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親國戚養成記:小目標+小目標+小目標......=人生目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副標題:

跳槽常客」+「斂財專家」+「滅蝗能手」

曾經的春晚小品中有這樣一句話:馬大姐,你怎麼還「不死」啊!古今中外,身經多個時期、歷經多位君主的幾朝元老是家常便飯。

不過,要是你一不小心在多個不同集團都任過職,那麼在評語手冊上的話恐怕就不大好看了。

這就和生活中你交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太多,就被人覺得沒有一身正氣一樣。

像五代時期的「長樂老」馮道,就因為「伺候」的主子太多,於是被不少人罵作毫無氣節、只顧個人私利,至於他的一些功績、貢獻以及有益的進言,都被人統統忽視了。

我們的主人公趙在禮,也是這樣一位「工作經歷」豐富並且一再「延遲退休」的人物。

1.第一個小目標:就業

趙在禮生活在唐末五代的分裂割據時期。

在那個時代,可沒有什麼「好男不當兵」的理念。

無論是種地的,還是做生意的,想要安安穩穩地守住一畝三分地,或是走南闖北做買賣,都是不大可能了,只有破產,才能保產;只有拚命,才能保命。

(盧龍,在唐朝時設盧龍軍,立節度使,是防備北部少數民族犯邊的前線。

唐末五代以來,盧龍軍節度使與幽州節度使常由一人壟斷,擔任此職務的多為北部的土皇帝,割據一方。

幽州,即今北京市,轄地範圍略有不同。

盧龍的大致位置為今河北省盧龍縣)

因此,趙在禮的曾祖父與祖父都不曾做官,而他的父親趙元德官居盧台軍使。

趙家通過賣力氣、賣武藝、拼性命,獲得了一官半職,社會地位有所提高,生活質量穩步提升。

將門出虎子。

姑且不論趙在禮是虎是鼠,有了一個擔任武職的父親,以後總算有了個出路。

父親擔任較高的武職,兒子在老子手下做個副將或是小官職,這是古代軍隊中的家常便飯。

趙在禮果然也走上了這條道路,在幽州地區的土皇帝劉仁恭手下做了小校尉。

唐末五代時期的各路軍閥能力品質層次不齊,劉仁恭在統兵和權謀上尚有幾分才能,但在中國人特別看重苛求的「德」這一方面,污點頗多。

一方面,劉仁恭反覆無常的過於厲害,幽州本是李可舉、李匡威的地盤,後來李匡威卷進了與并州李克用、鎮州王鎔的爭鬥,率軍增援王鎔,不僅戰事失利,幽州也被奪走。

由李克用扶持的劉仁恭,成為了幽州的新主人。

不料,劉仁恭日後與李克用反目,在木瓜澗設伏大破李克用,還差點一箭射死了李克用。

因此李克用臨終前,囑咐兒子李存勖,別忘了劉仁恭是自己三大仇家之一。

(另兩個是朱溫和耶律阿保機)

(劉仁恭進兵魏博軍示意圖。

魏州、貝州等六個州設魏博軍節度使,是連接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的四通之地,位置極為重要)

另一方面,劉仁恭為與朱溫爭鬥,曾兩次大舉南下。

結果,所過之地,劉仁恭不僅縱容士兵大肆劫掠,還默許乃至授意手下屠城。

在《舊五代史.梁書.太祖本紀》中,就有關於劉仁恭在貝州屠城的記載。

但凡存在這種屠殺、濫殺的,往往就被歸為非正義的一方。

劉仁恭搞得是家族集權,讓自己的兒子們各自掌握一定的兵權。

劉仁恭之子劉守文趕走了浮陽節度使盧彥威。

趙在禮被升了官,又被擺到了劉守文輔臣的位置。

等到劉守文去世後,趙在禮繼續輔佐劉守文的兒子劉延祚。

(劉守光以幽州、盧龍之地自立為帝,史稱「桀燕」)

劉仁恭還有個兒子叫劉守光,日後自稱「大燕皇帝」。

劉守光一直渴望獨掌大權,便謀害了劉延祚。

劉守文原來的一個部將張萬進又殺了劉守光的兒子劉繼威。

在一番動亂中,張萬進和趙在禮逃離幽州。

結果,張萬進到汴梁去投奔朱溫,趙在禮前往太原投了李氏。

不過,趙在禮也不必埋怨劉家兄弟的內鬥使自己失去了安逸穩定的仕途。

因為劉守光日後索性直接把劉仁恭關了起來,來了個搶班奪權、提前接班,所以更不用指望他如何對待自己的兄弟了。

2.第二個小目標:升遷

改換門庭的趙在禮,得到了重用,擔任效節軍指揮使。

五代時期是個藩鎮弄權的時代。

可別以為只有節度使才能鬧騰出大動靜,中下級將官和普通士兵的能量也不可小覷。

在五代的各個政權中,都發生過中下級兵士鬧事,進而對整個藩鎮甚至整個政權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

