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死前讓他取代孫權,只因主張對曹操議和,竟被周瑜嘲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策死後,孫權借重張昭、周瑜的軍政力量,廣納人才,建立起與吳郡四大家族的相互合作,顧、陸、朱、張四姓對於穩固孫吳政權功不可沒,但這些與孫策無關(孫策當年攻克廬江太守陸康,說起來甚至與陸家有仇,陸康幼子陸績、從孫陸遜卻都為孫權所用),反而可以從中看出孫權的才幹,他對於「平衡」比他哥哥更有一套。
許多人認為周瑜是孫吳陣營的軍師或謀主,但說起輔佐孫策、統籌內政的智謀之士,真正的主角應該是「二張」──張昭與張紘。
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孫策不只是個美少年,而且是個孝順的美少年,只要是他看上的人物,總會帶回家見母親,周瑜、張紘、張昭皆是如此,而張昭先前堅持不出仕,遇到孫策後改變心意,可見兩人有相同的理念與志向,孫策禮遇重用張昭,甚至比喻為「仲父」,認定張昭就是能夠幫助他成就大業的管仲。
張昭的功勞往往為人所忽略,簡單來說,他對於孫吳主要有兩大貢獻:
第一,身兼長史與撫軍中郎將,長史近似於秘書長,中郎將則是武職,黃蓋、韓當等人皆為中郎將,當孫策橫行江東時,並沒有什麽內政人才,正因為有張昭這位軍政全才坐鎮後方,孫策才能在短時間平定諸郡、建立功業。
《吳書》有云:紘與張昭並與參謀,常令一人居守,一人從征討。
張紘與張昭輪流負責出征以及留守,雖然沒有顯眼功績,但絕不是什麽無能之輩,地位可比擬為許都朝廷的荀彧、劉備陣營的諸葛亮。
第二,孫策早逝,這個短時間建立起來的政權岌岌可危,孫權接掌兵符,內部人心浮動,各郡時有叛亂,孫權固然聰慧早熟,但穩定局勢最關鍵的角色,不是別人,正是張昭。
《三國演義》改寫了孫策的遺言,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其實孫策並不是這樣說的,當時周瑜、張紘不在身邊,孫策將一切都委託給了張昭。
張昭不只是普通的重臣,孫策臨終前補了一句:「如果我們家阿權不中用,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
說書人說到這裡,再想到一般大眾都認為張昭只是個舌戰輸給孔明的迂腐讀書人,忍不住為張公抱屈,他好歹也是個江東版諸葛亮啊!
當然,不可否認,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建議向曹操低頭,這點是影響他評價的主要原因,孫權日後甚至因此出言譏刺他,但孫權對於眾臣多半直呼其字,對張昭始終稱「張公」,可見這位老臣的份量。
有人說張昭主張求和,差點斷送孫吳的未來,有人說當時曹操勢大,投降既可以保全江東、又得以讓戰亂平息,反而是功德一件;依我看來,比起其他料事如神的謀臣,張昭更像是個活生生的人,他輕視默默無聞的魯肅,主張向挾漢獻帝的曹操稱臣,乃人之常情,事後看來,他的眼光並不精準,但張昭只是提出當下延續這份基業的意見罷了,不應該完全抹煞他對孫策、孫權的功勞。
張昭享年八十一歲,當孫權舉止失當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斥責,讓孫權十分敬畏,無論有功或有過,張昭當年與孫策有師友之誼,深受器重,他也確實用一生報答了這份恩情。
真正害死周瑜的不是諸葛亮 他或是被孫權毒死的
楊帆遠航/文 《三國演義》本就是本小說,當做小說來看實在是精彩之極,可是如果你將《三國演義》當做正史來看,那你就真的是醉了,就如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國》里所說的一樣,《三國演義》虛構的東西可不少,...
小說中被醜化的周瑜,其實是那麼的讓人嫉妒
《三國演義》一書,使得大家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一直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要害他,卻最終被諸葛亮三氣而死的周瑜形象。好像周瑜就是一個嫉賢妒能的小人,看不過比自己更厲害的人的出現。然而真實的周瑜真是這樣...
涼薄如斯!看孫權給東吳功勳封了怎樣的諡號
前面兩期為大家分析了曹魏、蜀漢開國功臣們死後的追諡問題,以及他們的生平事跡是否符合這個諡號,今天就為大家分析一下本期話題最後一個主人公——東吳的封諡問題。
他是文臣領袖,深孚眾望,為何當不上東吳丞相?
孫氏父子三人(孫堅、孫策和孫權)建立東吳霸業的過程中,張昭作為文官領袖,舉足輕重、勞苦功高。然而孫權先後兩次選任丞相,深孚眾望的張昭都沒當上。原因何在?▍孫氏霸業初創,張昭地位如日中天張昭字子布...
東吳6大謀臣排名,除了周瑜你還看好誰?
在前面兩天我們分別介紹了《三國演義》里蜀國和魏國的六大謀臣,蜀國是諸葛亮一人獨大,而魏國的謀臣特別多,一個比一個厲害,不管怎麼選總會有不同意見的!說到這裡,大夥應該知道咱們今天該聊一下吳國的六大...
東吳6大謀臣排名,周瑜陸遜誰更厲害?
在前面兩天我們分別介紹了《三國演義》里蜀國和魏國的六大謀臣,蜀國是諸葛亮一人獨大,而魏國的謀臣特別多,一個比一個厲害,不管怎麼選總會有不同意見的!說到這裡,大夥應該知道咱們今天該聊一下吳國的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