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夾縫中奮發生存的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堅:夾縫中奮發生存的英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起,逐鹿中原。

無論是奸詐如董卓袁術,仁德如劉備陶謙,寬宏如袁紹劉表,還是奸雄曹操英傑孫權,那都是盼著裂土分茅,割據一方。

而在三國群雄中,有那麼一個另類人物,被後世史家裴松之譽為「最有忠烈之稱」的義士,坦蕩無私,一生奮戰皆為強漢。

此人便是孫堅孫文台。

孫堅的個人簡歷:

姓名:孫堅

別名:孫文台

身份:東漢末期地方軍閥,著名將領。

漢末群雄之一,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外貌描述: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

生卒年: 155年-191年

出生地: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

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

曾任豫州刺史

封爵:烏程侯

諡號:武烈皇帝

廟號:始祖

陵墓:高陵

  孫堅的一生很短暫,從少年登場到最後去世,短短十數年,在漢末歷史上不過如流星一般划過,但卻憑藉其忠勇篤烈、天才將略,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讓我們從漢末董卓變亂,天下諸侯興兵討伐說起。

那個時候,孫堅在長沙擔任太守。

  一、突襲王睿

  國賊董卓對孫堅一個評價,挺有意思:「孫堅小憨,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

」什麼叫「小憨」?不就是說孫堅是個傻帽,忠厚老實得不行嘛。

那麼,孫堅真的是一個憨厚沒有心計的人嗎?當然不是。

  孫堅雖然沒什麼文化,也沒聽說讀過什麼兵書,可是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安定一方,都非常有腦子。

雖然說比起同時代的曹操、袁紹等人,確實顯得有點小白,不過對付有些人,比如說曾經瞧不起孫堅的荊州刺史王叡,那還是綽綽有餘。

  那麼,荊州刺史王叡和孫堅之間到底什麼矛盾呢?兩個人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呢?

  王叡和孫堅的矛盾,源自於黃巾之亂。

  孫堅在平定西涼叛軍時,出色表現,於是,太張溫推薦,朝廷提拔孫堅擔任長沙太守。

不過,當時的長沙很不太平。

雖然說黃巾軍的位主要領袖,張角兄弟,已經由皇甫嵩和朱雋等人平定,可是各地百姓的叛亂依然在繼續。

當時的長沙,就出現了一個叫做區星的人,發動起了上萬的百姓,拿起武器,攻打城鎮。

  當時的許多郡縣長官,只知道盤剝搜刮百姓,許多饑民只能鋌而走險。

而州縣當中沒多少兵馬,根本無力對抗上萬叛軍,於是,一些城鎮很快陷落了。

事情鬧的太大,驚動了中央,於是朝廷就派遣一貫能打的孫堅來擔任長沙太守。

  可是,當時的荊州刺史王叡,對新上任的長沙太守孫堅,很不感冒。

  為什麼呢?

  王叡是魏晉時期著名的孝子王祥的伯父,而王家在東漢是世代為官,雖然比不上袁氏四世三公,可是王叡的父親,也擔任過青州刺史這樣的州(省)級高官,而孫堅呢?除了據說是先秦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孫堅祖宗三代根本就沒一個拿得出手。

  並且,漢代出仕,講究的是孝廉或秀才,接受州郡或者三公的徵召。

王叡和侄子王祥就是孝廉出身,那是東漢為官的正途。

可是孫堅呢?一開始不過是個小吏,後來勉強當了個縣丞,後來被朱雋調走,參加平定西涼的戰役,一來二去又搭上了朝廷太尉張溫,於是被任命到長沙擔任太守。

  既沒顯赫的家世,又沒正規科班出身(比如舉孝廉)的武將孫堅,受到東漢名士家庭出身的王叡嘲笑也在清理之中了。

  當時,荊州刺史王叡率領長沙太守孫堅,一起出兵剿滅長沙亂黨區星,孫堅很多看法和王叡不同。

雖然最後區星被孫堅消滅了,可是,可王叡心裡很窩火。

下屬總是和自己對著幹,還干出了成績,名士加上級的王叡自然受不了這個侮辱。

  不久,又發生了一件事情,讓王叡更加討厭孫堅了。

  在區星作亂的同時,長沙的隔壁,零陵郡和桂林郡又爆發了叛亂。

孫堅在剿殺了區星等人之後,沒經過荊州刺史王叡的批准,就擅自帶兵,進入零陵郡和桂陽郡平叛。

最後兩郡的叛亂也撲滅了,可是王叡卻認定,孫堅完全沒把自己放在眼裡。

對許多領導而言,下屬的尊敬遠遠比下屬的成績更加重要。

  後來,距離長沙很遠的廬江郡(位於現在的安徽省)爆發叛亂,廬江太守是孫堅的好友陸康,陸康的侄子正在宜春地區做縣長,被叛軍圍困。

陸康寫信請求孫堅出兵幫忙。

孫堅立刻整軍出發。

當時,長沙主簿還勸諫孫堅,不要出兵。

長沙是荊州管轄,而廬江則是揚州管轄。

之前,沒經過刺史同意就擅自出兵到鄰郡,就已經得罪了王叡,現在要是擅自跨州行軍,朝廷知道了,那可是死罪。

可是孫堅卻認為,自己是一個軍人,軍人的天職就是上陣殺敵。

現在自己確實是越界行軍,可是如果能夠保全廬江郡不受到叛賊的進攻,就算因此受到別人的陷害,朝廷的懲處,自己面對天下人也毫無愧色。

  孫堅率領大軍向廬江進發,叛賊聽說在荊南三郡殺人如麻的孫屠夫來了,趕緊逃走了。

孫堅也很順利的把軍隊拉回到長沙。

可是,荊州刺史王叡已經把這件事情上報給了朝廷,按照正常情況,朝廷抓捕孫堅的命令不久就會到達。

  不過,孫堅很幸運,朝廷這時候剛剛爆發了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的大混戰,而董卓漁翁得利,撿了個便宜,控制了朝政。

孫堅擅自出兵的事情也就暫時擱在一邊了。

  當董卓廢掉少帝之後,天下諸侯為了各自的目的,紛紛起兵,宣稱征討董卓。

而荊州刺史王叡也不甘落後,在荊州整理軍馬,準備出發。

  王叡這個人脾氣不大好,不但是和孫堅關係鬧得很僵,而且和武陵郡的太守曹寅關係也很糟糕。

王叡這個人,對自己的出身,對自己現在的地位,非常自負,於是公開說,總有一天要幹掉曹寅。

曹寅很害怕。

王叡畢竟是自己的領導,和上面的關係也比較硬,自己一個太守,較真起來,怎麼斗得過呢?

