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能說的謀臣,不但忽悠了周瑜孫權,還把整個東吳往坑裡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年一度的春晚讓全國人民知道了「忽悠」一詞。

「忽悠」,來自東北方言,原本指的是「能言善談」。

後來經過趙老師等一再推廣,又有了「欺騙」的含義。

其實呀,這個詞有兩重內涵,第一重就是「會說,愛說」。

在這基礎上就看你「說」的結果了:如果結果是自私自利,那就是「欺騙」;但是如果是互利共贏,那還可以理解為「遊說」。


說起遊說,那可有的說了。

從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到戰國時期七國謀士縱橫,都少不了「忽悠」,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戰國策》來記載這些以三寸不爛之舌而撬動天下的策士。

說起策士,自然也少不了《三國演義》里的諸葛孔明。

如果說春晚的趙老師用「在十分鐘內不把他擺平,我就沒法跟你們倆再當教師爺了」表明自己本事高超的話,那麼再套用趙老師小品中的一句台詞「師傅,您的忽悠智商太低了」來形容他與諸葛亮的差距那是再好不過了——趙老師是把范偉忽悠住了,而諸葛亮則是把一個國家都忽悠住了。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走投無路

曹操率領大軍直下荊州,荊州劉琮不得已投降。

人家劉琮可以投降,因為與曹操遠日無怨,近日無仇,可是劉備不行,當年在劉備最潦倒的時候(被呂布屢次擊敗)曹操救了他,還引薦給了皇帝,這才使他一再宣稱的漢室宗親地位得到確認。

沒想到這個「大耳賊」(呂布語)竟然因為什麼「衣帶詔」加入反曹聯盟,進而又殺掉了車胄,公然叛逃進曹操死地袁紹的陣營。

袁紹敗退,劉備又跑到荊州求劉表。





總之,這個劉備在曹操眼中可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是非殺不可的。

現在劉表也垮了,劉備舉目望去,發現僅有江東六郡可謂避難之所。

沒辦法,只好再屈膝投靠孫權。

正巧孫權也有意聯合劉備——打不打曹操先不說,反正有個盟友未來跟曹操開戰總也算得不是孤軍奮戰。

於是兩人神合。

孫權派來了魯肅,劉備派去了諸葛亮。

雙方商談合作事宜。

諸葛亮明白,現在孫權還心思不定,所以不知道以什麼形式結盟。

最主要的,孫權還沒下定決心與曹操開戰,如果孫權最後決定投降,那麼一切努力都將白費。

所以,忽悠孫權與曹操開戰的事擺上議事日程。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

忽悠孫權

你要忽悠一個人,首先要了解這個人。

從性格的弱點入手。

那麼諸葛亮第一次見孫權,又如何了解他呢?這難不倒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會相面。

諸葛亮跟孫權相了相面,發現孫權長得很奇特——「碧眼紫髯,相貌堂堂」,就是說孫權藍眼睛紫鬍鬚(很多人認為孫權是混血兒,但是遍查他父系母系沒有外籍,所以可能是基因變異),俊朗非凡。

正是這樣的相貌,給了諸葛亮一個暗示——這不是一個普通人,性格高傲。

這恐怕就是他的弱點,所以要用激將法。

略為寒暄後,孫權馬上直入主題:曹操帶了多少軍隊和將領?來江東目的如何?——「曹兵共有多少?」、「曹操部下戰將,還有多少?」——應該來說這兩個問題最為重要,孫權一下子抓住了主要矛盾,這也照應了出孫權並非一個普通人。

關於曹操的軍隊,《三國演義》這裡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曹操自己說「計水步兵馬八十三萬,詐稱一百萬」

且不論歷史上真正的赤壁大戰曹操帶領多少兵馬,書中是描繪他帶領了八十三萬。

我們根據小說的邏輯,推定這應該是真的。

曹操是討呂布,滅袁術,伐袁紹一路而來,不斷收編敵兵——光袁紹就有七十萬大軍——故而可知曹操軍隊八十三萬屬實。

▲官渡之戰

但是就是這一數據,在諸葛亮口裡暴成了一百五六十萬。

且看他怎麼說:

「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





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百五十萬。

亮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說?很簡單。

他要激發孫權的雄心。

有的時候,我們遇到一個弱者,想要忽悠他的時候,就得想方設法告知他對手更弱,這樣他才有勇氣與之對抗;而對待強者,我盟就要千方百計地誇大他的對手,以激發他的意志!

再來說目的:

「即今沿江下寨,準備戰船,不欲圖江東,待取何地?」

這下子好了,把孫權逼到牆角里了——人家既有吞併的實力,又有吞併的目的——是戰是和?

這時候諸葛亮知道孫權心中正在懸崖邊掙扎,索性一把把孫權推下溝:

「今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州,威震海內;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可諸葛亮知道孫權極為精明,他對諸葛亮的說辭是懷疑的——既然曹操有這麼多的軍隊,那劉備怎麼敢與之抗衡?於是便有了接下來的對話:

「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準備好最後一擊,本著最大程度點燃對方怒火的目的,諸葛亮說

「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

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注意,諸葛亮這番表達及其惡毒。

當時的東漢正處在門閥貴族形成的階段。

袁紹和楊修兩個一個是汝南袁家,一個是弘農楊家,雖是都四世三公,但還是臣子,就瞧不上曹操。

劉備是堂堂大漢的皇叔,無論從出身還是地位都遠遠超越孫權。

如果說劉備的高貴觸及了孫權的自卑,進而卑激發了他的意志的話;那田橫的八百壯士可都是庶族,他孫權怎麼說也是高幹子弟,這又從另一方面深深刺激了孫權血液中的高貴!

