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群雄論:荊州劉表真是易中天老師嘴裡的漂亮草包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易中天老師曾經在《品三國中》評價劉表為漂亮的草包,再加上毛主席對他的差劣評價,他在普通人心中只是一個守境安民有餘,毫無野心的漢宗室荊州牧罷了,但實情果真如此嗎?恐怕要深究一下。

一、單人入荊服八郡

劉表初入荊州時,袁術在南陽,江夏賊張虎、陳生拒守襄陽。

當時
荊州為什麼亂成這樣?因為長沙太守孫堅討伐董卓,殺了前荊州刺史王睿,藉口是討董,而是示威,帶一些私怨。

因此荊州盜賊蜂起,完全陷入混亂。

而戶口百萬的南陽落入袁術手中。

劉表新到,能控制的只有一座小小縣城。

他的處境,跟以後的劉備差不多。

但他用蒯氏兄弟的謀略,誅殺了五十五名豪強,一舉而定荊州。

這一段描述看似簡單,但能在亂世中割據一郡的,那可都是都被正史大書特書,當做智謀勇猛之士。

一口氣殺了五十五個,卻沒有走漏風聲,沒有反抗,計劃之狠絕周密毒辣果斷徹底使人咋舌。

要知道蒯氏兄弟也就豪強大姓而已。

可以想那天的鴻門宴更叫人膽戰心驚,血流成河,並且料定事後絕對不會有報復,這份謀劃與情報工作,恐怕連曹操都自愧不如。

他殺個呂伯奢都要叫: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

當然這是亂世的非常手段。

從道德,權謀,人性上可以討論,但無論如何,也與無能無關。

劉表能用這樣的計策,能用這樣的臣子。

他不是個善茬。

當然回報也是豐厚的,蒯氏兄弟料事如神,荊州其他官僚聽之膽寒,掛印逃跑的不少,剩下的宗賊也是一勸就降,並沒有反抗。

於是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來萬的荊州大部分,被劉表一年就平定了……一年……以荊州之廣闊,當時的地理條件,戰亂不休,從河南走到湖南,都要走上半年。

一年以一人一騎能定一州者,亂世里劉表是唯一一個。

二、計殺孫堅,智退袁術

孫堅有多厲害,歷史演義都寫過。

他作戰能力在當時是絕對的一流。

別說在相對文弱的江南,就算對於涼州羌胡,幽燕北方,他也是一出馬就戰勝的存在。

年紀輕輕就是以戰功封為烏程侯。

但被劉表部將,呂公設伏,殺死在硯山。

這種偷襲設伏斬首戰法立竿見影,孫堅軍立刻就喪失戰意,崩潰了。

劉表為啥不進取消滅孫堅?因為孫堅地盤長沙已經在他控制之下,江東那地是劉繇,王朗等人的地盤。

他不可能去打朝廷命官。

孫家從孫堅死後成為一支沒有根據地的附庸軍,投靠袁術,消滅之就要與袁術徹底翻臉。

真是不划算。

袁術並沒演義遊戲里那麼弱,而袁術,在討董與被趕到揚州前,絕對是當時歷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

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

他連接公孫瓚,陶謙,孫堅,占據南陽,兵精將廣,實力強大。

劉表略施小計,斷了袁術的糧道,就把袁術從南陽趕到大亂後兗州,與曹操決戰。

這當然是個聰明而省力的計策。

袁術能敗擁有徐州的劉備,揚州牧劉繇等,割據揚州,稱雄一方,其軍事實力,真不算弱。

拿新定的部分荊州跟他打顯然不合算。

敗了,那自然好,作為袁紹的盟友,他的荊州肯定安定。

袁術勝利了,那也離開了他的荊州,轉而爭奪安撫北方,與盟主袁紹死磕去了。

這樣穩賺不賠,老辣周密的算策,不費荊州一兵一卒,就把當時最大勢力的袁術逐出荊州。

真是高明無比。

從此荊州開始了自己安居一方的戰略。

三、安定荊州

跨蹈漢南劉表並非消極無為。

他一方面與李傕,郭汜控制下的朝廷交好,獲得高官,荊州牧的任命,取得統治荊州的大義名分。

一方面,有嘗試能否趁劉焉病死,暗弱的劉璋繼位,撈點好處。

劉焉覺得自己像孔子,那就是想稱帝了。

劉焉也的確很不老實,所以說他以聖人自詡,就是造輿論,要取代朝廷,自立的意思。

朝廷接到上書,查有實據,就派劉璋去勸劉焉。

這樣劉表就有大義名分。

於是煽動劉璋部下謀反,但顯然益州土著並不歡迎新的領導。

劉璋雖然暗弱老實,但好控制,也能給益州大族更多的好處。

所以,這次煽動兵變很快失敗,只是甘寧從益州跑來投了劉表。

說劉表不能重用甘寧。

我問問您,有個人,力氣大,勇敢,自己的命不當回事,生活奢侈,愛惹事,曾經有犯罪前科,而且還反過前老闆,您用不用?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不用。