趙在禮的身邊,就正在醞釀這樣的變故。

以皇甫暉為首的一群軍士作亂,推舉另一個指揮使楊晟擔任統帥。

楊晟不肯答應,被眾兵士所殺。

眾人拿著楊晟的首級,來到趙在禮面前。

此情此景,趙在禮心中自然明白,即便有再多不答應,也只好接受被趕鴨子上架的安排。

趙在禮帶著一干人眾進入鄴城,自稱鄴城留後。

(鄴城,河北名城)

一般而言,出現這種自稱留後的情況,無非是希望得到官方的一紙正式任命。

不過,官方為殺一儆百,採取武力強力鎮壓的情況也不少見。

得知消息的李存勖,派李嗣源率軍征討鄴城。

趙在禮在城頭上觀戰,他本身就不想趟這遭渾水,也深知李嗣源統兵的能力,就趕緊打開城門,迎接李嗣源入城。

在此之後,趙在禮歷任節度使這一級別的官職,在滑州、滄州、兗州、同州都擔任過節度使。

等到後唐明宗派石敬瑭對蜀地大舉用兵時,趙在禮擔任西川行營步軍都指揮使,率軍攻下劍州後班師。

這是武將出身的趙在禮在軍事生涯中為數不多的戰場功績。

3.第三個小目標:從「小蒼蠅」到「大老虎」

後唐明宗李嗣源,雖說與李存勖屬於同一系統,都掛著後唐的牌子,但嚴格說來是兩個集團。

李存勖結束自己的統治是以一種被手下人推翻的方式而終結的,即便不能說李嗣源一手策劃、執行了轟李存勖下台的行動,但他的繼位終究不是安穩進行的。

直到李存勖被殺死後,後唐集團內部還在忙於斬草除根行動,把李存勖的劉皇后和幾個兒子都趕盡殺絕了。

因此,趙在禮擔任的依舊是節度使一級的官職,但這已經是他效力的第三個集團了。

(宋州,今河南省境內)

在後唐明宗手下,趙在禮又在襄州、宋州擔任節度使。

其中,趙在禮在宋州期間,將宋州打造成自己的獨立王國。

這種地方勢力大權獨攬的情況,既有不利於政權穩定、容易滋生地方專政腐敗的一面,又有便於集中力量、發布號令的一面。

趙在禮在宋州期間,主要犯有以下幾條罪狀:

首先,趙在禮存在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的問題,並設有多個小金庫。

但凡在趙在禮任過職的地方,都有趙家開辦的商號買賣。

即使在京城,趙家商號的勢力那也是雄踞一方。

因此,武將出身的趙在禮得了個「善治生殖貨」的評價。

其次,趙在禮與朝中權貴拉拉扯扯、吹吹拍拍,存在大量錢權交易。

趙在禮通過經商與巧取豪奪置辦的大宗家業、財產,除了供自己及子孫後代享用後,大部分都用來巴結權貴、重臣。

再次,趙在禮不信聖賢之道,卻大操大辦宗教活動。

趙在禮還把大筆銀子都花在了信奉佛教上。

南北朝亂世,是佛教的一個高峰,上層貴族和下層平民都能從佛教的教義中各取所需。

到了五代這一大分裂時期,信佛既能祈求神靈保佑平安,還能為自己創造一個理想的來世。

部分信徒趨之若鶩,自有現實的驅動力。

最後,趙在禮搜刮民財,大搞苛捐雜稅,嚴重破壞幹群關係。

趙在禮在宋州時,橫行不法,惹得民怨沸騰。

一日,百姓得到風聲,趙在禮要移鎮永興了。

人人拍手稱快,甚至還相互道喜,說:「這個人如果離開了,可以說是拔出一顆眼中釘了。

」不料,這句話傳到了趙在禮耳中,趙在禮丟了面子,想要報復。

他馬上向朝廷提出申請,請求暫緩移鎮,讓自己再在宋州干一年。

在得到准許後,趙在禮立刻下令,開展轄區內的人口普查,把本地的外來的全部登記造冊。

這可不是要為制定政策提供參考,而是趙在禮巧立名目的開始。

他立刻下令:宋州境內的百姓,家家每年必須上繳一千錢。

至於這一千錢的由頭,趙在禮稱之為「拔釘錢」。

就這樣,趙在禮手下的大小官吏都被派了出去,督促收錢。

遇到有不交或是交不起的,就是一頓鞭打。

到最後,許多百姓交的「拔釘錢」大大超出了交納的正常稅賦。

僅僅一年,趙在禮通過「拔釘錢」斂財就高達幾百萬錢。

對於趙在禮而言,可謂是「敗也宋州,成也宋州」。

也正是在宋州期間,趙在禮取得了一件耀眼的政績。

(我國古代對於蝗蟲的研究)

蝗災,是破壞農業生產的巨大殺手。

在唐朝年間,人們視蝗災如洪水猛獸,不但找不到有效的應對之策,而且將蝗災視為上天降下的災難,不敢去撲滅蝗蟲。

唐玄宗的宰相姚崇主持滅蝗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

到了五代時期,人們對於蝗災依舊未找到一勞永逸的解決之策,蝗災是天意示警,非人力可及,這樣的說法也依然尚在。

待到趙在禮坐鎮宋州時,天下又出現了大規模的蝗災。

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趙在禮下令,讓百姓支起羅帳,等到蝗蟲逼近田地的時候再吹響號鼓。