  可是,曹寅不像孫堅。

孫堅此人,打仗衝鋒在前,從不畏懼退縮,也很懂得一些將略。

可是講到為官之道,講到玩一些手段,就遠遠不如武陵太守曹寅了。

  曹寅看到當時天下大亂,政令不通,於是請人偽造了一份負責調查地方官員風紀的光祿大夫溫毅的親筆公文,派人發送給了孫堅。

在公文上,列舉了許多王叡的罪狀,命令孫堅代表朝廷處死荊州刺史王叡,並且把相關的情況及時呈報給朝廷。

公文有模有樣,挺像一回事。

  孫堅接到公文之後,立刻率領一千人馬,突襲荊州駐地襄陽。

  王叡聽說城外忽然來了許多兵馬,很是疑心,吩咐關緊城門,自己登上城樓看看情況。

王叡命人喝問:「來人是屬於那個部隊?」孫堅躲在人群當中,讓心腹在前面答話,說:「我們是孫堅大人的部下,常年打仗,可是朝廷發給的餉銀,連做件衣服都不夠。

希望刺史大人大發慈悲,多給些賞賜。

  知道來的是孫堅的部隊,王叡很緊張,不過聽說是來要賞賜的,王叡又些放心。

一般來說,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王叡在城樓上高喊::「我一個荊州刺史,怎麼會那麼小氣呢?並非是我小氣,更不是我貪污,實在是朝廷發給的餉銀就是那麼多。

」許多士兵依然鼓譟,說不相信王叡的話,要求進城,到官府的倉庫里去看看,才能相信。

  王叡無奈,看看來的士兵人數也不算多,於是就吩咐手下打開城門,準備帶著他們去倉庫看看。

  等到士兵都湧進城來,王叡忽然注意到孫堅在也其中,就問:「士兵們要求賞賜,你孫太守為什麼也在裡面呢?」

  孫堅本來擔心王叡不開門,荊州城內有幾萬守軍,以自己長沙郡的一千人,是根本攻不進去。

現在進城了,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孫堅拿出光祿大夫溫毅的公文,跳了出來,當眾宣讀公文,說:「刺史大人,我是奉命來抓捕你的。

」王叡說:「我沒罪,我根本沒罪。

」孫堅說:「我不知道大人到底什麼罪,我只是在執行朝廷的命令。

  孫堅一揮手,手下人衝上來把王叡捆綁起來。

城樓上有幾千守軍,聽說橫行荊南的孫屠夫來了,都嚇得發抖,紛紛放下武器。

幾位王叡的心腹蠢蠢欲動,孫堅大喝:「我孫堅是依照朝廷公文行事,誰敢亂動,就是對抗朝廷!」

  王叡被孫堅抓住之後,孫堅快速兼并了王叡的部隊。

王叡看到大勢已去,孫堅絕對不可能留自己性命,於是就吞金自殺而死。

  那麼,孫堅知不知道光祿大夫的公文是偽造的呢?

  個人估計,孫堅知道,只是假裝不知道。

為什麼這麼說?

  武林太守曹寅和荊州刺史王叡有矛盾,既然偽造了光祿大夫的公文,為什麼不自己出面抓捕王叡?因為曹寅是個文官,更因為曹寅非常了解刺史王叡和長沙太守孫堅之間的矛盾。

與其自己動手,搞的一身腥臭,不如嫁禍於人,讓孫堅頂包。

  而孫堅呢?早就知道王叡已經把自己擅自越界出兵的事情稟告朝廷,只是因為朝廷一時混亂,抽不出手來處理地方事務。

加上自己昔日的恩人朱雋大人已經受到朝廷排擠,張溫大人更是慘遭董卓殺害,朝中根本沒有人再為孫堅說話。

只要朝廷稍微安定一些,政令暢通,王叡必定會再想辦法整死自己。

  何況,朝廷當時被董卓把持,董卓何許人也?早在征討西涼時,擔任佐軍司馬的孫堅,就曾經建議統帥張溫,把董卓抓捕並處死。

可是張溫優柔寡斷,拒絕了這個建議。

董卓當然知道了當日的情況,於是在掌控朝局之後,誣陷張溫和袁紹勾結,意圖謀反,殺掉了張溫。

那麼,只要可能,董卓也絕不會放過當初建議殺死自己的孫堅。

  於是,朝廷上相國董卓要整死孫堅,地方上荊州刺史王叡要除掉孫堅,孫堅如果不反擊,那就是死路一條。

與其被人整,不如先整人。

既然已經得到了負責考察風紀的光祿大夫的公文,那麼即便是假的,孫堅也可以當成真的來用,殺掉王叡,奪取兵權,率領軍隊和董卓大幹一場,保不定以後就打出一番新天地。

  於是,孫堅假戲真做,上演了奉命襲取王叡的一幕。

   二、無奈抉擇

  孫堅在長沙擔任太守時,獨立起兵,呼應袁紹,成為漢末一路諸侯。

可是孫堅這路人馬是無根之木,虛浮之萍。

孫堅在平定董卓之亂時,幾乎就要攻破洛陽消滅董卓,可因為缺糧,被袁術掐住了脖子,功敗垂成坐失良機。

其實,當日孫堅也曾經占領了東漢最大的南陽郡,本有機會經營南陽,使之成為自己的根據地。

可是,孫堅卻將自己費盡心血取得的南陽郡拱手讓給了袁術。

這是為什麼呢?