就算用也提防著用。

前一種是劉表的選擇。

後一種是黃祖。

更毒一點的,是不能用,就要殺之。

比如袁紹,曹操。

只要居功自傲,違反法度,什麼人都殺。

而黃祖終究是凡人,沒殺甘寧,留下後患。

甘寧這人,非孫權這樣壓制士族,重用武人,不惜放任其違反亂紀的勾踐一樣的雄主能用。

從記錄與歷史文獻來看,百姓在孫家生活下,真不如在劉表治下舒服。

潘璋,甘寧,呂蒙,這樣的都是兵痞,流氓,殺人犯,擾民禍害一方的主。

甘寧前噴張昭,後來跟孫皎搞不好關係。

屬於鋒芒畢露,主上不保就准出事那種。

他就三個優點,不怕死,能打,熟悉黃祖內情。

就這三個優點,要了黃祖的命。

黃祖精心布置的防線就被敢死隊衝破,自己也掉了腦袋。

劉表這樣重視秩序喜歡儒生,不用很正常。

換個角度,甘寧其實是個很重視自我,不懂回報的人。

跟呂布差不多。

別說劉表不用甘寧,劉備,曹操這樣重視法治的,也用不了甘寧。

甘寧在審美上很帥,是因為我們離得遠,沒有利害衝突。

但是在亂世,你絕對不想跟這樣的多相處。

說不定哪天自己對待遇不滿,就把你賣了。

劉表閱人無數,豈能不知。

獻帝出逃,他又進獻了不少物資,想要修復洛陽,給獻帝一個落腳之地。

作為宗親很合格,作為奸雄,還沒想到挾天子。

應該說,劉表很厚道。

是一個宗家長輩的分內作為。

另外,又有長沙人張羨起兵造反,劉表忙於平定漢南。

無暇他顧。

平定之後,又想染指交州。

所以說劉表沒野心,也是不對的。

至於說平定江東……得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簡單的說,劉表想制定平定江東的戰略,除非他腦袋都灌了漢江的水,可以養魚,不然不可能。

漢末群雄割據,合法正統性怎麼來的?朝廷任命。

孫策平定江東,那基本屬於非法的。

因為他是接受袁術的命令,去攻打朝廷命官。

本質上與張純,黃巾賊這些人沒區別。

所以士族大家基本不鳥他。

不光不鳥他,還要報仇。

所以孫策是很被動的,劉繇戰敗後也發信質問過他,為啥替袁術賣命。

他不得不拿些私人的理由,說明自己不得不脫離袁術才攻打他來搪塞。

而孫策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收留了劉繇的遺孤劉基,劉基在孫權做官做到大司農。

吳國這個政權,與世家的矛盾很深,可以說孫權一輩子,都在調和他哥哥造成的這些致命的矛盾。

在世家掌控一切的魏晉時代,一個政權失去了世家的支持,那就是個孤家寡人。

所以孫策攻打劉勛,劉繇這些人,劉表不光不能趁火打劫,他還有救助的義務。

實際上,他起兵救過劉繇與劉勛。

所以,不平定江東,完全屬於政治正確的行為。

劉表這個老官僚,本身就出身皇族,與士族名流交往的幾十年的宿學大儒,對士族規則那是非常了解,吃撐了才師出無名去攻打朝廷命官,去挑戰這些當時的世俗底線,他是權衡了利弊的,才做出這樣拒守荊州的策略。

他不去趟這渾水,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很正常。

屌絲才需要非法逆襲。

劉表說:要我征伐江東,師出無名啊。

四、劉表未必沒有四方之志

他只是被形勢所迫。

劉表掌握荊州之後,撫恤人民,招納流亡,更兼在各諸侯勢力間的巧妙斡旋,使得荊州一直免於兵燹之災。

而荊州也成為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三國亂世唯一的凈土,在北地戰火紛飛,流血漂櫓的時候,荊州百姓得以歆享如世外桃源般的安寧。

要評價劉表的話,光是這一點我想就足以令人肅然起敬了——他始終沒有忘記,他是大漢王朝的荊州刺史,守土一方,愛民如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漢群雄之一劉表是如何殺掉英雄孫堅的

劉表為東漢末年名士,群雄之一,為山東人,其身長八尺,少時知名於世,善談時政評論名士,為「八俊」之一,後任北軍中候、荊州刺史,在荊州統治長達二十年,為人優柔寡斷,生性懷疑,但為自保堅守其中,目光短淺。

讀史記之古代那些皇帝們-三國孫權

與亂世奸雄曹操、仁義無雙劉備相比,同為三國君主的孫權存在感就弱了很多,但是能夠在不足弱冠之年繼承父兄基業,內穩朝政,外定周邊,獨占江東,建吳稱帝,孫權也可謂無愧起仲謀之名。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

孫堅:夾縫中奮發生存的英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起,逐鹿中原。無論是奸詐如董卓袁術,仁德如劉備陶謙,寬宏如袁紹劉表,還是奸雄曹操英傑孫權,那都是盼著裂土分茅,割據一方。而在三國群雄中,有那麼一個另類人物,被後世史家裴...

三國|劉表最倚仗的人

盤置青梅,一壺濁酒,曹操提了句冢中枯骨,意指坐擁荊州的劉表,但劉表當年何等意氣風發,單騎定荊州。自然少不得提及兩人,蒯(kuǎi)氏兄弟,蒯越字異度,蒯良字子柔。先說說背景,劉表入荊州的時候只找...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

盤點漢末三國風雲際會,誰是最被看好的諸侯?

漢室衰微,諸侯風起雲湧。在漢末時期,各方諸侯自立門戶,分封而治,都期望自己是那個最終一統江山的王者。縱觀風雲,眾多的諸侯有的雄心勃勃謀求一統,有的割據一方以求自保。但不約而同的都坐擁著強大的軍事...

庸弱的劉表,居然也有生猛的創業史

說起劉表,給人的印象總是庸庸弱弱,膽小怕事,也沒有太大的能力,完全是個軟耳根子,被蔡夫人、蔡瑁左右。「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最終卻落得拱手讓與曹操的結局。但這可能都是三國演義給人的誤解,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