蝗蟲估計是被由廣大群眾組成的銅鑼陣、鑼鼓陣給嚇到了,就轉向飛離宋州了。

姑且不論趙在禮的防蝗策略是否科學,總之,在趙在禮的主持下,宋州沒有受到蝗蟲的侵害。

史書記載此事過後,「人亦服其智焉」。

在宋州,趙在禮就是這樣一種毀譽參半的形象。

4.第四個小目標=大目標:與皇帝攀親

光陰似箭,等到石敬瑭取後唐而代之的時候,趙在禮仍舊堅持在工作崗位上,先後在鄆州、許州、徐州擔任節度使。

事情還沒有完,到了後晉少帝石重貴繼位的時候,趙在禮如往常一樣活躍在官場上。

(後晉疆域圖,東有南唐,西有後蜀,並未統一全國。

北方的契丹更是時刻強敵壓境,這樣的危局一直持續至北宋)

開運元年,後晉少帝石重貴提出北征契丹的想法,降下詔令,讓各路將領收拾人馬,準備作戰。

趙在禮擔任北面行營馬步都虞侯。

之後,趙在禮先後在澶州、兗州擔任節度使,並繼續負責北面行營的軍務。

開運三年,趙在禮到達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後晉少帝的兒子石延煦娶了趙在禮的女兒。

操辦婚事的那天,鑼鼓喧天,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儀仗壯觀,聲勢浩大。

趙在禮榮升皇親國戚,進封為秦國公,食邑總共有一萬三千戶。

好景不長,風雲突變。

後晉在與契丹的爭鬥中敗下陣來,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進入汴梁,後晉少帝被擄走。

對趙在禮而言,他既沒有對如何與契丹相處提出過什麼有效的應對之策,也不能指望他在危急時刻力挽狂瀾。

契丹大軍進入汴梁後,趙在禮立馬對新主子笑臉相迎了。

只是,趙在禮家財萬貫大富翁的名聲太過顯著,連契丹的貴族、將領都向他索要財物,而且是以一副勝利者對待失敗者的高傲姿態。

(後晉少帝石重貴,後晉的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一生始終在朝中不同主張大臣的壓力與爭論中度過)

趙在禮行至鄭州的時候,心裡的恐慌到了極點。

一方面,趙在禮與後晉少帝是親家關係,地位太高,很容易被歸入「首禍諸臣」的範圍;另一方面,趙在禮在汴梁時拒絕了契丹人勒索財物的要求,害怕被打擊報復。

就在趙在禮胡思亂想之際,降臨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後晉的官員紛紛遭到契丹的鎖拿問罪,當趙在禮得知一個叫劉繼勛的官員被契丹逮捕時,心理防線終於奔潰了。

他把自己的衣帶系在馬廄上,自縊身亡。

趙在禮沒有理清其中的利害。

當年石敬瑭建立後晉,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

從輩分上來說,後晉少帝是耶律德光的孫輩。

契丹進城的時候,發給後晉少帝的文書上就寫著「孫子你不要怕,爺爺這裡有你吃飯的地方」這樣的措辭。

作為後晉少帝的親家,如果硬攀關係,趙在禮也算得上是契丹皇帝的孫輩哩!

5.「XX日報」社論:

這就是一位在大部分時間中都擔任封疆大吏之輩的人生演出。

他的一些劣跡,都尚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他的一些功績,又實在不值得大加誇讚;他的幾分才能,也找不到一個特別準確的評語。

這就是生活的故事,這就是生活中的一個人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眼中釘」和「拔釘費」

自古以來,人們常常用「眼中釘」比喻心中最厭惡、最痛恨的人,於是就有了「眼中釘」這一成語。說起這一成語的來歷,不得不說五代時曾在商丘任宋州節度使的那位趙在禮先生。《新五代史·趙在禮傳》記載:「在禮...

史說太原|五代曇花,三秀太原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稱帝,建立後梁,至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周建立北宋止,這段時期稱五代十國,歷時五十四年。此時,中國北方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相互更迭的朝代,史稱五代。因其名稱和前...

五代人物之——石敬瑭(一)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是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即後晉高祖。 石敬瑭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部下。當時正值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

官場不倒翁——總能做宰相的馮道

唐朝末年,馮道出生於瀛洲景城縣崔家莊的一戶戶主叫馮良建的莊戶人家,馮良建年輕時候在趕考時落戶在這裡,由於是外來戶,馮家飽受村裡其他人家的輕賤和嘲諷。馮良建將改變家族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兒子馮道身上,...

後唐莊宗到底有多牛逼?三箭定北方

淺談歷史,我是沙丘。 五代十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大亂世,在此時期,英雄輩出、風雲跌宕。不失三國之智,不輸三國之勇。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半個世紀,終於趙匡胤的北宋。後唐莊宗李存勖,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