  孫堅本是長沙太守,理來說,起兵之後,可以由長沙調配糧餉。

可是,孫堅既然豎起了對抗董卓的大旗,董卓自然也不會放過孫堅。

起兵不久,朝廷就另外委派了長沙太守赴任。

於是,孫堅的數萬人馬就成了游擊隊,看起來人數眾多,勢力強悍,實際上隨時面臨崩潰,沿途不斷的人逃走。

無論是哪個時代,當兵的主要目的,還是混飯吃。

沒糧吃,誰給你賣命呢?

  孫堅在經過襄陽的時候,殺死了荊州刺史王叡,董卓接到消息之後,立刻委任了劉表為新任荊州刺史。

劉表和董卓不是一路人。

劉表本是漢室宗親,當時擔任北軍中侯,京城的一個中等武官。

董卓看到許多人跟他唱反調,為收攬人心,特意提拔了許多知名人士擔任各州的刺史、太守。

劉表就是其中之一。

  劉表既然是董卓派遣的,自然不會和董卓對抗,劉表沒參加反對董卓的聯盟。

不過劉表也是個滑頭,單身獨騎來到荊州之後,僅僅用了幾個月時間,就收服了荊州全境,然後擁兵自重,割據一方。

劉表當時的態度很曖昧,一方面對漢獻帝的代表董卓乃至後來的李傕、郭汜等人上表稱臣,一方面又對反董卓聯盟盟主袁紹多番獻媚。

可是,對於孫堅的態度,就比較無情了。

孫堅多次派遣將領回到荊州催促軍糧,都被劉表拒絕。

  孫堅不能坐等餓死,只能自力更生,自謀生路了。

最好的出路就是奪取南陽郡。

  當時的荊州地域寬廣,最北端的是號稱東漢第一大郡的南陽郡,戶口在百萬以上,也就是說,幾乎占有了東漢十分之一的人口。

南陽郡當時的太守叫做張咨,在南陽幾年,搜颳了不少錢糧。

孫堅的部隊開到南陽城外,就派人帶了一封書信給張咨,懇請張咨,看在孫堅的部隊是為了國家出兵剿滅逆賊的分上,借點軍糧給他們。

張咨拿不定主意。

張咨有錢有糧,可是,當時天下雖然號稱有十來路諸侯起兵反對董卓,可畢竟還是觀望的人居多,從董卓派出的刺史、太守,多可以成功上任,就可以看出,朝廷的命令,大體上還是可以得到執行的。

此時,要是借糧給孫堅,無異於表白自己對抗董卓,對抗董卓就是對抗朝廷。

董卓擅自廢立,確實是人神共憤,可是董卓手上有數十萬西涼雄兵,袁紹、孫堅等人究竟能不能成事呢?

  張咨就詢問自己的幕僚,那位先生就說,孫堅不過是長沙的太守,和您同樣是兩千石的官員,大家又不是上下級關係,憑什麼調配糧食給孫堅呢?張咨一聽,這個道理比較官方。

既合乎國法大義凜然,又可以委婉的拒絕孫堅。

不是我不給你,確實是沒有這種規定啊。

  張咨本以為自己做得挺好了,沒想到孫堅收到消息卻非常惱恨。

其實,也並非孫堅小氣,實在是孫堅的部隊已經斷糧幾天,大家都已經餓紅了眼睛。

孫堅就開始盤算,到底要怎麼才能弄到糧食。

  於是,有了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

孫堅先派人送上一些沿途搶劫的金銀財寶作為禮物送給張咨,相約明天見個面。

張咨一看大喜,孫堅如此客氣,按照禮節,自然該回拜。

第二天張咨就前往孫堅大營。

大家喝酒喝得正開心的時候,孫堅的主簿忽然走進大帳,告訴孫堅:「我軍為了朝廷大義舉兵,經過南陽,事先已經通知了南陽太守,可是沿途道路既沒修好,軍用物資也沒準備,請求將軍把張咨交給大夥,問問到底是什麼原因。

」張咨一聽大驚,想要逃走,可是孫堅一揮手,擁入許多伏兵,張咨就被帶下去了。

一會兒之後,主簿進來回報:「南陽太守故意刁難我們奉詔起義的軍隊,使得我們不能及時參與討賊,罪大惡極,請求依照軍法處置。

」於是,張咨就被拖到軍門前砍頭示眾。

南陽的許多將領在城樓上看到太守被殺,一個個嚇得半死,趕緊把孫堅迎接入城,要什麼給什麼。

  第二種版本。

孫堅多次要求張咨見面,張咨知道孫堅會玩花招,前不久都騙殺了原荊州刺史王叡,張咨自然變得精明了。

張咨每天緊關南陽城門,孫堅也無可奈何。

孫堅肚子餓得實在不行,終於使出了狠招。

  孫堅假裝得了疾病,半死不活了,整個軍隊幾萬人都嚎啕大哭起來,仿佛孫堅真的要斷氣了。

將領們還請來了一些巫婆神漢,在那裡作法,祭祀山川天地。

搞得城裡的張咨也以為孫堅真的快要死了。

此時,孫堅派人轉告張咨,說自己將要死了,想把部隊交給張咨率領,希望張咨能夠出城交接。

張咨貪圖孫堅的幾萬部隊,就率領五六百人馬護衛自己出城去了。

  可來到大營一看,孫堅好好的在大帳中坐著。

孫堅看到張咨進來,就按住劍,大聲斥責張咨,罔顧國家大義,身為臣子,不能為皇帝分憂,卻故意刁難義軍。

於是,孫堅下令斬殺張咨。

  兩個版本,一種結果。

孫堅順利占有了東漢第一大郡,南陽郡。

  可是,一個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在孫堅占領了南陽郡之後,沒有自己做南陽之主,而是把南陽拱手獻給了袁術,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看看袁術為什麼會在南陽出現呢?

