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劉備,諸葛亮不敢耍性子,此人卻兩次不給面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諸葛平生唯謹慎,這句話是恰如其分的。

這種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歷來有很多種說法。

在我看來除了先天的因素之外,後天的因素似乎更大一些。

試想,當初諸葛亮隱居隆中,好不容易等到了劉備三顧茅廬。

一篇隆中對奠定了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

可惜還沒等到開始放開手腳,曹操就殺過來了。

劉備力量弱小,只能倉皇而逃。

或許是對自己制定的戰略規劃夭折而痛惜,又或者是立功心切,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搶占襄陽進而奪取荊州的建議,強行實現隆中對戰略的第一步。

這個主意不是個好主意,幸好劉備冷靜,否則七年時間辛辛苦苦攢下的那點家底一下子就會拼光。

赤壁之戰後,儘管諸葛亮被委以軍師中郎將一職,所負責的也僅僅是財政與後勤,參與戰爭的經驗少之又少。

劉備入川,諸葛亮也沒分去,只能硬著頭皮與意向瞧不上士大夫的關羽混在一塊兒。

即便關羽尊重諸葛亮,諸葛亮能否在軍事領域提出多大的意見還是個疑問。

只能說跟在關羽後面參觀學習,進一步完善自己。

這才是成長的正確道路。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南征之戰,打的是叛亂武裝,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所花費的僅僅是時間而已,並沒有收到多大的考驗。

可能也就是因為如此,一出祁山第一仗,就被張郃打得丟盔卸甲、大敗而回。

這麼幾十年一下來,想不謹慎也不行了。

同樣在荊州成名,同樣是軍師中郎將,鳳雛龐統的性格又是怎樣的呢?是不是與諸葛亮一樣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先翻翻書,找出幾個例子來說明。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紹過,雖然龐統只比諸葛亮大兩歲,但經驗和閱歷都比諸葛亮要深的多。

在東吳期間,龐統就與江東名士們廣為接觸,獲得廣泛讚譽。

站在江東名士的角度看,龐統亦是個大牛人。

這牛人就有牛脾氣。

不是嗎?龐統剛跳槽到劉備陣營,就被罷了官。

是龐統的能力不行?顯然不是。

應該是與後來馬謖的情況差不多,沒用對地方。

這一點從劉備與龐統的交談中可以看出來。

劉備問龐統當初自己去江東的事情,還希望龐統不要有顧慮。

這就很說明問題,彼此都不太了解。

出現這樣的誤會也就在所難免。

問題是與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的盡心盡力不同,龐統居然被罷了官,這也說明一開始龐統也沒把劉備當回事。

等到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龐統的性格得到進一步展現。

先是積極想劉備推銷自己奪取荊州的戰略規劃。

劉備一句不想失信於天下的假話,立刻遭到龐統的駁斥,這回龐統可是一點面子都沒留。

由此看得出他性格的一個方面。

最能說明龐統性格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益州爭奪戰開始一年後,劉備回到一年多前入蜀之時曾經與劉璋歡宴的涪縣,想到目前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拿下益州也逐漸成為了現實,不覺心情舒暢,大宴文武以示慶賀,狂喜之下竟然喝醉了。

他還得意洋洋的對龐統說到:「現在的心情真是痛快呀!」

此刻的龐統突然想起了當年劉備在益州問題上的惺惺作態,不猶得衝口而出:「征討他人之國而一位樂事,恐怕不是仁者所為吧!」劉備聽到龐統的譏諷,不禁勃然大怒,說道:「當年武王伐紂也是前歌后舞,難道武王也不是仁者?!先生你言語不當,應該儘快離席退下!」

龐統一聽也火了,摔袖而去。

過了沒多久,劉備的酒醒了,命人把龐統重新請了回來。

龐統入座後,只是低著頭繼續喝酒。

看到龐統如此神態,劉備給自己找了個台階,主動問龐統:「剛才的事情,到底是誰有過失呀?」龐統也只能是回答:「君臣俱失。

由此可知,龐統的為人心直口快,眼裡揉不得沙子,而且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做原則上的妥協。

不過這話還要分開兩頭說,或許是因為龐統的身份、地位都過於特殊,否則很可能成為益州的張裕。

要知道被大多數人認為寬厚待人的劉備其實也有小肚雞腸的時候,弄得劉備沒面子,下場也是很慘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龐統的死,到底對蜀漢軍團造成多大損失?

龐統,字士元,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傳》)。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來投,但未得重用,不...

「天下三分」是諸葛亮原創麼?

應該說如果單看《三國演義》,隆中對,天下三分。好像就單單是諸葛亮的專利。因為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人麼,他就是神仙派下山輔助劉玄德的麼。所以可以前算五百年,後算五百年。沒有一件事情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