他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好了,徹底帶到溝里了!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當然,光在溝里還不行,還得帶出來。

不然怎麼打仗?

於是諸葛亮在魯肅的責怪中透露出自己有破曹之計。

注意,這不啻給東吳君臣一根救命稻草,孫權豈有不聽之理?於是,孫權再次宴請諸葛亮。

諸葛亮剛才把孫權的敵人夸的那麼大,又把孫權壓的那狠,現在都要收收了。

剛才說曹軍兵多,現在就得說曹軍兵雖然多,但戰鬥力低下:

「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荊州士民附操者,迫於勢耳,非本心也。

剛才揚劉抑孫,現在就要依劉抬孫:

「今將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

尤其是最後這句「鼎足之勢」——孫權在劉備和曹操面前都是小字輩,他父親孫堅與曹劉平輩論稱,現在他也可以與兩位叔叔大爺級人物公稱於世,這不僅是政治上的認同,更是人格上的認同。

戰,能獲得如此巨大的回報,孫權豈有不要之理?

故權大悅曰:

「先生之言,頓開茅塞。

吾意已決,更無他疑。

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

▲東吳版圖

忽悠周瑜

但是諸葛亮知道,東吳境內反戰主義者甚多,這些人對孫權是有影響力的,所以孫權的立場在當時是很不穩定的,還需再接再厲。

諸葛亮知道,所有人中,有一個人對孫權的影響力是最大,那就是周瑜。

所以周瑜可以算得上是主要矛盾——把他說服了,也就把孫權說服了。

果不出諸葛亮所料,在文官的勸阻下,孫權又一次動搖了。

就在這時,吳太夫人告訴他應該聽聽周瑜的意見了,於是孫權即決定召請周瑜。

諸葛亮知道,必須在孫權見周瑜前見到他,把他也「忽悠」「戰」了,於是他便和魯肅夤夜前往探視周瑜。

還是照著忽悠孫權的老例,他要先觀察周瑜的特點,探清周瑜的態度。

周瑜的態度是主和的:

「曹操以天子為名,其師不可拒。

且其勢大,未可輕敵。

戰則必敗,降則易安。

吾意已決。

來日見主公,便當遣使納降。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這時候諸葛亮就要盤算了,他為什麼主和?

還得從性格入手,俗話說得好,性格決定命運。

周瑜又什麼性格特點呢?奧,對了周瑜有一個巨大的特點——愛老婆!是呀,有小喬那麼一個如花似玉的老婆,怎能不愛呢?

一個人弱點在哪,就要從哪裡下手。

如果說孫權的弱點在於自視甚高,傲氣填胸,所以要先打壓的話,那麼周瑜的弱點就在於戀家,所以,小喬就是周瑜的命門!

於是,忽悠周瑜就簡單多了,用不著對孫權的那一打一拉。

於是諸葛亮記憶力大爆發,當場飆了一段曹植的《銅雀台賦》,並將裡邊的「攬二喬於東南兮」解釋成曹操希望得到二喬,進而激怒周瑜,最終使得周瑜怒吼:

「老賊欺吾太甚!。





吾與老賊誓不兩立!」

最終確定了主戰的態度。

▲赤壁之戰

最後一個問題

但是後來孫權還是恐懼曹操兵多。

這也難怪,你諸葛亮說曹操有一百五六十萬軍隊,雖說戰鬥力低下,但畢竟是一百五六十萬個活人,不是一白五六十萬個紙人。

就是吐唾沫那也分量驚人!怎麼辦?

這時候諸葛亮在一次顯出驚人的忽悠智商。

當周瑜問計與他時,他對周瑜說:

「孫將軍心尚未穩,不可以決策也。

」然後他又說「心怯曹兵之多,懷寡不敵眾之意。

將軍能以軍數開解,使其瞭然無疑,然後大事可成。

最後教周瑜對孫權說了如下一番話,也是《三國演義》里曹軍數量的第三個版本:

「今以實較之:彼將中國之兵,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眾,亦止七八萬耳,尚多懷疑未服。

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眾,其數雖多,不足畏也。

瑜得五萬兵,自足破之。

願主公勿以為慮。

終於開解孫權,也徹底確定了孫權一戰的決心:

「孤當親與操賊決戰,更無他疑。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牛奕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孫權高超智慧的結晶!

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章節之一。諸葛亮為說服孫權共同抗擊曹軍,在孫權大殿之上,先後回擊了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酸、程秉等人人身攻擊,進而批駁了張昭等人懦弱和不負責任的主和思想...

孩子寒假讀《三國演義》,故事梗概在這裡!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作者羅貫中,作品取材於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在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而成,其取向是現實主義的。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