  原來,董卓入京之後,袁紹袁術兄弟本來機會阻止並剷除董卓,可是袁紹猶豫不定,以至董卓後繼部隊到達,完全掌控了京城局勢。

當董卓提出廢掉少帝,改立弘農王劉協的時候,袁紹公開反對,和董卓鬧崩。

然後,袁紹袁術兄弟都逃出洛陽。

袁紹逃到了渤海,而袁術逃到了南陽。

  那麼,袁術有沒資格當南陽太守呢?

  當然有資格。

首先說,袁術是四世公之後,在董卓入京之前,就擔任虎賁中郎將,負責皇宮治安,權責重大。

在董卓入京之後,為了拉攏袁術,更是晉封袁術為後將軍。

在當時起兵反對董卓的各路人馬當中,袁術的軍銜最高。

以堂堂後將軍的身份,擔任南陽太守,甚至可以說是屈就。

  那孫堅為什麼不自領南陽太守呢?

  首先是大義有虧。

雖然說孫堅宣揚是張咨沒及時提供糧餉,但是張咨其實並沒觸犯國法,孫堅殺害張咨,國法不容。

孫堅如果自己接掌南陽太守,將受到士大夫的唾棄。

如果在得到南陽之後,轉手讓人,比如讓給享大名的袁術,有袁術罩著,許多人就不敢多嘴了。

  並且,孫堅是以反對董卓起義兵,而反董卓聯盟的領袖人物,就是袁紹袁術兄弟。

能夠藉助南陽,來結交名滿天下的袁術,也算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還有,當時的荊州刺史劉表,也公開上表,推舉袁術為南陽太守。

  孫堅本是長沙太守,可是擅離職守,並且殺害荊州治下的南陽太守,公然對抗朝廷,更是不把他劉表放在眼裡。

劉表怎麼會容忍孫堅坐領南陽。

但是如果是袁術就不一樣了。

袁術本身就非常有影響力,就算是劉表不上表,袁術也可以在南陽坐穩江山。

與其讓孫堅做人情,不如劉表來做人情。

劉表退而求其次,讓袁術做了南陽太守。

  於是,孫堅辛苦拼殺,奪取的南陽郡,一轉眼,就落到了袁術囊中,雖然有些不服氣,但是又能如何呢。

從古到今,這個社會就不但講付出,講努力,更講出身,講門第,重地位,重功利。

   三、除賊英雄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地方和正史不和,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一節,在正史中,關羽追隨劉備,而劉備當時是公孫瓚的部下,而公孫瓚正在討伐北方的烏桓,並沒有參加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行動。

那麼歷史上是哪位英雄殺掉了董卓手下大將華雄呢?這個人就是號稱江東猛虎的孫堅孫文台。

  孫堅拿下南陽之後,轉手獻給袁術,袁術投桃報李,上表為孫堅請封為破虜將軍,代理豫州刺史。

也因此,世人皆稱孫堅為孫破虜。

  當時的關東聯軍,以袁紹為首,雖然人馬眾多,但是每日不過是飲酒高會。

大家不過是假借征討董卓的名義,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然後奪取更多的地盤,索取更大的利益而已。

諸侯中多數人沒有把心思放在攻打董卓上,當然,還是有三個人與眾不同。

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鮑信,一個是孫堅。

  曹操雖然不像演義中,是征討董卓的發起人,不過在歷史上,也確實積極備戰。

在會盟之初,曹操沒有主動求戰,一來是曹操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想著保存實力,二來曹操兵少,零敲碎打不過是三四千人。

其他各路諸侯大都是太守、刺史之流,都是用官府的前來給自己招兵買馬,可是曹操卻是拿出自家的錢來募兵,自然珍惜很多。

更重要的一點,是曹操希望能夠尋找最佳時機,一舉破董卓。

於是在董卓遷都之時,就算是各路諸侯無人響應,也獨立追擊。

很遺憾,精明的曹操遇上了在正史中號稱算無遺策的李儒,結果在滎陽中伏,死傷慘重。

  而鮑信則是心存漢室的一位忠臣,雖然天下人皆拜倒在袁紹的門下,可唯獨鮑信看好曹操,認定曹操心存大義,必定能夠匡扶漢室。

鮑信曾經把自己的兵馬交給曹操,結果在滎陽也打光了老本。

後來曹操兵敗來到兗州的時候,也是鮑信帶頭,恭迎曹操擔任兗州刺史。

  而孫堅呢,不但是各路諸侯中平定董卓心志最堅定的勇者,更是大破董卓的第一人。

  董卓為什麼要把都城從洛陽遷到長安?其實,長安雖然是西漢的都城,可是經歷了王莽之亂,早就殘破,於是,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才會在洛陽另建都城。

可是,董卓寧願放棄華麗舒適的洛陽,選擇荊棘叢生中重建宮殿,為什麼?因為要躲避關東聯軍的鋒芒。

  在正史中,沒有什麼溫酒斬華雄,也沒有什麼三英戰呂布。

關東聯盟也曾經和董卓發生過一些小規模的戰鬥,但是都以袁紹等人的失敗告終。

董卓的軍隊,大都是久經戰陣的西涼軍團,而關東聯軍卻大都是新近招募,沒有精心訓練的烏合之眾。

  可是,只是因為關東聯軍中有個孫堅,董卓就連續遭逢大敗,並且不得的退避遷都。

  對於孫堅,董卓曾經如此評價:「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

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

」董卓說,關東聯軍和我打了好幾仗,可是都被我打敗了。

現在他們都很怕我了,根本就沒有什麼作為。

唯獨孫堅這個傻小子,很能夠用人,你應當告訴諸位將領,讓大家小心提防。

  在董卓心中,關東聯軍都是垃圾,唯獨孫堅是勁敵,不可小視,於是特意交代全軍注意。

  那麼,孫堅到底有什麼經典戰例,讓董卓如此畏懼?

