花流水,可止小兒夜啼,確保了合淝、皖城一路的安全;徐晃大戰沔水,深入重圍險中取勝,打得關羽潰不成軍,關羽從此一敗再敗直至滅亡。

曹操不禁感嘆說徐晃有周亞夫之風。

張遼和徐晃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馬革裹屍,直接死於弓箭,屬於戰鬥性減員。

徐晃被孟達一箭射死,而張遼則被東吳方面的丁奉射死。

再算上死在弓箭之下的黃忠、張郃、太史慈等,弓箭簡直成了三國名將的催命符,怪不得有「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一說。

相比於張遼和徐晃打勝仗的能力,于禁的帶兵能力主要體現在大局觀上,大家可參閱《三國演義》第十六回的一段情節:當時于禁冒著被處分甚至被懷疑的危險,舍私人而顧全局。

只是在關羽水淹七軍這段故事中,于禁表現不夠爺們兒,卑躬屈膝投降了關羽,特別是與寧死不屈的龐德一對比,更顯出於禁的軟骨頭。

其實在三國中有過投降經歷的武將也並不少,別人可以投降,為何對於禁要求偏偏這麼苛刻呢?而于禁之死也是由於這件事:曹丕是瞧不起于禁的為人的,在派于禁監造曹操陵墓的時候,故意叫工匠在墓壁上刻上水淹七軍的畫面,其中還有于禁下跪求饒的情形。

于禁看到這個非常生氣,可憐于禁跟隨曹操三十年,最後落得羞憤而死。

對於于禁之死,這裡還要再說幾句。

于禁曾經把夏侯惇得罪了,因此兩人有很深的過節,而夏侯惇是曹家的宗親,曹丕跟夏侯惇當然也是有宗親關係的。

因此曹丕為了給夏侯惇出氣,才故意羞辱于禁也說不定。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三國演義》第十六回,當時曹操剛剛打敗了黃巾軍的餘黨,俘虜了大量士兵,就選拔年輕力壯的編為青州軍。

青州軍的首領就是夏侯惇,青州軍當時剛剛組建,紀律很差,經常做出「劫掠民家」的事件。

有一次被于禁遇到了,於是率領本部兵馬剿殺破壞分子,安撫鄉民。

這下了就把夏侯惇給徹底得罪了,畢竟夏侯惇是青州軍的首領嘛。

於是夏侯惇就誣告于禁謀反,當時李典、許褚、樂進還在一邊敲邊鼓。

曹操查清了事情真相後,狠狠批評了夏侯惇,並重賞了于禁。

你想,這夏侯惇能不記仇嗎,從此與于禁結下了梁子。

夏侯惇作為曹丕的宗親,曹丕有理由替自家人報仇。

以前曹操在世的時候不行,現在曹操不在了,治一個小小的于禁還不容易。

在《三國演義》中,樂進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張遼的副將出現的,他曾與張遼一起鎮守合淝的。

可以說樂進是五子良將之中最不出名的一個,單挑能力不咋地,統率能力也沒看出來有多高。

反正羅貫中第先生沒有給樂進安排多少戲份,基本上就是屬於跑龍套的角色。

而他的死更是悄無聲息,簡簡單單的病死了。

反倒是他兒子樂綝在三國後期有著不俗的表現,名頭甚至高過了他。

當然了,正史中的樂進絕對不簡單,官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高於張遼,鑒於我們分析的是《三國演義》,這裡不再過多介紹了。

至於原來是袁紹手下的大將張郃,在投奔曹操以後其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發揮。

張郃一直駐守在魏國的西陲,抵禦著來自西蜀方面的軍事壓力。

他和張遼一東一西,保證了中原的安定。

諸葛亮出師北伐一直受到來自張郃的阻擊,為此諸葛亮頭痛不已。

為了除掉張郃,諸葛亮可謂煞費苦心,又是設套又是做局,終於除掉了這個心腹大患。

能讓諸葛亮重視的人,能是一般人嗎?張郃最後被射成了刺蝟,諸葛亮自然很高興,還情不自禁說了幾句風涼話:欲射一馬(指司馬懿),誤中一獐(指張郃)。

蜀、魏這邊有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孫權那邊卻並沒有這樣的排行榜,這個可能是領導風格決定的吧。

孫權陣營的武將其實也不少,名頭也不小,單挑能力強的有太史慈、甘寧和元老派當中的程普、韓當、黃蓋,再有後起之秀丁奉、周泰、徐盛;有儒將之風的有周瑜、陸遜;而像魯肅、呂蒙,也都是孫權頗為器重的帥才。

