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宋朝(5)——宋朝黨爭(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宋朝大臣最舒服,宋太祖立國後「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來室,謂之誓碑」直到靖康之恥過後誓碑內容才公布於世「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殺文人」的祖訓,給他們發史上最高的工資。
文人大臣頂撞皇帝後皇帝不會輕易殺他們的頭,輕易脫了褲子當場打屁股,更沒有文字獄誅九族之類。
說他們最憋屈,是因為那時候黨爭非常激烈。
北宋的士大夫提出不僅小人有黨,君子亦有黨這一驚世駭俗的見解,最著名的當數歐陽修,他認為,君子行守道義,愛惜名節,如果君子們聯結起來互相扶持,在修身和治國上都更能相得益彰,當時更是寫下了《朋黨論》獻給皇帝。
北宋的其他名士如范仲淹、司馬光、蘇軾、秦觀等人也有類似的言論,可見君子亦黨的觀念在北宋幾乎成了主流。
宋朝黨爭最早開始於宋真宗時期寇準和王欽若的鬥爭。
開始時宋真宗支持寇準,也就有了後來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過後宋真宗又信任王欽若,把寇準排斥出朝廷。
宋神宗時期,圍繞熙寧變法,士大夫們各分黨域,明爭暗鬥,展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鬥爭。
宋神宗年代,圍繞熙寧變法,士大夫們各分黨域,明爭暗鬥,展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鬥爭。
雙方的領袖則分別是赫赫有名的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兩位領袖在道德文章上,都是令人敬仰的坦誠君子。
那麼兩人何以會產生激烈的衝突呢?王安石和司馬光各有政治抱負,都想要治國平天下,而方式卻迥然不同。
王安石是奮進的,想要通過變法一次性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為了改革可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
他對皇帝說:「(陛下)直法堯舜爾,唐太宗何為?」
司馬光則認為變革應該沉穩一些,他熟知各朝的歷史,認為君王應該恪守儒家的古訓,約束自己的慾望,虛懷納諫,慎財節用,政事則以教化為先,不願意改變祖宗成法,更是反對用紛繁的政令侵擾小民,像王安石那樣急功近利地追求所謂的富國強兵。
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他們從相互仰慕的好友變為針鋒相對的死敵,又各自帶領支持自己的優秀士人互相攻伐不休。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cc刪除)
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朝代——北宋歷代皇帝簡述
1、 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出官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