  董卓自己說了一件往事。

  當年,董卓曾經和周慎將軍去平定西涼。

當時,西涼地區的邊章、韓遂作亂。

周慎將軍把叛軍圍困在金城地區。

當時,董卓建議全軍統帥張溫,由董卓率領自己的部下,作為周慎將軍的後援,以強大的兵力迅速擊潰叛軍。

可惜張溫對董卓早有成見,哪裡會讓董卓立功。

何況周慎已經率領三萬人,兵力在叛軍之上,張溫就沒有聽從。

  後來,張溫又調遣董卓去平定其他叛亂部隊,一心以為邊章、韓遂等人可以輕易平定。

可是董卓卻認為邊章很難平定,但是又不能不聽從張溫的命令,無奈之下只能率軍轉防。

當時,董卓還特意留下部將劉靖,率領軍隊四千人駐守安定地區。

董卓吩咐劉靖,多樹旗幟,讓敵人不知道城中有多少兵馬。

邊章、韓遂等人不知道董卓主力已經遠去,還以為有幾萬人駐守安定,於是周慎能夠勉強支撐。

  董卓很快就平定了其他的叛亂部隊,迅速回師安定,再次向主帥張溫請求增援周慎將軍,可是依然沒有批准。

  當時孫堅在周慎將軍的部下,孫堅認為,邊章、韓遂據守金城已經多日,城中必然糧食匱乏。

邊章等人要想活命,必然從外面運糧。

孫堅請求周慎分兵一萬,由自己率領截斷敵人的糧道,那麼叛軍必然因為飢餓而不敢應戰,那麼,叛軍就可能被全殲,至少也會死傷慘重。

涼州也可以得到安定。

可惜周慎認定自己占有兵力優勢,並且補給充足,堅持正面破城,結果邊章韓遂反而兩路出擊,截斷了官軍的糧道,導致官軍大敗。

  董卓正是因為孫堅和自己一樣,能夠準確預判軍隊形勢,所有很早就對孫堅另眼相看。

  那麼,在征討董卓的戰役中,孫堅pk董卓,又是如何呢?

  兩個人第一次偶遇,孫堅就顯出了獨特的大將風度。

  當時,孫堅在駐守魯陽城,派遣部下前往後方催督糧草。

孫堅親自為部下踐行,在城外設下帳幔,諸位將領都在帳幔中飲酒聊天。

大家吃得正開心的時候,董卓率領幾萬軍隊突然出現在魯陽城不遠,當時幾十個輕騎兵已經到了魯陽城下。

孫堅看到,不慌不忙,下令各位將領率領自己的部下按照編制慢慢退入魯陽,而自己依然端坐在大帳中。

等到眾人全部退去,孫堅才起身入城。

  董卓看到孫堅的部隊遭逢突變,依然井然有序,知道遇上勁敵。

於是沒有攻城,率軍離去。

  後來,孫堅告訴部下,當時自己之所以沒有立刻起身,就是擔心大敵當前,軍心一亂,就會互相踐踏,反而無法快速入城了。

  第一回合以孫堅勝利結束。

  後來,孫堅轉移到梁東地區,遇上董卓部隊,眾寡不敵,孫堅率領幾十個人突圍。

孫堅此人,經常帶著一個紅頭巾,董卓的部下都認識。

於是孫堅就脫下頭巾,命令部下祖茂(演義中是祖茂主動請求,孫堅在正史中個人品德也平平)戴上自己的頭巾,做個替死鬼。

可是祖茂沒有像演義中一樣刺殺華雄不成,反被一刀砍死,而是把頭巾掛到房樑上,就躲在草叢中溜走了。

  第二回合以董卓勝利結束。

  孫堅大敗之後沒有氣餒,反而收羅殘部,在陽人地區主動出擊,大破董卓軍隊,斬首一萬多人,並且斬殺董卓的都督華雄等將領,取得了關東聯軍征討董卓的最大勝利。

  孫堅確實有將略。

在剛剛的大勝之後,董卓軍隊必然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將領必然輕視孫堅軍隊。

而孫堅在大敗之後,收羅殘部,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在孫堅的激勵之下,心存雪恥之志,於是人人奮勇,各個爭先。

在敵人防範最鬆弛的時候給敵人致命一擊。

  第三回合,以孫堅大勝結束。

  孫堅大勝之後,立刻率軍追擊。

  董卓呢,經歷了這次大敗之後,不敢和孫堅正面交鋒,派遣大將李傕前往孫堅駐地,希望能夠和孫堅和親,將自己的女,嫁給孫堅之子。

並且表示,只要孫堅答應,孫堅可以隨便列舉一些自己的親族子弟擔任刺史、太守,董卓一定會上表天子,正式任命。

  可以說,董卓能夠做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

當時董卓雖然經歷大敗,但是實力依然強大,並且擔任相國,政令在全國大多數地方還能夠施行。

如果孫堅答應的話,那麼孫家的實力無疑可以迅速擴大。

  可是孫堅嚴詞拒絕,放棄了這次天上掉餡餅的好機會。

孫堅說:「卓逆天無道,盪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孫堅認為,董卓違背上天,殘暴無道,廢立皇帝,對於這種亂國奸賊,如果不滅董卓三族,砍下董卓的頭顱,他孫堅死不瞑目,又怎麼會想和董卓結成親家呢?

  在正史中,此時的孫堅,依然是漢室忠臣,不像二袁,心存私念。

  在拒絕董卓之後,孫堅隨即進兵,進攻洛陽。

  然後,就發生了有人勸說袁術扣下孫堅軍糧的事情。

  當時孫堅雖然強大,不過一直是袁術的部下,他的豫州刺史就是袁術給任命的。

而當時的袁術更是負責關東聯軍的糧草運輸,權力很大。

  有人告訴袁術,孫堅如果一路大勝,攻入洛陽,由孫堅脅迫皇帝,執掌朝政,那危害可就大了。

董卓就好比一隻狼,雖然兇狠,但是不知道用人,不知道收買人心,而孫堅卻是一隻猛虎,一旦成勢,就再也無法控制了。

  於是,袁術故意扣下軍糧不發,搞得孫堅軍隊沒飯吃。

孫堅火大,親自跑到袁術那裡,告訴袁術,自己和董卓又沒有半點恩怨,完全是為了給袁家報仇(袁術在長安的家人被董卓殺害),才出兵討伐董卓的。

希望袁術不要不識好人心。

  袁術不好意思,勉強恢復了糧草供應。

  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這位說客是誰,不過從他的言辭中可以看出,董卓獲利最大。

或許,這本就是董卓的一個反間計。

  當有人說談到天下諸侯,董卓有一番自己的評價。

在亂世奸賊董卓心中,誰才是自己的勁敵呢?