如果非要從這些人當中評出五大名將的話,比較難,各有所長,每個人都有入選的理由。

比如太史慈,可以說是東吳方面單兵作戰能力最強的一個,可惜他死得太早,因此無緣入圍五大名將之列。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也是被弓箭射死的,和張郃的情形差不多。

周瑜、魯肅、陸遜三位都堪稱儒將,有足夠的理由入圍五大名將,但是他們都是孫權手下的歷任三軍統帥,是「帥」而非「將」,故而不入選。

韓當、黃蓋是東吳元老,跟隨了孫家三代領導人,可謂忠心耿耿,黃蓋為了老孫家的事還挨過一頓打。

不過這二位業績有限,故而也不入圍。

經過這麼一篩選,剩下的最有資格的恐怕就屬程普、呂蒙、周泰、甘寧、丁奉這五位大將了。

程普是東吳方面的三朝元老,周瑜在時就是東吳副都督,魯肅接班以後,程普照樣是副都督。

這樣的身份入圍東吳五大名將不過分吧。

周泰屬於東吳「中生代」的武將代表,資格沒程、韓、黃老,但是又高於丁奉等後起之秀。

周泰曾經兩次在槍林箭雨之中救過孫權,身上的疤痕數不勝數,可以說沒有周泰的話,孫權早死了幾回了。

呂蒙的入圍不用多說,他是繼周瑜和魯肅之後東吳的第三任大都督,為奪取荊州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權甚至把他和周瑜、魯肅相提並論。

而甘寧的單挑戰鬥力在東吳集團是數一數二的,絕不在太史慈之下,「百騎劫魏營」不損一兵一卒,創造了三國故事中的一段傳奇。

而這段神話正好在張遼「威震逍遙津」之後,當時東吳方面士氣低落,甘寧此舉為孫權挽回了不少面子。

丁奉的功績主要體現在三國後期,在抵禦魏國的戰事中屢立戰功,還一箭射死了張遼。

並且在穩定東吳集團,平息內部矛盾鬥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儘管東吳的總體實力在西蜀之上,但在《三國演義》中,東吳集團的武將給人留下的印象卻很一般,好像沒有出類拔萃的特別能打的,不像魏、蜀集團的武將那麼突出。

「三國武將戰鬥力排行榜」前十位也沒有一個出自東吳。

論單挑能力的話,東吳實在找不出可以單挑關、張、趙、馬、黃的人選了,恐怕連單挑曹魏方面的許褚、徐晃、張遼的人都找不到。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時候東吳方面都是在打群架,關羽、黃忠、張遼都死在東吳的群毆之下。

東吳武將的單挑戰鬥力看上去好像很弱,其實真打起仗單挑戰鬥力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其它方面東吳的將領可一點也不弱。

三國中前期曹、孫、劉之間的兩場大仗,赤壁之戰,孫權打敗了曹操,猇亭之戰孫權又打敗了劉備,都以東吳的勝利而告終。

不少讀者都很困惑,就東吳那些個武將,為什麼還能屢屢打勝仗呢?

這裡不得不說說東吳集團的軍事體制問題了。

東吳集團的軍事管理實行的都督負責制,就是說孫權最大限度地把手裡的權利下放到都督手中。

這種體制跟曹操和劉備那邊的「家長制」是不一樣的。

而且孫權選的這幾個人都相當有才,從周瑜到魯肅,到呂蒙,再到陸遜,每一任大都督都是文武雙全。

良好的體制和業務一流的管理人才,確保了東吳集團的旺盛戰鬥力,也彌補了東吳武將單挑能力不強的弱點。

因此黃忠、關羽、張遼這樣的一流高手,都死在東吳的團隊合作之下。

有人會說東吳方面打群架,以多打少勝之不武。

其實在一個刀口舔血的年代,能打勝仗才是硬道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三國時期,投降也是個技術活

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在,對於效命主上而征戰沙場的武將來說,都有戰死沙場是他們最好的歸宿一說,臨陣歸降,在以軍人身份自居的武將來說,算得上是最為恥辱的事情。特別是在封建時期,上至文臣武將,下至婦孺草莽...

讀史記之古代那些皇帝們-三國番外之名將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猛人如雲,僅《三國中》中為之立傳者不下半百,有名有姓者更不勝數。群雄以呂布為首,曹魏有五子良將(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八虎騎(...

三國時期的十大名將排行榜

說真的小編寫到這都不知道怎麼下手了,因為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名將好像雨後的竹筍,太多了,肯能好多人都聽過一呂二馬三典韋, 四關五趙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