  史書記載:

  卓曰:「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天下洶洶,唯獨二袁勢力強勁。

袁紹擔任關東聯軍盟主,自然是董卓最大的敵人。

而袁術則盤踞東漢最大的郡——南陽郡,要知道當時天下不過是三四千萬人,而南陽一郡就有百萬戶,並且物阜民豐,頗有錢糧。

而劉表呢,當時已經平定了荊州,坐擁九郡,千里沃土,十萬精兵。

可是孫堅有什麼呢?

  和其他三路諸侯相比,孫堅的官職雖然是豫州刺史,破虜將軍,可是卻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地盤,只不過是一個依附於袁術的二流諸侯,真正屬於孫堅的不過就是二三十征戰南北的兄弟。

可就算是這樣的孫堅,在董卓的心中,和擁有十萬軍隊的諸侯一般無二。

  從此可見,董卓心中,何等畏懼孫堅!

   四、玉璽風波

  自從秦始皇命人刻制傳國璽以後,擁有此寶,就成為歷代帝王的夢想。

每每得到,就自命為正統,其實,真正能夠保住江山的,又怎麼會是一枚玉璽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擁有傳國璽,不但不是一件幸福的事,甚至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孫堅此人,在漢末大亂,群雄並起之時,公認為最有忠烈之心,可是晚年卻因為得到傳國璽而招來罵名。

  孫堅在當時的各路諸侯當中,是公認的最能打,於是派處處充當打頭炮的角色。

孫堅確實能打,雖然說也有不順利的時候,不過終究還是比較順利的打到了洛陽。

可是因為袁術拖延軍糧,以至於不能在第一時間攻破洛陽。

董卓趁亂逃出,遷都到了長安,留給孫堅等人一座空城。

  孫堅率兵進入洛陽,但見四處煙火,昔日繁華的洛陽城,此時竟成為一片廢墟。

董卓逃亡時,派人把漢朝歷代皇陵一一開挖,奪取其中珍寶。

看到眼前的一切,孫堅不禁流淚悲泣,心中滿是惆悵。

大漢王朝四百年天下,已經淪落到如此地步了!

  孫堅帶著兵馬進入皇宮,把屍體搬走,把血跡擦拭,把倒掉的漢代列位皇帝的靈位擺正,然後祭祀上蒼,希望歷代帝王能夠保佑其擒拿董卓,剿滅國賊。

正在此時,手下回報,城南的一口井竟然有五彩光華出現,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孫堅馬上前往查看。

士兵就從井下找到了傳國璽。

原來,當初中常侍張讓殺掉何進之後,袁紹袁術兄弟為了自保,率軍攻入皇宮。

張讓等人脅迫皇帝一起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太監怕玉璽給自己帶來禍患,就扔到一口井當中。

現在竟然讓孫堅得到。

  或許有讀者會說,傳國璽就算是和氏璧刻制,就算是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也不至於會放出光芒吧。

其實,在前代就已經有過這樣的疑問。

可是,為《三國志》做註解的裴松之卻認為,從來那些黃金美玉中的上品,大都會有光華,加上和氏璧乃是千年難得的神秘寶物,此時放出五彩光忙,乃是一代傳誦的奇觀,又怎麼能夠因為凡俗之人不理解,就生硬的認為是假的呢?那也是一種虛妄啊。

  孫堅得到的這塊玉璽,一般認為,就是歷代奉為寶物的傳國璽。

  證據有二。

其一是上面有文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和歷代史家的記載一樣。

而大小式樣,也一般無二。

  其二,是玉璽的一角有一個缺。

這個缺怎麼來的呢?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王莽派人到宮中索取傳國璽,當時的太后看到軍馬闖入宮中,心中悲憤,就把傳國璽扔到地上,崩壞了一個角。

王莽命令工匠在傳國璽角上用黃金補了一塊。

後來,黃金那一塊還是掉落了。

後代帝王就乾脆不補了。

缺一塊的才是真品。

  孫堅得到傳國璽之後,悄悄藏了起來,不讓人知道。

孫堅為何如此呢?《三國演義》認為,是孫堅的一些將領說,得到傳國璽,是上天暗示孫家將來會擁有天下。

孫堅動心,於是收藏。

在《三國志》引注《吳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東吳人士,自然是認為得到傳國璽乃是吉兆。

不過,裴松之對此有不同看法。

  按照道理,孫堅應該公開傳國璽,把傳國璽交還皇帝,才是正道。

可是,當時的漢獻帝在董卓手中,並且已經挾持到了長安。

送給漢獻帝傳國璽,不就是送給董卓嗎?這麼傻的事情孫堅當然不會幹。

那麼,孫堅是反董聯軍之一,得到傳國璽,交給盟主袁紹也算是另一種出路。

可是袁紹在反董卓時的表現如何呢?史書描繪各路諸侯整天「縱酒高會」,整天就知道在一起喝酒吹牛,一點正事不做。

曹操,孫堅等人多次催促袁紹進軍,可是袁紹總是找出各種藉口,不出兵。

為什麼呢?和董卓打,成功了,那麼權力要交還皇帝;不成功,袁紹就一敗塗地。

於是最好的選擇是擁兵自重,充分享受當盟主的快樂。

試想,這樣的袁紹,又怎麼能夠得到孫堅的信任呢?

  於是,孫堅偷偷把傳國璽藏了起來。

之後的出路,可能有兩個。

一個是等待時機,獻給漢帝;另一個是等待時機,留作自己享用。

  裴松之認為,孫堅應當是出於第一種考慮。

因為孫堅後來的一些舉動,並沒有明顯的割據稱霸的表現,一直到孫堅死亡,孫堅都還算的是一個漢室忠臣。

  可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而孫堅的軍隊當中,有許多袁術的人馬。

本來,孫堅的從長沙帶來的心腹就不多,經歷了歷次大戰也死傷不少。

攻入洛陽的兵馬大都是從袁術手中借來的,自然有人在第一時間告訴袁術。

  袁術自以為自己是四世三公之後,袁家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論起對於天下的影響,除了劉家之外,就只有他們老袁家了。

加上袁術得到了南陽這塊肥肉,南陽戶口數百萬,擁有東漢十分之一的人口,數年來四處擴張,已然成為中原腹地實力最強的諸侯。

  袁術得到消息之後,非常興奮,命人傳召孫堅,詢問傳國璽的下落。

孫堅率領著袁術的兵馬,吃著袁術的糧餉,受到袁術的節制,可是心中根本沒有把自己當成袁術的臣子,自然裝聾作啞,不承認得到了傳國璽。

袁術很是惱恨,命人到孫堅部隊中調查,到底是誰窩藏了傳國璽,交出來或者提供線索有重賞,膽敢知情不報幫助孫堅的滅三族。

於是有小兵告訴袁術,孫堅悄悄把傳國璽帶出了軍隊,送到他老婆吳氏手中去了。

袁術大喜,命人去孫堅家中抓捕吳氏,果然搜到了傳國璽。

  在《三國演義》當中則有另一番波折。

據說孫堅帶著傳國璽日夜兼程趕回江東,經過江夏的時候,遭遇劉表伏擊,死了。

孫堅死後,許多兵馬又重新回到了袁術旗下,而孫策也成為袁術的部下。

後來,孫策主動獻上傳國璽,從袁術那裡借來了幾千兵馬,出兵伐吳,開創了自己的基業。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於孫堅來說,得到傳國璽,都不是什麼好事。

不是因為傳國璽,孫堅不會讓部分史家批評心懷不軌,不是因此傳國璽,孫堅妻兒不至於遭受欺凌。

事實一再證明,能夠幫助君主奪取天下的絕非什麼傳國璽,絕非什麼天命,而是仁德,是對百姓的關懷,當然,更還有權術、謀略、軍力。

   五、名將之死

  孫堅的死,是一個悲劇。

俗話說,瓦罐難免井邊破,大將難免陣前亡。

在那個人人廝殺的亂世,孫堅中年而亡,本來並不是什麼離奇的事。

可是,如果孫堅是在平定董卓的時候死了,那算是為國捐軀。

如果孫堅是在為自己開拓疆土、建立江東基業而死,那也算死得其所。

可是,孫堅之死,竟然不過是為了給袁術賣命,並且是死在被自己多次擊敗的劉表手上,實在不能不說是窩囊。

  從董卓逃往長安之後,天下就再次陷入亂局。

董卓在關中地區自娛自樂,而關東諸侯以袁紹、袁術、曹操三人為首,開始了逐鹿中原的混戰,而公孫瓚殺死幽州牧劉虞,占領了幽州;劉表單騎進入,坐穩了荊襄九郡;劉焉父子則在益州開始了二十年的霸業。

  此時,孫堅在幹嘛呢?後來,人們說起江東的時候,總喜歡說什麼孫家「歷有三世」,仿佛從孫堅手上,就已經有了江東,其實完全不是那回事。

孫堅是江東人不假,孫堅少年時也曾經在江東做官不假,可是擁有了江東霸權嗎?根本就沒有。

三十歲不到,孫堅就跟隨朱雋、張溫等人四處征戰。

後來一度在長沙地區擔任太守——長沙是荊州的地盤,正是從長沙起兵,孫堅加入了討伐董卓的行列。

奪取南陽之後,孫權拱手將南陽讓給了野心家袁術,而袁術也投桃報李,任命孫權為豫州刺史。

豫州刺史是孫堅當的最大的一個官,依然和江東沒有關係。

  孫堅這個豫州刺史做的很難受,當時,朝廷早就不給官員派發俸祿,個人的俸祿還好說,可以自己去搶。

可是朝廷也不派發軍隊的糧餉,那可就難辦了。

孫權有一批能征慣戰的部將,有那麼三四千人的精銳部隊,可是,要想在混戰的中國有一席之地,這三四千人根本不夠。

擴軍?軍餉從哪裡來?孫堅雖然號稱是豫州刺史,可是並沒有擁有豫州實際的指揮權,豫州的軍政大權掌握在南陽太守、後將軍袁術手中。

而袁術就是要讓孫堅吃不飽,又餓不死。

這樣才好驅使孫堅來為他賣命。

  可就算是這樣一個虛銜,也有人不滿,此人就是袁紹。

袁紹在當時已經趕走了冀州刺史韓馥,然後開始了大踏步擴張的步伐。

而袁紹和袁術兄弟,也由於地盤的交錯,利益的衝突,關係破裂。

袁紹要想進攻袁術,就必須奪下袁術的北部屏障,駐紮在魯陽地區的豫州刺史孫堅。

袁紹的方法也很簡單,你孫堅根本沒有資格擔任豫州刺史,你是袁術任命的官員,根本不具備合法性。

袁紹以關東軍盟主的身份,任命周喁為豫州刺史,率軍奪取魯陽。

  孫堅尷尬了,火大了。

孫堅說:「同舉義兵,將救社稷。

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袁紹,當初確實被大家尊奉為盟主,可是,在孫堅大軍一路血戰,拚死殺到洛陽城下的時候,袁紹在幹什麼呢?還在和各路諸侯喝酒開party呢。

  各路諸侯心懷鬼胎,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於是孫堅這個憨厚人就痛苦了,流淚了。

  流淚歸流淚,看到人家來搶自己地盤,孫堅可不是那種坐以待斃的人。

孫堅主動迎戰,大敗周喁。

  周喁打了好幾次敗戰,袁紹死心了,暫時先不在魯陽用兵了,集中經歷去對付并州、青州,和公孫瓚互相掐去了。

孫堅稍微清閒了一段時間。

  轉過年來,袁術派遣孫堅去攻打荊州。

本來,在袁術看來,劉表得到荊州不到一年,只要有孫堅這員悍將出馬,那一定能夠奪取荊州,這樣自己可以就有了半壁江山。

袁術的算盤打的不錯,孫堅表現也確實不俗。

孫堅屢敗劉表大將黃祖,一路追擊,竟然殺到了劉表的大本營襄陽。

  可是,孫堅的老毛病又犯了。

當年孫堅就因為追擊敵軍,摔下馬去,差點就死在野外,幸好老馬識途,帶著部將找到了孫堅。

這次又是冒險突進,可這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孫堅大軍來到襄陽,劉表關閉城門。

孫堅多次勝利,銳氣正盛。

晚上,劉表派黃祖前去偷營。

劉表滿以為孫堅一路追擊,士兵肯定很辛苦,晚上偷襲,定能大敗孫堅軍隊。

可沒想到孫堅作戰那絕對是一把好手,早就料到劉表會來偷襲,在半路上就等著截殺黃祖。

結果荊州兵大敗,黃祖一路逃走,躲到峴山當中。

  追到峴山腳下,部下曾經提醒孫堅,夜晚追擊,萬一有埋伏就糟糕了。

可孫堅毫不在意,一心以為,只要是殺死了黃祖,那荊州就指日可下。

一來可以向袁術交代,二來自己也能夠在荊州立足。

荊州不像是魯陽,地域狹小,又是四戰之地。

荊州地域寬廣,並且除了東北方向的袁術,沒有別的強大的諸侯。

只要有了根據地,脫離袁術,那就是遲早的事情。

  孫堅滿心都是美好前景,於是飛馬衝上了峴山。

  黃祖只剩下一點點部隊,如果孫堅等待天亮,大軍漸漸推進,黃祖根本無處可逃。

可是孫堅敢夜入峴山,明顯是要將黃祖逼入絕境。

黃祖的部將呂公也是個有血性的男兒,帶著十來個人,主動請求留下來做後衛,保護黃祖撤退。

  如果孫堅不是那麼心急,悲劇就不會發生。

可是孫堅不但心急,而且戰馬又太好,眾位將士也在趕來,可是孫堅一馬當先,眾人漸漸落後。

呂公看到夜色中有人影上來,下令進攻,十來個人搬起山石就往下砸去。

半夜裡哪裡看得清,孫堅躲了一兩處,但隨即被一塊大石頭砸到了腦袋,登時腦漿迸裂而死。

  一代名將竟然死在無名小輩手中!

不過細細推究,除了呂公之外,還有兩個人是害死孫堅的兇手。

  一個是袁術。

  袁術曾經和孫堅結盟,可是彼此之間從來就是利用關係。

袁術給孫堅一些兵馬,讓孫堅幫助他打仗。

在袁術看來,孫堅就是他養的一條狗,哪裡有人反對自己,就派孫堅去咬誰。

當初讓孫堅去攻打洛陽,快要取勝的時候,卻扣發孫堅部隊的糧草,導致軍心不穩,董卓逃走。

後來又讓孫堅去對付袁紹,和周喁打了幾個月。

再後來又派孫堅去對付荊州的劉表,想在南方擴充自己的勢力。

  袁術對孫堅控制的很死,雖然袁術打仗不行,可是在御下之術方面還是有些本事。

  第二個人是孫堅自己。

  早年孫堅沒有什麼野心,從當初征討邊章等人,到後來在長沙起兵,孫堅都沒有想過割據一方。

有人說,在孫堅得到玉璽的時候,隱瞞不報,不就是表示他有異心嗎?確實,孫堅經歷了董卓逃亡,攻入洛陽看到滿目荒涼的場景時,他當初匡扶大漢的夢想也漸漸的破滅。

可是,當時孫堅如果把得到的玉璽交出來的話,會落到誰的手上呢?交給自己的上級袁術?袁術早就又稱帝的野心。

交給袁紹?袁紹也是擁兵自重,以盟主自居,根本無心對付董卓。

那麼,交給皇帝?皇帝在董卓的手上啊。

於是,孫堅選擇了放在自己夫人那裡——可不久之後就讓袁術給搶走了。

  孫堅是一個將軍,能征慣戰,可是孫堅缺少一位智謀之士,來告訴他,自己的前途在何方。

如果孫堅能夠遇上荀彧、諸葛亮之流的人物,或者是沮授、田豐之流也行,那麼孫堅的人生將完全不同。

可是,很遺憾。

  也正是因為多年來受夠了袁術的窩囊氣,當荊州軍隊一敗再敗的時候,孫堅才會輕敵,才會單人突進,夜闖峴山。

孫堅在人生最輝煌,前景一片光明的時候慘死,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才是三國第一猛將,曾經兩次單挑擊敗呂布

這個人就是孫堅,他的一生南征北討,立下赫赫戰功。也是在三國諸侯中唯一一個,自始至終都在為漢朝做貢獻的諸侯。孫堅年輕時候就很彪悍,討伐黃巾軍的時候就招募了千餘淮泗軍,成為一個基層軍官;後來孫堅參與...

荊州到底是誰的?夢三國的漢朝封地

荊州本不是孫權的,也不是劉備的,是漢朝的皇帝的。 在東漢末年,靈帝既死,少帝既廢,獻帝初立之時,各州、各郡的長官於袁紹等人的號召之下,紛紛出兵討伐董卓。當時,荊州的刺史是王睿,長沙的太守是孫堅。...

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內幕,為何不吞併荊州

荊州本不是孫權的,也不是劉備的,是漢朝的皇帝的。 在東漢末年,靈帝既死,少帝既廢,獻帝初立之時,各州、各郡的長官於袁紹等人的號召之下,紛紛出兵討伐董卓。當時,荊州的刺史是王睿,長沙的太守是孫堅。...

孫堅與劉表衝突,非為傳國玉璽,而是另有隱情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昨天說到孫堅勢力的形成,今天接下來談談孫堅勢力的發展及最終的結局。關東聯軍討董,聲勢浩大,時間長達一年之久。但真正發生的戰鬥並不多。期間最為賣力的只有曹操和孫堅。與...